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見習記者 汪潔 金陵晚報記者 徐贇
據《北京晨報》報導,北京某大四在校生近日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狀態,稱「6s發布快一個月了,還沒攢夠手機錢,求朋友們紅包打賞,不然就去賣腎了」,與文字同時出現的還有一張表情委屈的配圖和一些哭泣的表情,第二天,她就收到將近1700元的微信紅包。昨天,記者走訪南京高校發現,不少大學生的朋友圈也有上述類似的「眾籌帖」。「紅包3.33元,換你頭像照片2天……」「我也有一輛價值連城的購物車,誰來幫我清清空,過來認領部分也行。」有同學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增進彼此的友誼,也有同學表示反對,「這是在消費感情。」
「鬧著玩」眾籌買藥 一晚獲1600元紅包
應屆畢業生小陸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發過一條「眾籌帖」:「玩個遊戲,你給我發個微信紅包,我會附帶紅包截圖發到朋友圈,並說明你是誰,我們什麼關係,我對你什麼看法或感覺。眾籌買盒華素片。」第二天,她就收到了1600元紅包。
「都可以買一箱了。」小陸笑著告訴記者。「當時就是看朋友圈在玩這個紅包遊戲,恰巧我又口腔潰瘍,所以就想著鬧著玩眾籌一盒藥,沒想到人緣爆表。」
與小陸類似的遊戲眾籌帖在大學生中比較常見, 「沒錢了,最後積蓄買了個盤子,乞討去了,行行好~給點錢~」「雙11要到了,我要開始賣唱了,發2元以上紅包備註歌名,我唱給你聽,不會唱的我不領。」南大大三的娜禧也在朋友圈發過一條發紅包唱歌的眾籌帖,「收到了五個5.20和一個13.14,發的都是比較好的朋友。當然,我會給他們唱,也會回紅包。」南林大大三的小王告訴記者,她的朋友圈裡也有這樣的帖子,「但多數以一種遊戲的形式,尤其特殊節日,如『雙11』『情人節』等,要個紅包過節之類的。」
大學生:能增進友誼
網友:是在消費情感
對於朋友圈裡的這種眾籌帖,記者隨機採訪了南大、南農大、南林大等高校的10名同學,其中8名同學都表示,「這種方式挺好的,偶爾發一下,可以調節一下氣氛,而且結果也都出乎意料。」
南林大大三的小李告訴記者,「我發的那條,其實是想秀下盤子,沒想到收到了50元的紅包,而盤子才29.5元,還有朋友留言跟我要購物連結。」「基本上是想讓跟自己關係近的人配合一下,遊戲的心態,回復個『是真愛』之類的,可以讓彼此更近。」南大的小潘(化名)說,「畢竟都是朋友,看到不發,不太好。」
也有同學不喜歡這種方式,看到此類眾籌帖,會選擇「裝作沒看見」。南信大大二的小馬表示,「我就不喜歡這種方式,尤其是自己買衣服、或是沒錢吃飯讓發紅包的,這種事情就應該自己掙錢或找家人,刷一整天的屏,也挺煩的。」
記者發現,關於「朋友圈眾籌」,西祠胡同上還發起了一個調查,與記者的調查結果不同,該調查共有3152名網友參與投票,其中,69%的網友認為,這種方式是在「消費情感」。「用這種方式來消費大家的情誼,有點像高級的乞丐。」「沒事就眾籌,是不行的。助長人們懶惰、投機的心理,長久來看對友情也沒幫助。」
網友「水上無魚」認為,「在朋友圈眾籌無異於以另一種方式向大家乞討,越是朋友,越會覺得有種傷害友誼的感覺,畢竟感情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也有網友表示,「這種東西看多了,我就自動選擇忽略,裝作沒看見。」
遊戲別和人情掛鈎
防止遇騙子受損失
南京12355心理諮詢熱線的心理專家文清老師表示,這跟以前的朋友圈玩類似於真心話大冒險和點人回答問題的性質一樣,不管是曬什麼要什麼,總而言之大家都是為了表達一種心理訴求,同時這也是曬社交的一種方式,更多的是一種娛樂心理。
文清表示,現代都市人都有從眾心理,一個人提出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玩法,必然有很多人跟風,微信眾籌的興起很好地印證了這點。
同時,她也指出,由於涉及錢財,所以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問題,「千萬不能拿這種遊戲性質的玩法和人情掛鈎,否則就變了味,偏離了初衷。」
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計算機與軟體學院的網絡安全專家沈劍教授認為,「眾籌」並不新鮮,不過,平臺移到了微信上,它所承擔的風險就加大了。「社會上眾籌很平常,但在電子平臺,防欺詐就成了最關鍵的,因為難免被人利用,甚至掉入某種詐騙圈套都是有可能的。」
沈劍認為,和系統以及APP的安全隱患一樣,打開微信使用紅包功能眾籌,就有同樣的安全隱患,包括帳號和密碼都有可能在發紅包的過程中外洩,微信支付同樣會被騙子利用或者設置木馬連結。
「所以所謂微信眾籌,一定不要涉及大額,必須只面向熟悉的好友,這是防止出問題的關鍵。」沈劍給大家這樣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