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億條個人信息在暗網上出售,大數據時代下人人如何自保?

2020-12-14 匠心鑫先生

這幾天聽到一個新聞,鄭州西亞斯學院近兩萬名學生個人信息被洩露,信息具體到名字、身份證號、年齡、專業及宿舍門牌號。

該學院在6月4日的一條微博評論中回復網友稱,關於文件信息,已經報備國家公安機關,正在調查當中。

我有個同事,最近就因為信息洩露被騙了10000多元。

騙子一開始就是打電話給他,所有的信息準確完整無誤

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等,最後說他剛剛買了機票,需要辦理改籤。

然後就發了一個網站,朋友一看就是前幾天買的廉價機票的地址,也就沒想這麼多點了進去。

然後客服索要驗證碼,然後朋友卡裡的10000元就這麼不見了。

有人說現在的人怎麼這麼容易騙?

其實不是,真實的是現在的騙子都是和「黑客」聯手,黑客盜取信息,做假網站,然後由騙子冒充客服,就這樣搭配起來帶人入坑。

近年來,公民信息被洩露成為嚴重社會問題。

個人信息被洩露,不僅給當事人的生活帶來困擾,也可能成為電信詐騙等犯罪行為的「幫兇」。

遇到洩露公民個人信息的事件,尤其是洩露近兩萬名學生個人信息的事件,一想到那天他們家裡也收到類似這種詐騙電話,想想都後怕。

試想問問你,怕不怕突然某天就有個銀行發正規的律師函來,你因某年某月某日貸款了5萬,利息3萬,而你一臉茫然,自己什麼都沒做。

這就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據中國網際網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底,網民規模為9.04億。

可以說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已經與網際網路密不可分。

手機支付、人臉識別、定位分享……

但是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

你可曾想過,每一個人在享受網際網路便利時,同樣也面臨著一場大大的隱私危機。

根據2019年12月,CNCERT收到網絡安全事件報告109801件,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8.7億條個人信息在暗網上出售,7.73億個郵件地址及密碼被竊,5.9億中國人的簡歷被洩露!

很多人被公開的不僅僅是姓名、電話,還有身份證號、戶籍、婚姻狀況、家庭住址、工作單位……

1分錢就可以買到一條個人數據,39元可以黑進WiFi,獲取你的個人信息。

詐騙電話打進來時,對方似乎比你自己還要清楚你的履歷!

個人隱私被明碼標價,而我們被出賣了還毫不知情。

有個北京藝術家從黑市買下來了武漢34.6萬條武漢市民的個人信息然後在美術館展出!

買到的數據包括他們的姓名、電話、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甚至還包含了買車記錄。

很多人看到後反應非常激烈,甚至有人立馬報警!

交易是現金轉帳,34.6萬條個人信息放在幾個Excel文件裡,總共花費是5000元,平均下來1分錢就可以買到一個人的信息。

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之下我們該如何自保?

—1—

大部分「黑客」攻擊的根本原理就是社會工程學

社會工程學(Social Engineering,又被翻譯為:社交工程學)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作為正式的學科出現。

廣義社會工程學的定義是:

建立理論並通過利用自然的、社會的和制度上的途徑來逐步地解決各種複雜的社會問題。

經過多年的應用發展,社會工程學逐漸產生出了分支學科,如 公安社會工程學(簡稱 公安社工學)和網絡社會工程學。

而也有人這樣定義:社會工程學是通過對社會人的心裡弱點、習慣弱點的分析,通過手段達到目的的過程。

很多社會工程學高手可以僅僅通過一個名字就可以查到你的詳細信息,我舉個例子。

很多人有所不知,自己的信息已經變成產品在無數個平臺,販賣。交易時間越近價格越高,準確率越高。

一個社會工程學高手接到一個任務,就是調查某人的真實地址。

於是將某人的電話和名字在有的三個資料庫中匹配,找到了房子、車輛信息。

但是找不到工作單位呢?

很簡單

高手:喂!EMS,麻煩你到很騷大廈樓下取一下你的快遞?

