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在德黑蘭東北60公裡處的阿伯薩德村一條街道上遇襲身亡。迄今為止,尚無國家、組織或個人宣布對此負責,伊朗方面認為此次暗殺行動由以色列策劃實施。
年初蘇萊曼尼將軍被暗殺的傷痛還未遠去,年末伊朗的首席核科學家又遭遇暗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誓言,將對殺害該國首席核科學家穆赫森·法赫裡扎德的幕後黑手進行報復,呼籲對那些幕後黑手予以「明確的懲罰」,多國對此次襲擊行為表示譴責,並呼籲有關方面保持克制,避免地區局勢升級。
伊朗將何去何從,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一場血雨腥風真的要來臨了嗎?
暗殺細節曝光:黑暗3分鐘
11月30日,伊朗在首都德黑蘭為遭暗殺的高級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舉行葬禮。伊朗高官在葬禮上表示,暗殺是由精密設備遠程操作完成的。伊朗媒體進一步披露細節稱,暗殺行動只持續了3分鐘,並且槍擊全部由遠程控制的自動武器完成。
隨著伊朗不斷公布暗殺細節,我們可以大致還原一下法赫裡扎德被暗殺的經過。
遭暗殺當天,法赫裡扎德和他的妻子在三臺保鏢車的護送下,從伊朗北部馬贊達蘭省出發,途經德黑蘭省的阿伯薩德地區。此時,一臺保鏢車輛離開車隊,去檢查目的地的安全性。
就在這時,法赫裡扎德乘坐的車輛被子彈擊中,他以為該聲音是車輛出現故障或受到其他物體撞擊所致,於是從防彈車中走出。與此同時,一挺遠程操控的機槍從一輛停在150米之外的尼桑汽車裡開始射擊,三發子彈當場擊中法赫裡扎德,被子彈擊中後,法赫裡扎德身邊的保鏢試圖通過肉盾的方式保護他,一些子彈同樣擊中了保鏢。 片刻之後,該尼桑車發生爆炸。
暗殺現場並沒有人為因素,槍擊全部由遠程控制的自動武器完成,除保鏢外,無其他人員傷亡,目前,伊朗政府已經查明該尼桑車車主的身份,但該車主早在10月29日就已經離開伊朗。
伊朗方面一直指稱,是以色列精英特工摩薩德執行了刺殺任務。伊朗記者阿瓦茲表示,12名摩薩德隊員得到「國外安全和情報部門」50人提供的後勤支持,在德黑蘭以東50英裡的阿伯薩德市設下伏擊圈,成功刺殺法赫裡扎德。
阿伯薩德市是一處擁有大約1萬人口的山區療養地,現年59歲的法赫裡扎德在那裡有一棟別墅,刺殺小組得到情報後,確認法赫裡扎德將於11月27日當天,從德黑蘭開車前往阿伯薩德市,刺殺小組在通往阿伯薩德市的一條林蔭大道的轉盤處設下伏擊圈。在法赫裡扎德車隊抵達轉盤之前半小時,這一段的電力已經被切斷。在刺殺事件發生之後,一架警用直升機在該地區降落,並將法赫裡扎德等人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搶救。但當安全人員到達醫院後,發現當地醫院也斷電,便又緊急趕往首都德黑蘭,但法赫裡扎德最終還是搶救無效死亡。
消息人士還透露,遙控機槍由衛星控制,並裝有人臉識別系統,以確保準確擊殺,這些高技術設備是以色列製造的。這種說法也得到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的認可。
暗殺事件發生後,以色列記者第一時間在推特上宣布此消息。
而川普也在第一時間連轉了三條推特,都是法赫裡扎德遇害的消息。川普轉的其中一條推文,是《國土報》記者尤西·梅爾曼發布的。梅爾曼寫道:「據伊朗方面報導,莫森·法赫裡扎德在德黑蘭東部的達馬萬德被暗殺。他是伊朗秘密軍事項目的負責人,多年來一直被摩薩德(以色列情報機構)通緝。無論是心理層面還是業務層面,他的死對伊朗來說都堪稱重大打擊。」
轉發就是態度。早在11月12日,川普曾召開國安會議,親自提議對伊朗核設施發動飛彈襲擊,大驚失色的顧問一番苦勸後,川普才放棄了這一可怕的念頭。
美國《紐約時報》援引美方官員和情報人員的話報導稱,以色列是襲擊伊朗科學家的幕後黑手。西方社會也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和以色列主使,具體執行的是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
伊朗新聞電視臺網站11月30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在事發現場搜集到的武器上,印有以色列軍工產業標識和參數。早在2018年以色列公布大量關於伊朗核計劃的文件時,以總理內塔尼亞胡曾經在一次演講中專門提到過法赫裡扎德的名字,並稱他是伊朗核武器計劃之父。而根據以色列的報導,這名科學家在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暗殺清單中排名第一。
美國與伊朗關係專家、美國防大學近東和南亞中心教授賈瓦達·巴哈特表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兩年前曾提及法赫裡扎德名字的事實,使人們相信以色列就是此次暗殺行動的幕後黑手,此舉是其2010年至2012年暗殺其他伊朗核科學家系列事件的持續。」
截至目前,美國和以色列均未就此事做出官方回應。不過以色列駐各國大使館已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與此同時,美國在伊朗方面誓言復仇後,已緊急將美海軍「尼米茲」號航母調回波斯灣。
伊朗會如何報復?
