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觀潮#
觀核心潮
朝核心觀
對於全球潮流文化來說,日本始終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地域,這裡誕生了諸多影響世界潮流的設計師,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日本潮流文化是目前亞洲最具代表性的潮流形式集大成,緣由於此,INXX 團隊此番便遠徵日本, 深入腹地為大家揭示日系潮流文化的全景。
潮流之於日本,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當然,這不單是狹義中我們熟知的街頭潮流,其中包含了藝術、氛圍、科技以及眾多層面,而這些都需要高度靈活的商業體系與細緻的社會基底作為依託。
商業區的究極形態——銀座
潮流文化有個特點,就是成功的首創是最難的,而之後的複製就容易許多,哪個品牌最紅,媒體都會蜂擁的推崇與報導,將其影響力推至頂點,日式街頭潮流初期就深受當時大行其道的美式潮流影響。
日本元祖級潮流雜誌《POPEYE》有著濃厚的美式意味
新宿是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而美式文化對其的影響猶在:夜晚,美式機車的金屬質感堅毅冰冷,夾雜著菸酒的頹唐氣息;嘻哈產生的韻律逼仄與夜店撩人的氣氛親密甜膩,略帶布魯克林神韻,細緻些看,日本在文化上的表達有著更多的東方風情。
新宿的不夜城——歌舞伎町
脫胎與解構就是日本潮流文化能夠引領的原因之一,他們將美式文化的形式經過本性感受與互動之後徹底重組,讓其成為日系潮流的附庸,並發散出眾多隻屬於日本的潮流特性與形式。
發散是鑄就文化繁榮的一個砝碼,不論是街頭潮流還是二次元文化亦或是殺馬特在日本都已司空見慣,並擁有眾多旁系分支。另一邊,無論多麼生僻的潮流內容你都能在這找到專業的內容支持。如此包容性與專業度,也是文化得以高度發展的一個誘因吧。
二次元文化聖地——秋葉原
當然,高度發達的文明也造就了個體的孤獨,因為他們太有秩序,沒有人會跳脫出規則之外,人人都有一條自設的 Dead Line,日本大社會推崇集體永遠大過個人,總之,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不過,這與他們的包容度並不矛盾,因為不論是裝束還是想法,在他們的各自體系中都有著極大限度的限定範疇,走在原宿的路上,這種感覺就尤為強烈。
深入澀谷
日本流行文化的腹地——澀谷
我們飛到東京的第一天,也就下午四點左右,不過日本天黑的特別早,於是我們就決定留一個晚上略作休整後在去潮流重地——澀谷。
澀谷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前沿陣地,也是亞洲潮流的發源地之一,道路兩邊都是繁華的商業街,從道口一直延伸至代代木公園。
繁華的澀谷中心
一路前行邁過表參道,原宿也慢慢露出真容,它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我跟部分同事也把行程的一半時間留給了這兒。
然而,如果你現在來到原宿,你可能會覺得它不是你想像中的樣子,當然,我們也都明白如今的日系潮流已過了鼎盛之期,屬於它的榮光自然也在一點點消耗。
潮店遍布的原宿,代購同樣矚目
位於原宿的Supreme
打卡地標之一的NEIGHBORHOOD
深入原宿的同時我也在思索,很多人都指責日潮越來越多無趣的聯名讓人審美疲勞,那麼,是否是商業化使日潮的先鋒性趨於停滯?這個問題我馬上就能解答,不過,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
因為,原宿吸引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潮流品牌這一塊,而是整體的文化氛圍。
讓人目不暇接的中古店
一處頗具匠心的廢棄小屋
絕對不會讓你視覺疲勞的各色民居
與原宿接壤的表參道,奢侈品店林立
原宿繁榮的文化盛景讓我無法簡單的用幾種風格去定義它,它是日本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潮流先鋒的代表,大家熟知的藤原浩、Nigo、高橋盾都是其中的一員,而原宿正是這些人夢的起點。
二戰後美國大力扶持日本經濟,同時將美式文化一併輸入,直至九十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的破裂讓不少年輕人開始質疑日本傳統的價值觀,於是這群「刺頭」就聚集在原宿開啟了自我的文化革命,思潮的爭鳴讓原宿迎來了街頭潮流的黃金時代。
1990年藤原浩創立人生第一個潮牌Good Enough
93年末成立的原宿潮流代表 A Bathing Ape
原宿軍事雙雄西山徹與瀧澤伸介
1993年,旗幟潮店 NOWHERE 在原宿竹下通對面的小街啟幕,成為裡原宿潮流文化的一個裡程碑。Nigo 是店鋪名義上的經營者,他會經常去美國採購一些中古品放在店鋪售賣,而另一位合伙人高橋盾則專注設計。
這裡也是當年東京服裝設計學院一眾高材生的聚集地,在眾多想法碰撞後,便有了之後的 A BATHING APE 和 UNDECOVER。
1999年,NOWHERE 改名為「Busy Work Shop」從原宿遷出。十年後 NOWHERE 在香港短暫營業,可惜日潮的衰敗已不可逆,NOWHERE 至此再也沒有出現,但沒有人會忘記它是裡原宿潮流邁向世界的起點…
NOWHERE三英
關於原宿潮流文化的式微,業界眾說紛紜,當然更多的還是圍繞在「商業化」、「不思進取」的論調上,這些都有些道理,不過都說濫了,我再說點其他角度的。
為什麼選擇穿日潮的越來越少了?