某人:撒子快遞哦?哪個寄的?

高手:愛存不存(ICBC)寄的掛號信,好像是信用卡。

某人:我不在那裡,地址是不是錯了哦。

高手:那你的地址在哪裡嘛?那今天拿不到了哦,哎呀下次地址麻煩些準確些嘛。

某人:。。。。。(沉默三秒),是某某某大廈13樓2號

高手:慢點,我記一下。

案例分析:

關鍵詞:釣魚、身份偽造、社工庫。

解決方法:

警惕寄錯的快遞,沒有必要留真實電話的地方不要留真實電話。

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可以開展利用你的信息進行網絡貸款,或者開始賣你的信息給電信詐騙公司獲利等等。

遇事情千萬不要想當然,要嘗試著從這件事情的本身跳出來。

思考對方為何要這麼做,特別是異常的事情。

—2—

「黑客」是如何黑掉你的錢的?

「黑客」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得資金。

獲得資金手段可以歸結為四步:

1、獲得精確信息:

黑客主要通過非法竊取或者購買社會上各行各業洩漏的個人信息,

包括身份證信息、電話號碼、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網絡帳號和密碼、銀行帳號和密碼等關鍵信息。

如何獲取的渠道我在上一節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

這個只是第一步!

2、腳本設計:

「黑客」通過你的個人信息模擬出一個真實的經濟社會活動場景,

精心設計各種腳本,例如近期的兼職刷單、或者美院學生教畫畫、代辦信用卡、冒充公檢法等。

可以看看遇到2020年第一季度受到的攻擊類型統計。

其中虛假中獎信息仍然是最常遭遇的攻擊,佔比為52.6%,

冒充好友攻擊的佔比為41.2%,

網絡兼職攻擊的佔比為33.5%。

3、 通訊聯絡誘導:

「黑客」通過電話、簡訊、網際網路等通訊渠道聯絡受攻擊者,利用設計好的腳本結合獲取到的個人信息,通過獲得被攻擊者信任。

4、資金支付轉移:

「黑客」引導被攻擊者進行銀行轉帳、網上支付、獲取驗證碼等方式向指定帳戶轉款,再經預先設計的渠道轉移受攻擊者的資金。

而最令人恐懼的事情發生了,近段時間發現,「黑客」還將人工智慧應用到這些攻擊手段之中:

在通訊聯絡誘導環節,「黑客」利用人工智慧去打電話!

以前一個人平均可以打300—500個,而一個機器人每天最多可以打5000個電話!

攻擊效率提升200%,一個8人的「黑客」團隊能發貨8000人的水平!

2018年底,河北就發生過人工智慧技術通過提前與源文件,然後騙取被攻擊者的信任。

在今年的3月份,據外媒報導,

網絡「黑客」利用人工智慧(AI)和語音技術冒充一名英國企業主,

騙取了24.3萬美元(約人民幣196萬元)。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3月,據信是一個不知名的黑客組織利用人工智慧軟體模仿一家能源企業德國母公司CEO的聲音,

來欺騙該企業英國子公司CEO,

以致於英國子公司CEO被誘騙通過匈牙利供應商向德國母公司CEO轉帳了大筆資金。

當這筆錢一直沒有到帳後,英國子公司CEO開始懷疑,並意識到有些事情不太對勁。

但這位他轉帳給匈牙利的資金,實際上已經轉移到了墨西哥和其他地方,而德國母公司CEO並沒有像他想像的那樣提出轉帳要求。

很明顯,這家能源公司被「黑客」級攻擊了。

黑客攻擊無所不在,只是你沒遇到而已,不要存在「倖存者偏差」,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

—3—

中國的網際網路私隱現狀如何?

