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茅盾
如茅盾所說,自古許多風雲人物的成功,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父母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甚至可以說,某些成功來自於父母。
魯迅背後的女人
對於魯迅,我們都不陌生,從小學就開始認識這麼一位大文豪,他的作品更是令人敬仰、流芳千古。而魯迅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與母親在他人生中起到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魯迅成功背後的女人,就是他的母親。
提起魯迅的母親,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保守,因為包辦婚姻的事情讓很多人對她留下了片面的刻板印象。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只憑冰山一角是無法客觀地評價一個人。你可能不知道,在那個清末民初的年代,魯迅的母親魯瑞可算得上是一位時尚又前衛的女性。
魯瑞生於浙江紹興的安橋頭村,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魯瑞屬於大門閨秀,她的祖父、外祖父還有父親都曾是京城官員,家庭背景實屬不錯。
而封建意識在這樣的大家門戶中根深蒂固,女子的地位低,魯瑞從小就不被允許讀書,但對知識的渴望並沒有因此減退。早在幼年,塾師在為兄弟上課的時候,她就站在門口偷聽學習。後來被父親發現,便剝奪了這一權利。魯瑞並沒有氣餒,在私下找到很多書來學習閱讀,遇到不會的便積極請教。
魯瑞在看書的時候喜歡大聲朗讀給家人,也許,正是這樣一位愛讀書愛學習的母親和耳濡目染的各種知識,在兒子們心中埋下了一顆顆文學的萌芽。
魯迅曾回憶道母親記憶力特別強,改頭換面或是千篇一律的東西一經她看,便立刻被發現。魯迅也因此熟知許多書籍的來源,對後來的《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等小說的創造奠定了非常結實的知識基礎。
當時魯瑞喜歡看張恨水的書,不巧的是魯迅並不看好這位作家,一直覺得他的書沒意思,然而母親喜歡,孝敬的魯迅也不得不去買。母親也並不會因為兒子就對作者全盤否定,畢竟每本書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書讀的多了,思想就更加明朗,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飽覽群書成就了魯瑞思想上的開放和先進,這與那時社會上其他女子們普遍的思想大相逕庭。
所以後來,當身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給她寫信,要她放腳,剪短髮時,魯瑞欣然接受了兒子的建議。她先是放了腳,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其他人的關注,甚至還有謠言說放腳的女人要嫁給鬼子,對此魯瑞絲毫不以為然。這位思想前衛、聰慧大膽的女人,在不久後又剪了頭髮,並勸說身邊男性朋友也將辮子剪掉。
生於大家門戶的人總免不了滋生飛揚跋扈的脾氣,而那個時代下人是最沒有地位的群體,更別談生命被尊重了。
但魯瑞卻與他人不同,她對下人寬容溫和,有人犯了錯誤她也就輕聲斥責兩句,甚至耐心教導下人識字讀書。這樣的夫人受到了所有下人的尊重和喜愛。寬宏大量的愛也深深感染著孩子們,那時候魯迅最好的玩伴就是長工家的閏土。
然而好景不長,命運卻總喜歡給人意想不到的打擊,心存善意的人也難免被深深傷害。
在魯迅15歲的時候,因為種種變故父親最終撒手拋下了他們一家,父親去世後女兒也相繼夭折。沉重的打擊錘在魯瑞心上,一邊為去世的人難過,一邊要忍著眼淚負擔起家裡的重任。當時老二周作人11歲,老三周建人8歲還有四子周椿壽僅僅4歲,而兩年後最疼愛的小兒子又夭亡了!
撕心裂肺的痛苦不斷吞噬著這位母親,僅僅數年的時間,這些悲劇陸續向他襲擊而來,這位30多歲的母親,只能強忍著,堅強著,因為她還有剩下的三個兒子,她要振作起來,為了兒子以後的幸福,她知道要用知識改變命運!
而此時正是家道中落,當魯迅提出退學時被她全力駁回,魯瑞寧願把自己的金銀首飾拿去變賣,也不願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耳邊充斥的是各種流言蜚語,嘲笑非議,但她對此一笑了之,堅持資助孩子讀書的決定。
在母親的支持下,魯迅得以東渡日本進行留學,老二和老三也紛紛走出了家門,老母親的辛勤栽培的心血終於沒有被辜負,三個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當初對這種行為表示諷刺的鄰裡四舍這時卻也態度大變紛紛向魯瑞家示好,自古至今,這種阿諛奉承的小人從來都不缺乏。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當初魯瑞因為家貧而限制了兒子們前進的步伐,如果當初魯迅提出的留學計劃被母親一口否定,也許文學史會就此改變,所謂的「民族魂」也將不復存在。如果不是擁有明朗的思想,那個年代的母親又怎會做出如此明智的選擇。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接觸到了很多新鮮事物,其中讓母親剪辮放足就能看出來。留學回來的魯迅給母親帶了旗袍,變色眼鏡和洋傘,收到禮物的魯瑞開心的像個小孩,穿著旗袍、帶著洋傘和變色眼鏡很長時間都不願收起。
在別人眼中這樣開放的做法難免有些唐突,然而豁達開朗的魯瑞才不會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兒子送給自己的,自己喜歡,穿就是了。
魯瑞七十多歲的時候,看到青年人都在織毛衣,她也要學,年邁的身軀和逐漸模糊的視線使她無法做到年輕人那樣利索一學就會。即使是這樣,她也堅持繼續,織不好就拆了重新織,最後鐵柱終於磨成針,就連複雜的花紋魯瑞也給織了出來。
看到這,歷史中真實的魯瑞有沒有顛覆你一開始對她的刻板印象呢?我想肯定是有的。剪短髮、放小腳、穿旗袍、戴有色眼鏡撐洋傘,如果不是我們真實了解,應該很難想像這是生活在清末民初時期的一位女性吧!
就連魯迅都說:我的母親要是再年輕個二三十歲,也許要成為一個女英雄呢!
後來魯迅逝世,又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魯瑞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當看到大眾對兒子積極正面的評價時,她也會從心裡感到安慰,欣慰兒子沒有荒廢此生,並活出了真正的意義。
正是這樣一位仁慈、樂觀豁朗、思想又開明的女人,在魯迅的生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沒有她,就沒有魯迅,如果沒她的教導,就沒有魯迅轟轟烈烈的文學成就。可以說,魯瑞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母親,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