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細胞世界 細胞世界
最近,筆者一位在臨床工作的朋友接觸了一個未成年患者:他在與醫生的交流過程中和常人無異,但精神受刺激之後先是出現了明顯的消沉,不願與人交流,而後又開始亢奮,與人稱兄道弟,並且情緒暴躁,甚至表現出暴力傾向。這是一例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結果,雙相情感障礙影響著全球約1–2.5%的人口,其中男女發病比例接近1:1,患者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群的20倍,是自殺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天才畫家:
文森特·梵谷
英國首相:
溫斯頓·邱吉爾
《亂世佳人》主演:
費雯·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海明威
圖一: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名人,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
人有悲歡,外在因素會影響情緒變化。比如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人先是陷入低落、迷茫等抑鬱樣的心境,所在的城市和小區解封之後則激動不已。但如果亢奮(熱情高漲、感覺自己如超人般無所不能)和冰點(消沉低迷、感覺瀕臨絕望)在一個人身上毫無緣由地循環往復呢?
早在公元1世紀,古希臘著名醫生阿勒特斯(Aretaeus of Cappadocia)就詳細描述過躁狂(mania)和抑鬱(depression)這兩種精神異常症狀,並注意到這兩種行為模式可能是由同一種疾病所致。
19世紀,兩位法國的精神科醫生讓-皮埃爾·法雷特(Jean-Pierre Falret)和朱爾斯·巴亞爾格(Jules Baillarger)分別獨立報導了躁狂和抑鬱這兩種極端情緒在同一病人身上持續更替的病情特徵。此後,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提出「躁狂抑鬱症(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這一術語,以此和另一種重度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相區分。
圖二:雙相情感障礙的行為特徵,修改自網絡圖片
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首次採用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BD)這一名詞並沿用至今。
雙相情感障礙的特徵是兼具躁狂和抑鬱兩種不同的精神狀態,其中抑鬱相在性質和嚴重程度上與普通的抑鬱症大致相當,躁狂相不僅包括情緒的高漲,還伴隨一系列的行為改變如對睡眠需求降低、出現不切實際的想法和信念、語速增快、行動魯莽等。
根據臨床表現,雙相情感障礙一般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以躁狂相為主,伴隨有抑鬱症狀;Ⅱ型以抑鬱相為主而僅表現出輕度的躁狂。患者被這種明顯的情緒波動困擾,生活質量與抑鬱相的嚴重程度相關。
有的患者會在躁狂期表現出更強的創造力,如圖三中的患者就認為躁狂發作的終點是她創作靈感的源泉。著名畫家文森特·梵谷患有精神疾病,有醫生推測他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一些名作可能就是在躁狂發作時創作的。
圖三:圖片來自於柳葉刀雜誌:Picturing health: living with bipolar disorder。作者:Matthieu Zellweger
圖四:梵谷《向日葵》,來自網絡
雙相情感障礙該如何治療?
現在針對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主要有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藥物治療兩種辦法。認知行為療法是指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以及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治療藥物包括用於改善情緒的氟哌啶醇等,用於治療抑鬱的氟西汀、奧氮平以及用來穩定情緒的心境穩定劑鋰鹽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情緒穩定劑(如丙戊酸酯衍生物和卡馬西平)會增加後代脊柱裂和低智商的風險,因此不建議育齡婦女使用。
鋰鹽是一類廣泛使用的心境穩定劑。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喜歡把鋰鹽放在浴池裡,以舒緩心境,恢復活力。20世紀40年代,澳大利亞精神科醫師約翰·凱德(John Cade)首先給自己服用了一定量的碳酸鋰,確定了對人體的安全劑量,隨後他嘗試用碳酸鋰來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他發現鋰鹽能幫助病人穩定心境,並於1949年發表了研究成果,從而開啟了雙相情感障礙藥物治療的新時代。
圖五:約翰·凱德醫生和鋰鹽。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會出現雙相情感障礙?
時至今日,我們對雙相情感障礙發病機制的了解仍非常有限。
一般認為,引起雙相情感障礙的病因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身體疾病等,其中遺傳因素佔主導地位。早期的遺傳學分析找到了疾病的一部分風險基因,比如ANK3、CACNA1C等。但科學家在對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的遺傳學研究中也找到了同樣的風險基因。
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遺傳學家們採用了數以萬計的正常人類和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基因組樣本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了和這兩種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分別相關的一些基因位點,這有助於進一步認識雙相情感障礙產生的遺傳致病機理。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腦部疾病。有研究發現,雙相情感障礙的產生可能和大腦中鈣離子的活動異常有關。鈣離子需要通過細胞膜上的一些通道才能進入細胞。由此,又有研究發現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有效的心境穩定劑如鋰鹽、卡馬西平具有鈣拮抗劑的特性;而一些鈣通道阻滯劑如維拉帕米、尼莫地平,也有心境穩定劑的特性。
雙相情感障礙的自查和診斷
正常人雖有情緒起伏,但大部分時候都能保持相對平和的心境。當長時間出現較大的、沒有明確誘因的情緒起伏,以至於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人際交往時,就要警惕並及時就診。早期的臨床幹預可以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儘管雙相情感障礙有明確的診斷標準,但要診斷清楚也絕非易事。醫生或精神病學家診斷雙相情感障礙主要通過以下方式:
1.全面的身體檢查,以判斷是否有生理問題,比如甲狀腺功能不足或過度活躍。
2.進行醫學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3.根據患者的症狀、終生病程、家族史和經歷等來進行評估和診斷。
由於雙相情感障礙表現的特殊性,臨床上很容易被誤診為抑鬱症。據統計大概有接近一半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沒有得到正規的治療。為了提高臨床確診率和大眾對雙相情感障礙的關注度,國際雙相障礙聯盟(ISBD)、亞洲雙相障礙聯盟(ANBD)和國際雙相障礙基金會(IBPF)聯合發起倡議,將每年的3月30日定為世界雙相障礙日——這一天,也是梵谷的生日。
作者簡介:
廖盼林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張可軒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導師: 胡中華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重症醫學科,研究員,博導。主要從事神經精神疾病的病理機制的研究。
1980-2020
原標題:《【科學普及】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了解雙相情感障礙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