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產出國。

根據國家網信辦《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佔據GDP的比重是34.8%。

如今,整個社會的數位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常用設備包括電子探頭、人臉識別、車載設備等等。

直接的體現就在,現在出門帶錢的人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數據洩露的事故也層出不窮:

2018年4月,某外賣平臺被曝用戶信息洩露,每條信息賣價最低不到一毛錢,精確到具體點的什麼餐、用餐地點等私密信息。

2018年8月, 某快遞公司被曝洩露了3億條用戶數據,售價為2比特幣,數據內容包括寄件人、收件人的姓名、地址、電話等個人信息。

2018年9月,某酒店集團被曝其住店客戶數據在暗網售賣,洩露數據包括1.23億條官網用戶註冊數據,1.3億條旅客身份信息以及2.4億條詳細開房記錄,全部數據共計約五億條,售價約為37萬人民幣。

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85.2%的app用戶曾遭遇數據洩露。

常見現象為:推銷電話、信息騷擾、垃圾郵件、非法連結、帳號密碼被盜等。

最常見的事情就是當你打開過購物軟體查看某樣東西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下次你再打開,它會把類似的東西全部都放置在你的首頁。

這叫做精準營銷!

說到這大家可以看看這個專欄,學習體會一下網際網路安全是如何實現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購買學習。

—4—

我們普通人要如何防止被「黑客」攻擊?

既然各種黑客攻擊手段層出不窮,我們要如何防範呢?

1、提升個人的風險防範意識。在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動下,

「黑客」攻擊手段呈現了成本低、花樣新、覆蓋廣、迷惑性大燈特點,所以每個人的識別攻擊、防止攻擊意識和能力變得十分重要!

正如文章開頭說得,現在攻擊的主要重點地區、易受害人群,轉移到了校園。

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很多校園都引發了關注,年輕人應該極大的提高自己的防範意識。

在接到很多類型的攻擊電話的時候要多思考,多想想,學會判斷什麼才是真實的信息。

2、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在辦理很多網上業務,或者其他任何業務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好個人的信息。

在留下信息前一定要小心謹慎,避免釣魚網站或者個人信息落入別有用心的人手中。

不在公開網站和軟體發自己的照片和現實信息;不參與網絡暴力和爭論罵人;不定期清理自己的上網痕跡;

不使用超出正常權限的app……

個人在安裝app的時候一定要留意權限設置,比如不輕易授權通訊錄、定位、攝像頭、麥克風等等。

3、切勿貪小便宜很多「黑客」進行攻擊的第一步都是先設置一些小誘餌,或者引導受攻擊者信任。

所以我們不要貪小便宜,不要相信任何陌生網友、電話、微信和QQ。

4、受到攻擊要立即報警一旦遇到類視情況,或者收到類似的攻擊要立即去報警處理。不要幻想著能通過渠道要回資金。

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科技手段都在日益更新,包括人工智慧等等,但大家不要忘記一點,再密不透風的防禦體系的背後,使用者本身還是——人。

