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一年N度的秀恩愛節又來了。
今天,是其中最嚴肅活潑並且最具鄉土氣息的一個。
按慣例,所有戀愛中的人士負責買花送花約飯喝茶……其餘人士負責集體在以微信為主戰場的社交平臺上汪汪汪——
有人問壹讀君(yiduiread),為啥都愛管自己叫「單身狗」,於是壹讀君(yiduiread)在繁忙的收花吃飯喝茶的間隙裡順手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說你呢,等你送巧克力都等一天了的實習壹讀君 | 美姝
一、什麼是單身狗
所謂「單身狗」,可沒法與薩摩耶哈士奇等並列。那可都是有主人的賣萌狗呢,單身狗想要賣個萌,連對象都沒有。是的,單身狗的最大特徵便是——沒對象,只能天天自己對著自己。
二.為什麼是「狗」
為什麼是狗呢?「單身貓」不是更萌萌噠?呵呵,作為一個極具自黑意味的詞,這個被「單身」修飾的物種需要具備至少兩個條件——
「單身」且「狗」,調侃之中「強行帶有」某種心酸的意思。
使用者把自己放在一個十八層地獄底下下水道的最低位置,來調動「弱者效應」快速尋找群體認同和情感共鳴。因此,發出單身哀嚎的悲慘動物需要一個帶有強烈人格色彩的物種來承接。
狗作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有諺語講「狗行三千,貓行八百;貓是奸臣,狗是忠臣」,說明在很多中國人眼裡,狗是老實忠厚甚至弱小容易吃虧、對人類極富情感的一種動物。把狗這個標籤貼在自己頭上,簡直比稱呼自己單身男、單身女更顯出熱氣騰騰的情感味呢。
這個沒什麼要解釋的吧。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狗被賦予貶低、侮辱的指代含義,由來已久。如戰國文獻《晏子春秋》中「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再如《大話西遊》裡周星星那句膾炙人口的「他好像條狗啊」。
三.為什麼說自己是「單身狗」
這會兒,壹讀君(yiduiread)要放大招了。
Long long ago,其實,也就是二三十年之前,單身狗不叫狗,還是貴族呢——叫「單身貴族」。
這裡的「單身貴族」就是字面上那種意思,代表「物質條件和精神狀態雙優的獨身成年人」,絲毫沒有自嘲自黑。而單身狗是個2000年左右出現的新詞兒。 「貴族」變「狗」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和邏輯?
首先,貴族和狗,指的差不多就是兩個時代的同一類人。他們大都是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成年未婚未戀愛的「白領」。面兒上那時的「單身貴族」跟今天的「單身狗」是同一個所指,但是——「高等教育」和「白領」的意味變了,人們對「單身」的態度,從「以單身為傲」一個大轉彎轉成了「以單身為恥」。怎麼個變法?
說到高等教育,不得不提及1999年開啟的大學擴招。當時定了計劃,說爭取2010年實現15%毛入學率。然而貴國總是能超額完成目標的——到了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實際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5%。
歷史性的一刻隨之出現:我國正式跨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緩解當時比較嚴峻的就業壓力是高校擴招的初衷之一,但當大批學生要從學校出來時,畢業就成了失業。1996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 93.7%,到2006 年這個數字為49.81%。
在2008年之後,博士求職要求月薪一千五的新聞都有爆出,碩士畢業當城管,高校生擠破頭考公務員的更是常見。
大學擴招,精英不再。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畢業生不知如何自處,畢業之後,飯碗在何處都是問題,哪還有心思單身玩自由飛翔呢。
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居民當期物價滿意指數降至13. 8%,這是自1999年第4季度以來最低的滿意度,認為物價「過高難於接受」的居民佔73.9%。
公眾對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的上升有自己更為真切的感受——
工資越來越不夠花。
顯然,工資收入的增長是跑不過物價總水平的。在2000年左右,北京辦公室白領月薪差不多2000-3000元,當時大朝陽房價平均也就是3800元/平米。但現在的辦公狗,月薪一萬,也難擋通州半平米啊。當房之不存,安能瀟灑地做一個「單身貴族」?還是努力找個伴兒分攤房貸吧!找不到?活該單身狗咯。
八十年代的中國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很多東西都在實質性地變,青年人面對一個重新洗牌的世界大有施展拳腳的空間。對於「未來」這個時間維度上的未知,他們是有無限期待的。可以改變的事情太多了。
1982年30歲的李銀河決定去美國留學。在向朋友解釋留學動機時她說,我就是想了解一下一般人對事物的通常看法是怎樣的。
「外面的世界」這個空間維度上的未知,在地球還不是地球村的時候足以成為一代青年夢想的起點。
某種意義上說,提起國外(尤其「腐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2000年前基本是這個反應:
而如果2015年8月20日七夕節你男票說,親愛的我們去美國看自由女神像吧,你或許會覺得:
因為,你在各種美劇各種朋友圈的自拍上,已經一萬次地看到美國了。真的去了歐美,往往覺得也不過如此。外面的新世界感覺一點都不新鮮了。世界被萬惡的網際網路和廉價航空拉平了。
沒有遠方,也就沒有未來,不如找個合適的人,買個小窩,一起趁早洗洗睡吧。
現在單身狗與當年單身貴族相比,有著一個截然不同的童年。1970、80年代的童年,都是野生半野生的童年,自己玩或和小夥伴在街頭玩是常態。而1990年代之後的兒童,時間幾乎都是被學習和課外輔導班填滿。社會化教育的時間不斷提前,成人世界的規則全面下放,人們驚異於現在的小孩「懂得真多」。
成人和兒童在行為舉止、語言習慣、處世態度和需求欲望上越來越難以分辨。這是「早老」的一面。而另一面,家庭或者學校其實並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引導來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這些少年老成的孩子或許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會暴露出「晚熟」的另一面——缺乏獨處的能力,又不懂得在一份親密關係中堅持什麼,妥協什麼。說白了,所謂的單身絕大多數不是差到沒有一個人想愛你,而常常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以及如何維繫一段感情。因此,再叫「單身貴族」顯然是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反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認:好吧我是個悲催的單身狗。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自己覺得自己是「單身貴族」,稱單身狗只是因為……七大姑八大姨鄰居大嫂單位大媽還有的你朋友圈都覺得單身就是個「狗」。
或者,乾脆當你腎虛。
參考資料:
王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3月
盧禮蘭:《CPI統計數據與居民感受偏差研究》,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3月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請給壹讀君點個讚;公眾號轉載,請聯繫我們並取得授權。
日常生活中的百科、文藝背後的歷史,熱點深處的冷知識。用輕幽默、有情趣的方式一起漲姿勢、正三觀。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