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沙漠情

2020-12-07 秋波愛讀書

三毛,原名陳平,是自己改的名字,由於父母給起的名字太難寫,年少的時候叛逆,初中時經常逃課,高中畢業後,已經讀完了市面上流行的書籍。她是無數青年學生眼中的奇女子,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最鍾情與撒哈拉沙漠,本書是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徵服了無數讀者。

他寫書完全是為了父母開心,跟父親關係不是很好。有一天她逃課在一個書館裡看書,看到了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她覺得好像看到了前世今生,有一種特別熟悉,找到歸宿的感覺。於是決定搬去住,去那邊生活。

全書主要有一些精彩絕倫的散文構成,當年三毛去撒哈拉沙漠找自己的男友荷西,然後在那種枯燥單調的生活當中,找到了自我,從此,三毛便寫出了這本以沙漠生活為背景的生活式的散文,折服了無數人。

市面上颳起了三毛熱的浪潮,無數人口頭相傳,文青們特別喜歡這一流派式的三毛情。

「你在想什麼?」荷西說。 「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

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

我並不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

我要看看在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裡,人們為什麼同樣能有生命的喜悅和愛憎。

我看沙漠很嫵媚,沙漠看我卻不是那麼回事。

相關焦點

  • 【讀一本好書】三毛:撒哈拉的沙漠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相信不少小紙條都讀過來自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的這句話,這是她寫給丈夫荷西為數不多的情話,蘊藏著他們在撒哈拉沙漠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戀。
  • 非洲遊記:摩洛哥,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來非洲之前,其實還是盼望見到如同紀錄片中那樣的遼闊稀樹草原以及無數的野生動物,然而到了被稱作北非花園的摩洛哥王國,才發現這片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交融的神奇土地卻處處充滿著奇妙的風情——神秘、神奇、多元、多彩、浪漫、迷離!特別是深入到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邊緣,似乎便觸碰到當年三毛追尋青春和愛情漂泊流浪的縹緲記憶!
  • 地點故事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足跡盤點
    撒哈拉在阿拉伯語裡是空虛無物的意思,被稱為生命的墳墓。四十年前,一位奇女子走進這片風塵滾滾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遇見荷西的愛情海
    三毛說:「第一次見到他,觸電了一般,心想,世界上怎麼會有如此英俊的男孩子?如果有一天可以做為他的妻子,就算是再有虛榮心,也該是滿足。」這一面之緣,荷西因這個黑頭黑眼睛的東方美女,深深的跌入了那張愛情的網裡。就像三毛因這個英俊的男子跌入了那個令她神往的撒哈拉沙漠一樣。《紅樓夢》裡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讀懂這4點,身處沙漠也可以很幸福
    初讀《撒哈拉的故事》是7年前,那個時候的我,剛剛踏入社會,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只是三毛說走就走的灑脫和沙漠生活的艱辛。前些天,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期讀書會的共讀活動,那一期的共讀書目恰好是《撒哈拉的故事》。
  • 三毛一生痴迷的遠方——撒哈拉沙漠,流浪者的天堂
    撒哈拉,上世紀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與傳統的歐美帝國一樣,上世紀西班牙在本土之外尤其是非洲地區有著面積廣闊的殖民地,包括撒哈拉、摩洛哥、幾內亞。著名臺灣作家三毛一生漂泊,最起初嚮往的地方便是人煙稀少的撒哈拉沙漠。
  • 豆瓣9.3分《撒哈拉的故事》:看三毛如何把沙漠生活過成一首詩
    即使你沒有讀過三毛,你也一定聽過這首《橄欖樹》。這首由臺灣作家三毛填詞的歌曲,不僅唯美動聽,更是凝聚了三毛對自由奔放的流浪生活的一種懷念。三毛說,自己的半生,漂流過很多國家。而撒哈拉,無疑是她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特立獨行:幫女人母羊接生,撿駱駝頭骨做檯燈
    ——三毛作為知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生寫滿傳奇,因為感受到前世的鄉愁,便義無反顧地前往撒哈拉沙漠定居。這樣隨性灑脫的人生是世人所嚮往的,因此三毛總在人們心中代表著理想和嚮往,但是陽光之下必有陰影,在追求理想的背後必有艱辛,在撒哈拉中三毛寫作的手用來送水,日常用品全靠撿。