在這樣混亂的網際網路上,你根本身不由己,當你接入網際網路或陌生人的那一刻,你的隱私就失控了。

拿到你隱私的壞蛋,他們可以偷窺你,可以詐騙你或你身邊的人,可以利用你的隱私做出下三濫的事。

在身處大數據的時代,人人都是透明人,我們需要重新建立一套隱私保護的平衡機制。

相關焦點

  • 漢庭等酒店數據洩露,1.3億人開房信息賣8個比特幣,疑內鬼作祟
    8月28日上午,網傳一張截圖顯示,包含華住旗下多家連鎖酒店開房信息的數據在暗網出售,標價8個比特幣,或520門羅幣,約等於人民幣37萬元。該暗網賣家稱,資料庫包括華住會官網註冊資料、入住登記信息、開房信息總計141.5G,涉及1.3億人。當天下午,華住集團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已在內部開展核查,確保客人信息安全,並已在第一時間報警,公安機關正在開展調查。
  • 5.38億條微博用戶信息洩露?回應:只是微博暱稱,不涉及隱私
    5.38億條微博用戶信息在暗網出售,根據微博帳號就能查到手機號?3月19日,有網友爆料微博存在數據洩露的情況,1.72億條微博帳戶基本信息,售價1388美元/0.177比特幣,包括用戶ID、帳號發布的微博數、粉絲數、關注數、性別、地理位置等。甚至有網友稱已經有人通過微博洩露查到自己的手機號碼來加微信了。微博對此回應稱,數據洩露屬實,目前微博已經及時加強了安全策略,並將不斷強化。
  • 外媒報導:Wishbone4000萬條記錄暗網出售
    一家多產的黑網交易員聲稱擁有4000萬條移動應用Wishbone用戶記錄的信息,這位名為「 ShinyHunters」的人將數據發布到了黑客論壇,並聲稱,由於人們開始轉售Wishbone洩露數據,決定免費公諸於世。
  • 數千個個人信息帳戶在「暗網」被出售
    中新社·華輿訊 據澳華財經在線援引AFR《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導,MyGov網站遭受黑客攻擊,目前已有3600多個帳戶信息在暗網上出售,價格從幾分到數百澳元不等。據悉,以色列情報公司KELA最早發現該網站用戶信息被盜。KELA威脅情報小組組長Elad Ezrahi表示,MyGov帳戶信息是從2000多臺被入侵的電腦中提取出來的,黑客可能通過運行自己的殭屍網絡來獲取這些數據,並進行一系列欺詐活動。
  • 利用非法購買的個人信息在網上薅羊毛,5個月賺了7萬餘元
    從2019年3月開始,童某在網上做「兼職」。短短5個月時間,他利用非法購買的6000餘條公民個人信息「薅羊毛」,賺了7萬餘元。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個人信息竟來自於老年人的手機,數百萬臺老年人手機中「病毒」後被非法控制。
  • 金色前哨|5.38億用戶數據在暗網出售 微博回應:已報警
    近日,有用戶發現5.38億條微博用戶信息在暗網出售,其中,1.72億條有帳戶基本信息,售價0.177枚比特幣。涉及到的帳號信息包括用戶ID、帳號發布的微博數、粉絲數、關注數、性別、地理位置等。對此,微博安全總監羅詩堯發微博回應表示:「洩漏的手機號是19年通過通訊錄上傳接口被暴力匹配的,其餘公開信息都是網上抓來的。」同時,羅詩堯表示:「19年被刷的部分數據,內部突發現異常後馬上堵住了口子。我們第一時間報了警,取證後把相關信息遞到了警方,同時一直也在追查網上售賣信息的黑灰產。
  • ...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織密防護網
    【多學一「典」】《民法典》為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織密防護網 2020-12-17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暗網」買350萬條數據推廣POS,江蘇某代理被抓!
    五千萬餘條個人公民信息在「暗網」上被售賣牟利,損害公民個人權利。如東公安機關突破層層技術難關,經過4個多月的縝密偵查,橫跨8省26市,行程數十萬公裡,成功破獲一起公安部督辦的特大「暗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抓獲犯罪嫌疑人27名。「暗網」是利用加密傳輸、P2P對等網絡等,為用戶提供匿名的網際網路信息訪問的一類技術手段。
  • 華住旗下酒店1.3億用戶數據洩露 華住回應:已報警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真真 王慶濱)華住酒店數據疑似被洩露。8月28日,暗網中文論壇上出現一則出售華住酒店數據的帖子,涉及1.3億人身份及開房信息的數據被標價為8比特幣或520門羅幣(約等於37萬人民幣)出售。
  • 販賣個人信息,從「暗網」墜入法網
    販賣個人信息,從「暗網」墜入法網大眾日報記者 陶相銀2020-09-09 18:50:49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從威海市公安局獲悉,威海警方日前破獲一起利用「暗網」非法獲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案
  • 某社交 App 5 億用戶信息在暗網被賣?
    隨後不久,認證為微博安全總監的 @羅詩堯 也在評論中回復稱「多謝關心,每隔段時間就有人在網上賣(數據),每次都會引起一波輿情,本不想回應,這條微博今後還會用得上。」他還在個人微博上補充稱:「洩漏的手機號是 19 年通過通訊錄上傳接口被暴力匹配的,其餘公開信息都是網上抓來的。」不過,當小狐我今天想去截圖時發現他已經刪除了相關微博。