法赫裡扎德之死引發了伊朗民眾的憤怒,被視為與年初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被刺殺事件一樣嚴重。事發當天,德黑蘭爆發抗議示威活動,抗議民眾高喊「與美國作戰」的口號,並焚燒美國和以色列國旗。還有標語寫著,「沉默是更多暗殺的許可證」,以及「總統先生,他們殺了你部長的顧問。停止談判」。
在強硬派看來,談判就是自我欺騙,最新的刺殺事件表明,只有天真的伊朗人才會認為,在談判中可以信任美國和以色列。
對中東局勢而言,伊朗年頭年末兩員大將的遇害無疑是兩顆「震撼彈」。不過直接的大規模軍事對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伊朗確實有一戰之力。美國《新聞周刊》的評論文章認為,伊朗擁有中東地區規模最大、性能最先進的飛彈庫以及規模最大的常備軍,已具備軍事大國地位。
伊朗的飛彈洞庫令人望而生畏,其飛彈射程不僅可以覆蓋中東地區的主要美軍目標(在蘇萊曼尼遇刺後的報復行動中已經有過展示),而且有能力打擊歐洲的目標。此外,伊朗數量龐大的各型火炮、無人機以及武裝快艇也令其擁有可觀的不對稱戰力。「全球火力」的2019年全球軍力指數年度排行榜將伊朗排在了第14位,高於地區對手以色列(第17位)和沙烏地阿拉伯(第25位)。
暗殺事件發生後,美國「尼米茲」號航母正在返回海灣地區,似乎是在為最悲觀的情況做準備。以色列和沙特當然樂見伊朗頭破血流,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極力避免其城市和油庫成為飛彈直接攻擊目標的慘重後果。
此外伊朗在「假手他人」進行報復上也有很多選項。在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和葉門等地,伊朗擁有眾多實力不俗的民兵組織盟友。伊朗與這些盟友共同構成了以色列一直心心念念的所謂「什葉派走廊」。利用飛彈以及無人機武裝這些盟友,將成為伊朗「遠徵戰略」的關鍵。
而最可能、對於以色列來說最具長遠隱憂的報復手段是在伊朗核開發上——比如伊朗趁機展開規模更大的鈾濃縮活動、安裝功能更完善的離心機並建立額外的鈾儲備等。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已經指示伊朗科學家「繼續法赫裡扎德烈士在其活躍的所有領域的科技活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李偉建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在此情景下,伊朗政府一定會做出反應,調高調門,以給國內各方交代。但對於報復的具體措施和激烈程度,伊朗政府會非常審慎地考量。
「考慮到拜登上臺後可能會繼續推動和伊朗的核談判,倘若伊朗的報復過於激烈,引發中東地區大規模軍事衝突或戰爭,則局面恐至難以挽回的地步,伊朗會得不償失。」李偉建稱,伊朗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濟制裁。和核科學家遇刺相比,國家整體利益而言更加重要。年初蘇萊曼尼將軍被刺殺,伊朗也只是發射了一些飛彈作為報復,沒有造成任何美軍人員傷亡。現在的情形,伊朗更不可能為了一個核科學家而大動幹戈。
伊朗還是寄望於拜登的上任有助打破核問題僵局並擺脫孤立處境。只不過如今的暗殺事件令拜登恢復與伊朗對話的計劃變得更加複雜。尤其是,如果伊朗人實施直接的軍事報復,令川普有藉口在明年1月離任前進行回擊,拜登接手的將不僅僅是一份外交文件的「殘骸」,伊核問題還會被打上「死結」。
李偉建同時表示,以色列採取此次暗殺活動是一次冒險的賭博,其真正目的可能是要「阻撓美國當選總統恢復與伊朗修復關係的外交努力」。不排除美國和以色列會在未來兩個月內採取更多類似行動,以鞏固川普政府過去四年的中東政策遺產,這些舉動會在輿論或者事實上挑戰伊朗政府的耐心,將成為對伊朗政府的極大考驗。