我打個比方,你身邊玩潮的有熱衷奢侈品的也有熱愛高街的,其中部分往往對日潮不屑一顧,如果你問起原因,他們會這樣說:高街潮流設計好太多,日潮落伍了。看似都是憑喜好做出了選擇,可是你想想為什麼大眾覺得高街潮流能吊打日潮,穿上更能裝逼——是不是強勢文化影響了大家的認知?
同樣是拼 Logo 款,OFF-White 一件上千的 TEE 質量與設計一定比幾百的 Bape 好?我看未必!但為什麼大家還是願意丟掉猴子,多花幾倍的錢入手斑馬紋?
媒體的急劇發展與內容轟炸讓侃爺與菲董穿著各色高街潮牌的身影充斥在各個角落,然而,你還記得他們當年也是 Bape 的擁躉麼?恐怕你再也看不到他們穿了。
A Bathing Ape 2008 A/W
媒體創造了價值觀,也劃分了階級。「你喜歡什麼,你就是什麼」,你所認可的文化樣式也是你認同自我的方式,你會樂於購買你認為高大上的文化,這就是品牌溢價給予你的安全感。
很多主義都說文化本質上沒有高下之分,這麼理解確實有道理,但是,與其捆綁的一系列附加條件有——你的眼界,你的朋友,你能看到的媒體信息其實都在給文化排序,鄙視鏈無處不在,這種高下是由主流社會群體認可的一種形態,我們選擇的文化只是世界文化格局博弈後的一種反映罷了。
當然,也有人會說自己就是那種只從審美角度去選擇的人,可惜這些不盲目為流行買單的人實在太少,少到無法影響一個品牌的興衰。另一邊,不管是社交媒體還是身邊朋友,其實都在不自覺的影響你做出偏向強勢文化的判斷。所以,說潮流是一個群體的狂歡或是大眾的跟風都是有道理的。
藤原浩跳出原宿,轉而向 LV 等重奢品牌合作尋求高度
使其一掃 Fenom 沉寂後的頹勢,再度獲得追捧
換句話說,如果日本能夠扳倒美國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湧現出一幫類似侃爺的巨星瘋狂上身日潮,那麼很有可能大眾對日潮的崇拜又會再度興起!殊途同歸的是原宿潮流的興衰也是當前日本時尚界的一個縮影。
盛景之下的暗湧
日本新浪潮時尚的代表——山本耀司
如我開頭所提到的日本潮流一直是國際時裝周上為數不多的東方色彩,他們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遠徵海外,以山本耀司、川久保玲與三宅一生為首的設計師集體攻佔了國際時裝周。
然而,僅僅幾十年後,日本的年輕設計師遇到了同原宿潮流派系一樣的問題!
在日本 「秘而不宣」的文化影響下的日系時尚開始無法匹敵西方時尚界張揚的設計路數而沉寂,評論界甚至還出現了日本時尚還能走多遠的論調。
在四大之後,世界級聲譽的日本服裝設計師屈指可數
此行,我去了東京的 Comme des GarÇons,發現日本人對於川久保玲的認同度還是很高,主線依舊先鋒,可以說她的視角就是日本時裝界一以貫之性格的集大成,也是他們形成強大派系的重要因素。
TRADING MUSEUM COMME des GARÇONS
然而,隨著趨勢與時代的選擇,西方式的街頭文化受到了媒體的偏重,因為叛逆的裝束與造型更容易與當下年輕人產生交集。
相對的,熱衷於在圈層內狂歡的日本文化讓日本時尚在表現力與曝光度上都處於劣勢。日本推崇主理人至上的概念,所以你會對藤原浩、Nigo 如數家珍,但他們手上捯飭過的一長串的品牌倒不顯得多麼引人注目。
反觀現今如日中天的西式潮流,他們圍繞著品牌將其打造成包羅萬象的生態圈,主理人與 KOL 都是其中的附屬,一切對外形成的龐大附加值都歸於品牌之中,這樣在各自用戶群體中形成的品牌概念也就截然不同了。
大家都知道Supreme,但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主理人是誰? Vetements 大名如雷貫耳,但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叫出他們設計師的名字。因為,他們所有的價值都已嫁接在品牌之上。
侃爺打造 YEEZY SOUND 拓展 YEEZY 帝國版圖
G-STAR 借勢菲董讓 RAW 概念再度重光
西方的潮流品牌深諳社交玩法,他們藉助潮流領袖讓他們鮮明的形象成為品牌的附加值,這種模式無疑更匹配當前受眾群體的口味。而在日本,大部分都安耽在自己的舒適度圈子內玩著自己的東西。雖然也有阿布千登世、高橋盾、丸龍文人等衝出圈層的設計師,但他們皆屬川久保玲派系,影響力也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所述的只是一種現象,無關對錯,我也沒有資格去評斷設計師的個人選擇。
不過,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潮流與時代從來不是粗暴的誰幹掉誰、誰取代誰的關係,在過去的幾年,亞文化初露崢嶸,主流時尚圈亦不再高冷,它們之間逐漸緊密的態勢證明矛盾對衝亦可以產生一種新的潮流,因為其背後依附的創意並不排他。
打個好懂的比方,如今的日潮就如同日本象徵富士山一般,高處不勝寒,曾經的先鋒因為歲月的侵蝕而附上了冰霜,陷入休眠,你可以說他老邁,可以說他落後於時代,但這些都是暫時的,它的核心依舊炙熱,你無法預料他下一次的噴發會帶來多少能量。
Photo by henry
作者: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