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紙雪,一起讀書
《晃來晃去的人》講述的不是城市中一個人的故事,它是關於一間房間裡的一個心靈的故事。
如果你也曾被迫困在家中度過一段沉悶的時間,我想索爾·貝婁這本《晃來晃去的人》的開頭就會得到你的注意力。辭了工作而登記徵兵的主人公約瑟夫,因為入伍時間一再後拖,便在家中度過了一段晃來晃去的時光。
約瑟夫整日無所事事,又渴望細小的變化發生。他觀察生活中每一個習以為常的物體,慣於晝伏夜出,去餐館吃飯儘量避免去第二次,吃飯地點也會選擇不在家的附近,每次外出都會走不同而偏僻的道路。隨著孤獨的時間增長,「精神的火山口」隱隱有了動靜,過去的一切因為審視而陌生,當然還有人際交往也開始變得糟糕下去,在戰爭背景之下,一切都顯得冷峻而困鎖。
我能這樣寫,是因為索爾·貝婁所寫的沉悶的時光太帶有影像感,就如同說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影片有著文字感一樣。部分是因為《晃來晃去的人》是日記體,其中的間隔恰像是影片場景的轉換,十分自然但是關聯不大;但日記體的作用並不是單純的記錄,事件以及經歷退居其次,在孤獨中的環境變得更重要。(約瑟夫和艾娃吵架後離家,在夜巷中遊走,深夜的寂寞在大概都在每一處目之所及,最後抬頭仰望,只有宇宙在履行著它永恆的作用。)約瑟夫的日記中唯一醒目的記錄功能是越來越冷的時間——同樣隨著入冬而逐漸寒冷的他自己的世界。
約瑟夫儘管一直在反思,文中來看他是那個最清醒感受到時代絕望情緒的人,但他自己顯然也無法做出適當的選擇——旅遊局的工作看不出絲毫樂趣,他參軍卻不認同戰爭。約瑟夫是個無所適從的知識分子。
浪漫主義退去,現實主義過時,這種形象的知識分子在現代文學中很常見,所以約瑟夫讀歌德會感到失望,這種失望明顯是時代所致。這是個人人都奔赴大好前程的時代,他們感受不到這有什麼錯,正如盲目的他們感受不到戰爭的錯誤一樣。同樣這是個無法容忍異類的世界,人人在竭力維護正確的價值觀,所以一旦有人背離了時代的需求,那便是無用的以及需要改正的。
約瑟夫將「能理解的就能原諒」當作他的信條,而身邊的人都在試圖改變他。心理學表明長久的獨居會讓人變得敏感而躁怒。我無法看出原本就多思的知識分子是因為滯留的困居變得冷酷刻薄,還是因為對世界的懷疑,才擁有了這麼一段晃來晃去的時間。文末約瑟夫必然會去參軍了,因為他已將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已扯斷——從身邊好友到家庭親友甚至到同一樓居住的鄰居。
《晃來晃去的人》是索爾·貝婁的處女作,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很多,但是一直暢銷的處女作像《晃來晃去的人》這樣的怕不是不多。我想這得益於筆下的約瑟夫是一個生活在現代美國大都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物,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遙遠。
「我想,
明天我會思考得更加成熟。
我在被頭上擦擦腦門。
我自信自己悟出了真理,
明天,
或隨便哪一天,
我都不會輕易放棄。」
——《晃來晃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