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咖聊情感
點擊上方「關注」,和我一起,說出故事。
30歲後就該明白:你的親人,親戚,摯友,並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
小時候一直都以為所有家庭都是和和睦睦的,所有親戚之間應該是互相關愛的,因為那時候大家都窮,都沒有什麼東西,一家有困難,其他家都會幫忙。
可越長大越發現,現在的親戚關係越來越變味,由於利益關係,親戚之間互相算計,互相埋怨,就算在表面上維持著相互的體面,可私底下仍然互相不順眼,我就經常看見這種烏漆嘛黑的「內幕」。
很多人變得嫉妒心很強,見不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拿著親情為你好當理由做著最噁心人的事。你需要他的時候他不知道在哪裡,你不需要他的時候出來噁心人,陰損,挖苦,對比中找優越感。
老人常說:「出門靠朋友,在家考親友。」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得涼薄,也越來越討厭和親戚交往,甚至過年不願意回家,都不願意和親戚有過多的交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些人不願意和親戚交往也有他們的苦衷。
親戚是一個比較普通的群體,但對於很多來說,有些親戚可能一輩子都見不了幾次,但是等到他們遇到事情需要求你的時候,你躲得再遠都能找到你。因為他們和你有著血緣關係,雖然你覺得很尷尬,但是他們會覺得你們的關係很親切,既然大家都是親戚,你就有義務幫助他們。
對於厭倦了很多人情世故的年輕人來說,親戚是一個很可怕的存在。你礙於父母的面子,不得不和他們繼續交往,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你又討厭和他們交往,因為和他們交往會讓你覺得不是很自在,很耗費精力。但是經歷越多的人越感覺,自己寧願做一個生性涼薄的人,不和親戚交往,只愛另-半和親戚,這樣才能輕鬆很多。
去年有這麼一段視頻,火遍全網,眾多網紅都去翻拍這一片段。視頻是復旦大學陳果老師的課。當時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她說有個朋友和自己關係特別好,這個朋友有一次來學校裡看她,朋友遠道而來看她,自然要盡地主之誼,於是就請朋友吃飯。
兩人一陣聊,相談甚歡時,朋友突然問了她一句:「你最近過得好嗎?」然後她說:挺好的。接著她朋友便說到:「我也希望你過得好,但是我希望你過得沒有我好。」話語一落,陳果老師覺得這個朋友可能就這樣了,沒法深交了,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
曾經一起朝夕相處,念念不忘的人,隨著生活的磨練會漸漸的露出自私的嘴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會相互欣賞,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為知己好友。
路遙在曾經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常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長大了,開始獨立生活才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並不是陌生人,而是親戚,因為只有他們才更清楚我們的底線,更知道怎麼傷害我們。前段時間我一個朋友就在跟我吐槽家裡的親戚。她說家裡的長輩說話真的太過分了,每次做錯一點小事都會用-讀書人不懂點事,來展開話題,朋友礙於身份也沒好過多的反駁,默默忍受著。親戚家有錢有勢,而自己家境一般,還在讀一個不怎麼好的大學,所以這親戚每次都是趾高氣揚的,讓人家很不舒服。
雖然自己家暫時沒有那麼厲害,但是往後呢,就能一直這樣嗎?就不能超過你家?就很多人仗著自己比別人好就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面指責別人,這樣雖然漲了自己的威風,卻也很成就他人的志氣。別人可能不會因為你的打壓而變得懦弱,而會變得更加努力,產生一種攀比心,一步一步往上爬,然後去驚豔所有人。
就有這麼一句至理名言:我落魄時你愛搭不理,我成功時你高攀不起。所以,即使自己很厲害,但也不要外露自己的財富,用平凡的心來對待他人,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會收穫更多的友情親情。
既要腳踏實地於現實生活,又要不時跳出現實到理想的高臺上張望一眼在精神世界裡建立起一套豐滿的體系,引領我們不迷失不懈怠。有時候真的要學會先愛自己,再去愛別人。
—END—
話題互動:你們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