  • 《撒哈拉沙漠》讀後感
    (通訊員:有維)《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
  • 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文:李楊星(學生)手捧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心中如黃色的書封一樣,有一種蒼茫與寧靜,那是大地的顏色,遼遠空闊,又沉穩深邃。說實話,在這之前,我從未對沙漠有過任何幻想。也從未想過,有那樣一個女子,在最美的年紀,遠行撒哈拉,說這兒是自己前世的夢幻、第二個家。但三毛這個簡單的名字,卻像童話一樣,把我帶進第二個世界,看灰姑娘如何穿上水晶鞋,看醜小鴨是如何「笑傲江湖」,看三毛如何在沙漠中做夢。  故事情節不像長篇小說,有著一波三折,它是一個個小小的生活片段,為我們描繪了真實的撒哈拉,真實的撒哈拉威。
  • 撒哈拉沙漠裡的三毛,沒有水也能長成帶刺的玫瑰
    三毛是一個很誠實的人,初到荒涼的撒哈拉沙漠,便自己一人跟車深入荒漠,想拍下這大沙漠中的異族文化。說起來,這個膽子也是很大。在上個世紀70年代,安全措施尚未得到很大保障的情況下,便敢一人獨自出行。再次飛回西班牙,被求婚,之後結婚,婚禮是在沙漠舉辦的。結婚當天,未婚夫送她一付慘白的駱駝頭骨,她很開心,這個禮物真是送到她心裡去了。連結婚禮物都異於常人的人,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奇幻之事。在撒哈拉沙漠,三毛把一窮二白的家改造成了人人稱讚的「羅馬」,房東一看破落又寒磣的房子被改造如此之好,立馬翻臉,要求加房租。
  •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一個美學靈魂的出走
    三毛正在撒哈拉,為安頓那顆出走的美學靈魂,布置了一座精緻的精神家園。一時間,追隨三毛的流浪,成為一代女生的憧憬。手指畫著浪漫不安的年輪,在大學校園裡夢遊,然後經歷了一種自由美學大逃亡,讓流浪伴隨我們生活老去。
  • 【名著選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我們理想中所追尋的自我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告別家人好友,背上行囊,生活於目無邊際的茫茫大漠中,以遊子旅人的身份感受著異國他鄉的風土民情,喜怒哀樂。在這種艱苦複雜卻又不失樂趣的日子裡,三毛撰寫了一個又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結交了一位又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講述了一段又一段寧靜美好的時光。提及中國的著名女作家,人們常常能想起張愛玲,冰心,林徽因,楊絳先生等等。可若提及最有個性,最富趣味的,最為獨特的,卻不免令人想起她。
  • 沙漠與星空編織的神話世界——撒哈拉之旅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的這句話很早就成了愛情金句。
  • 撒哈拉的故事:心之所向,荒涼的沙漠也可成綠洲
    在我的書單裡,一直有著一本三毛的《撒哈拉故事》,喜歡在某個安靜的午後,聽著指尖划過書頁「唰唰」的聲音。感受著這位女子的細膩與隨性,羨慕著他們感情的真摯與熱烈。在她筆下,領略沙漠風情,感受人間冷暖。茶米油鹽亦是歡喜。三毛就像是本該開在沙漠裡的花,不懼風沙,義無反顧地奔向沙漠,落地生根,更加豔麗。「中國飯店」,「懸壺濟世」……在平淡的生活裡,享受著粗茶淡飯,體驗著悲歡離合。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日復一日,我這隻原本不是生長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
  • 三毛《撒哈拉沙漠》 經典語句
    7、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的近乎優雅起來。8、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撒哈拉,我的夢中情人
    三毛去撒哈拉,源於她在美國的一本《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撒哈拉沙漠。三毛看了一遍,覺得那是屬於她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她說要去,沒有人相信她真的會去。只有荷西不笑話,不阻止,一個人跑去沙漠的磷礦工作,等著三毛的到來。三毛看到荷西為了愛情去沙漠裡受苦,她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她去了那個地方。
  • 追尋三毛的腳步,去體驗摩洛哥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去遇見藍色童話
    在摩洛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在這裡,誕生了奇妙的《一千零一夜》;在這裡,B612星球上的小王子遇上了他的好朋友飛行員。在這裡,見到了藍色童話鎮-舍夫沙萬,見到有著三毛荷西故事的撒哈拉沙漠。在這裡,你又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