毫無疑問,伊朗的對手正在強迫其在報復的欲望與擺脫孤立處境的務實意向之間做出抉擇。「擊斃伊朗頂級科學家,目的就是希望將美伊關係做成死局,最好能夠導致兩國開戰,從而令拜登陷入困境。與此同時,伊朗民間強大的呼籲強力報復的輿論壓力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況且明年恰逢伊朗大選,強硬派要求報復的意願非常強烈,以魯哈尼為代表的溫和派政府無論如何也要給國民一個交代。但如果伊朗真的因為憤怒而挑起戰火,無疑上了當,所以伊朗眼下的明智選擇還是克制,並且等待機會跟拜登進行和談。」李偉建說。
中東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
法赫裡扎德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員和伊朗核計劃的主要負責人,堪稱伊朗「國寶級」人物。他的遇襲身亡對伊朗核計劃而言無疑是重大的損失。與此同時,他的遇刺也進一步刺激了伊朗「擁核自保」的決心。在法赫裡扎德遇襲後不到兩天,伊朗議會便通過了「解除制裁戰略措施」法案,提出將濃縮鈾豐度提升至20%或更高水平。
事實上,10年來伊朗已有多位核項目負責人被刺殺,但伊朗的核計劃依舊在向前推進。今年初蘇萊曼尼遇襲身亡後,伊朗旋即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第五階段的新步驟,取消所有伊核協議的限制措施。某種程度上,蘇萊曼尼和法赫裡扎德遇襲都起到了刺激伊朗推出相關核政策的「催化劑」作用。
自川普上臺以來,美伊關係每況愈下。從撕毀《伊朗核問題協定》開始,美國重新對伊朗恢復各種制裁,甚至直接刺殺了伊朗高級官員蘇萊曼尼。受此影響,兩國關係曾在2020年上半年達到最近幾十年最緊張的時刻,戰爭似乎就在旦夕之間。
誰能想到,在離川普離任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中東局勢再次面臨血雨腥風。
一個令人玩味的細節是,11月19日,在川普連任前景渺茫的背景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中東告別之旅」安排了以色列和沙特,頗具深意。11月22日晚,蓬佩奧、內塔尼亞胡和沙特王儲薩勒曼在沙特的「新未來」城會晤。雙方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沙以外交關係正常化,還有合力對付伊朗,特別是「阻止拜登恢復美伊外交聯繫和重拾伊核協議」。
媒體注意到,摩薩德的負責人約西·科恩也參加了這次「伊朗問題鷹派人士」間的會晤。就在5天後,法赫裡扎德被暗殺,對此《紐約時報》評論道:那是以色列在中東又一個決定性時刻投下的「賭注」!
而在刺殺事件發生之後,川普女婿、白宮高級顧問賈裡德·庫什納再次前往中東,試圖為川普政府留下一系列「政治遺產」。
自今年8月以來,庫什納與他的團隊就促成了以色列與巴林、阿聯以及蘇丹等國的關係正常化,《衛報》用「敵人的敵人」來解釋這一波海灣國家與以色列的建交潮。近年來伊朗戰略影響的擴大,不僅讓以色列擔憂,同樣推升了阿拉伯國家的不安全感,「聯以抑伊」由此成為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戰略選擇。因此,在距離川普交接總統權力僅剩50天之際,庫什納團隊希望能夠推進在中東地區更多類似的協議。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和海灣阿拉伯國家聯合對抗地區什葉派與穆斯林兄弟會力量,正取代傳統的阿以衝突,成為中東地緣博弈新主線。地區反伊朗勢力視美國大選後的權力過渡期為對伊強硬的「機遇窗口」,摸準了伊朗不敢、不願大動幹戈的「命門」,行事愈發激進。
在當下美國國內權力交接的敏感期,多數觀點認為,伊朗應該會儘量降低觸發直接衝突的風險。可以肯定的是,這一事件將給伊核問題前景、美伊關係走向和中東局勢變化帶來新的影響。
李偉建指出,外部勢力此次針對伊朗關鍵人物的刺殺是一種挑釁或試探,意圖刺激伊朗方面做出「過度報復」,從而為對伊採取軍事行動製造藉口。換言之,這一行動更多的是要破壞解決伊核問題的外交渠道,而不僅僅是打亂伊朗的核計劃。
川普政府執政四年來,在中東採取對伊朗全方位「極限施壓」政策,但總體效果並不理想,不僅沒能達到對伊「以壓促變」的目的,反而還目睹伊朗的地區影響力與日俱增。
