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像宋徽宗趙佶那樣,身為皇帝卻硬要往藝術界鑽,而且成為開一代新風的書畫家。尤其是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面貌獨居、充滿富貴氣質。
宋徽宗的「瘦金體」在書法史上是獨特的,也由於個人面貌太過突出,所以歷代書法家學習模仿的並不多。學書法的都知道,最好的範本要共性大於個性,才能在即能保證學到書寫的規律,又容易跳出取法對象的束縛。
雖然書法家學習「瘦金體」的不多,但「瘦金體」在民間還是又很多擁躉的,尤其是到了當代,由於出版、傳媒的發達,大家能見到的「瘦金體」資料越來越多,學習「瘦金體」的也越來越多。
在美國,一位教授在大學課堂講授藝術的時候寫起瘦金體,受到很多人的關注。這位教授名叫阿利斯特,是西蒙斯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學的教授。阿利斯特熟悉漢語,愛好中國藝術,尤其喜愛中國書法。
在課堂上,阿利斯特在向學生們介紹中國書法藝術的時候,拿出硯臺、毛筆,並向大家介紹了這些工具的功用以及如何使用。隨後,他便演示起如何進行書法創作。
阿利斯特筆下的書法,很好地抓住了「瘦金體」的特點——字形瘦長,筆畫瘦硬,轉折剛勁,行筆乾淨利落,筆鋒尖銳有力。阿利斯特邊寫邊向學生們介紹,能夠看出來他書寫的狀態是很放鬆且熟練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其書法功底還是不錯的。
阿利斯特寫完一幅作品之後,周圍的學生紛紛鼓掌歡呼,這樣的課堂氣氛,說明這課上得達到了教學目的。他不僅在學生面前展示了自己對中國書法掌握的程度,也向學生很好地展示了中國書法的魅力。
作為一種很有個性氣質的書體,「瘦金體」雖在民間廣受歡迎,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受專業書法家的青睞,在以前的全國書法大展上,很少能見到「瘦金體」入展,更不要說獲獎了。不過,在2019年的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和2020年中國書法年展·全國楷書作品展上,都出現了「瘦金體」的身影,值得稱讚。
為什麼之前很久「瘦金體」不能出現在全國大展上呢?因為書法不僅僅看作者學習書法的技術如何,也要看作者對各種碑帖糅合的能力,即既要體現書寫的共性,又要體現作者的個性。如果僅僅寫「瘦金體」,那麼就是只有共性,而沒了個性,因為大家寫「瘦金體」,基本上都會相類似。
這是由「瘦金體」的特點造成的,如果細細研究就會發現,「瘦金體」是很有規律可循的,它的點畫以及結字特點應該如何來表現,在宋徽宗時就已經將規則制定得盡善盡美了,後人如果寫「瘦金體」,就只能依據宋徽宗刻好的模子去套,所以很難寫出新意。
阿利斯特教授喜愛「瘦金體」書法,並向外國的學生們推廣「瘦金體」,這是好事,值得我們讚賞一番。雖然阿教授的「瘦金體」已經寫得相當不錯,如果以效果來看,超過了大多數書法愛好者。但要與在全國大展上的「瘦金體」相比,它的書法還是相差得很多。阿教授的「瘦金體」還是略顯拘謹,對宋徽宗書法那種貴族氣質表現得不過,甚至有點寒儉之氣。
縱然如此,對於這個愛好中國傳統文化,並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授,我們還是要點上一贊的。書法是中國的瑰寶,讓更多人愛上書法、研習書法,對於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