  • 大數據時代人人都是赤裸的羔羊!我們不是被監控了,而是被分析了
    大數據時代人人都是赤裸的羔羊!我們不是被監控了,而是被分析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就是自己剛剛和家人或者同事在微信或者其他平臺討論過一些事情,甚至是自己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大數據推送那麼大數據為什麼這麼精準,能夠讓這些APP能根據我們的興趣來進行推送呢?這就要說到關於數據推送的兩個級別:一、初級形態這樣的數據推送相對比較簡單,它是通過我們在網上使用程序後留下的痕跡數據。
  • 華住酒店2.4億條開房信息被賣:含漢庭、桔子、全季等
    2013年,一位開房信息被洩露的受害者迫於精神壓力,去派出所改了姓。28日,華住酒店集團被爆旗下漢庭、桔子、全季等酒店開房信息遭洩露售賣。爆料稱,數據洩露範圍包括:官網註冊資料約1.23億條記錄;入住登記身份信息約1.3億條;酒店開房記錄約2.4億條。
  • 大數據時代,我們的個人信息要如何保護?
    「再見」睡不下去了,只能躺著玩玩手機,看到網上成都確診女生的個人信息在網絡洩露的新聞,突然想起來之前陪朋友去海口的某個售樓處看房時,渠道讓我們戴上頭盔再去看房的事。渠道告訴我們現在海口的售樓處裡都有人臉識別系統,一旦被判定為自訪客戶,就無法享受到相關優惠。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如何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手?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手段以網絡為依託,呈現多元化、科技化、隱蔽化發展趨勢。」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該院副院長辛尚民說,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既是我國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現實需要。
  • 華為出售榮耀給深圳智信新;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蛋殼公寓...
    (第一財經)國內新聞3.圓通多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圓通快遞多位「內鬼」在一條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黑色產業鏈條上浮現。據悉,在由邯鄲市公安局反詐中心聯合邯鄲市永年區公安局成立的專案組近期偵辦的一起部督案件中,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據知情人士透露,如果以上述六個維度的信息共同組成一條信息來計算,此次被洩露的信息數量實際超過40萬條。
  •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
    摘要 【暗網盜賣金融信息 銀行帳戶安全面臨新挑戰】近日,涉及國內多家銀行的數百萬條客戶數據資料在暗網被標價兜售的消息廣為流傳。
  • 用戶信息安全成大難題,大數據時代下,魅族的發展不能太著急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隱私成為問題,消費者飽受困擾產品廠家卻暗地裡「搞事情」。被市場擊敗不可恥,可恥的是對用戶的不負責,魅族的沒落自己佔很大原因。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得益於先進的工業技術,大數據產業迅速崛起,為其它企業創造了非常有利的價值。但是對用戶來講,大數據時代下如何保證自己信息安全成為了最大的難題。就連手機廠家都可能隨時在產品上動手,這一點不得不防,這一次魅族就在這上面栽了跟頭,希望能引以為戒,讓用戶用著更加安心。
  • 代購、網點……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大量包含快遞客戶姓名、住址、電話的信息被打包在網上出售,每條售價從0.8元至10元不等,有的可一次性出售上萬條,甚至可以提供特定地區的快遞用戶信息。  還有人自稱在郵政系統上班,管「調單號」,可大量調取當天快遞中的信息,「每天幾千個沒有問題」。其販賣的信息中,有的是在快遞員在攬件後不到2小時即被盜取。
  • 2019年以來公安機關打擊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江蘇南通市公安局網安部門工作發現,網民「wolinxuwei」多次在「暗網」交易平臺出售銀行開戶、手機註冊等公民個人信息,數量高達500餘萬條。2、江蘇南京公安機關偵破「4.2」暗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編輯搜圖2019年4月,江蘇南京公安機關接到南京市某單位信息中心報案,稱該中心管理的南京市1400餘萬條居民社保數據被非法盜取,並在暗網中文網站「暗網交易平臺」內被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