當前,伊朗對拜登和民主黨上臺抱有期待,希望下一屆美國政府能重拾歐巴馬政府當年的對伊緩和路線。因此,伊朗大概率仍會在美政權過渡期間繼續保持克制,避免採取大規模報復行動,給未來美伊關係轉圜留出一定空間。不過,明年是伊朗總統選舉年,若強硬派人士贏得大選,伊朗對外政策可能有新的變化。
這樣的形勢自然會對美國如何維持在中東主導權產生影響。此次法赫裡扎德遇襲恰逢川普政府宣布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方案後不久,讓人聯想到年初蘇萊曼尼遇襲前,美國也正在討論從敘利亞和伊拉克撤軍。事實上,未來美政府如果重回伊核全面協議軌道,也不得不考慮是否會影響與海灣阿拉伯盟友及以色列的關係。
此外,作為擁有一定豐富戰略資源和抗壓經驗的地區大國,伊朗不會輕易咽下這口惡氣。如果其採用無人機攻擊等非常規手段進行報復,將導致各方行為更加難以預測,地區安全局勢也將面臨新的衝擊。(記者 陳冰)
連結:兩年四人遭暗殺,伊朗科學家的「夢魘」
法赫裡扎德遇害之前的四起伊朗核科學家遭謀殺案是在2010年至2012年間發生的,也就是在伊朗與美國方面開始秘密接觸的前一年,這種接觸最終達成了歷史性的伊核問題《聯合全面行動計劃》。以色列始終對該協議持憎惡態度,川普政府試圖用制裁來撕毀該協議,拜登則提出在不久的將來「復活」它。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27日發文對近年來伊朗多名核科學家遭暗殺的幕後進行了分析。文章指出,這些被暗殺的科學家構成了伊朗核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在伊朗國防戰略中具有深遠影響。這些科學家都是在非常古怪的情況下被殺害,但伊朗的矛頭始終指向同一個兇手:以色列。
此外,伊朗「彈道飛彈計劃之父」哈桑·德黑蘭尼·穆加達姆,這位來自伊斯蘭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的軍人,是這個缺乏空中潛力的國家的防禦體系中的關鍵人物。他於2011年11月12日在首都德黑蘭附近一個軍火庫發生的神秘爆炸中喪生。
儘管以色列政府從未宣稱對此類謀殺負責,但顯然它對這些襲擊持歡迎態度,並定期表達不允許伊朗發展用於軍事目的核計劃的態度。
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
2010年1月12日,德黑蘭大學核物理科學家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在一次摩託車炸彈爆炸中喪生。隨後伊朗政府逮捕了名為賈邁利·法什的伊朗籍兇手,並將其判處死刑。伊朗媒體報導稱,法什供認自己曾獲得以色列特工的資助。
馬吉德·沙裡亞裡
2010年11月29日,伊朗原子能祖師核物理學家馬吉德·沙裡亞裡被兇手安裝在其汽車上的炸彈炸死。
達裡奧謝·雷扎伊·內賈德
2011年7月23日,35歲的伊朗核物理科學家達裡奧謝·雷扎伊·內賈德在其家門口遭槍擊身亡。事發時,他和妻子、女兒在同一輛車內,戴頭盔的槍手騎摩託向他們靠近,掃射後迅速逃離。
死前,雷扎伊已經接到多個匿名恐嚇電話,也曾經拒絕了多個西方研究機構提供的邀請。
本次暗殺發生後,時任伊朗議會發言人拉裡賈尼表示,是美國和以色列策劃本次謀殺,而美國則表示否認。
穆斯塔法·艾哈邁迪·羅尚
2012年1月11日,伊朗化學專家穆斯塔法·艾哈邁迪·羅尚在首都德黑蘭的汽車被人貼上了磁鐵炸彈,並由一名摩託車手引爆,年僅32歲的羅尚當場死亡,他的一名保鏢也喪生。據了解,羅尚生前為伊朗納坦茲核設施工作,負責與鈾濃縮相關的採購工作,而當時暗殺行動正值伊朗核問題的關鍵時期,伊朗方面譴責以色列以及美國的情報部門聯手謀劃暗殺事件,以阻止伊朗核計劃的推進。
但當時美國予以否認,白宮還譴責了這次襲擊。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說:「我要斷然否認有關美國參與伊朗境內任何暴力行為的指責。我們強烈譴責一切暴力行為,包括這種暴力行為。」
以色列則一如既往地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