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不理,不解釋(深度好文)

2021-02-27 一星期一本書

在《寒山拾得對問錄》裡有一段很經典的對話: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誠以為然。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載,世事煩擾,我們須學會處事淡然,把時間花在值得的事情上,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對於身邊事物,也只有做到不爭、不理、不解釋,才算是領悟人生的真諦,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論語》裡有這樣一個「三季人」的故事。

一天,子貢在門口打掃院子,有客人來了,問子貢:「你是孔子的弟子嗎?」

子貢說是。

那人又問:「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可以嗎?」

子貢很爽快地答道:「好。」

「我問你,一年共有幾季?」

「春夏秋冬共四季。」 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客人搖搖頭。

雙方爭執不下,決定打賭:如果誰錯了,就要向對方磕三個頭。

孔子聽到,走到院外,於是他們讓孔子評定。

孔子答:「一年確是三季。」然後讓子貢磕三個頭,客人滿意地走了。

事後子貢很不解,問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為什麼老師您說一年有三季呢?」

「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沒見過冬天。你跟他講三季他會滿意,講四季吵到晚上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跟傻瓜爭論,不僅是費時費力,最後還會賠上自己的好心情。

世界這麼大,什麼人都有,不是所有的人都講道理,都值得你花費精力去爭辯,我們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古語說過: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

退讓不是軟弱,而是一種豁達。不跟糊塗人講道理,對爛人爛事能做到忍讓而不爭辯之人,才是有格局的人。

紅塵多事,紛擾不斷,唯有不爭,自在人間。

朋友小桔是個樂觀、熱愛生活的人,平時喜歡通過美好的生活照片,積極的文字在朋友圈記錄生活:

今天買了一束花,感覺自己擁有了一屋子的春天;

今天去看了音樂劇,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感覺靈魂受到了洗滌;

今天跟男朋友一起去摘草莓,感覺一整天的空氣都是粉紅色的.

說實話,我很喜歡看她的朋友圈,美好而又充滿正能量。

可是最近卻沒有再看到她的朋友圈更新,一問才知,最近有人評論她:「做作,裝什麼高大上,還不是裝給別人看的,還音樂劇呢,網上盜的圖吧」;「一天到晚發朋友圈,真是閒得慌,一點沒有自知之明」;這些評論讓她十分在意,並且一直無法釋懷,從此也不敢再發朋友圈。

這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所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一個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在受到負面的評價、惡意的攻擊時,常常會因此而沮喪、難過,甚至產生自我懷疑。

但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理會別人怎麼評價自己,這樣的人反而會擁有更加灑脫而自信的生活。

周國平說過:「我從不在乎別人如何評價我,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是沒有把握的,就很容易在乎別人的看法了。」

我們不應該為了別人的想法而活,對於他人的流言蜚語,不用理會,過多的耿耿於懷只會讓你庸人自擾。

對待生活,你只需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畢竟,你靈魂的尺度,得自己去度量。

無論他人如何看待,我們都要讓自己的內心時刻保持清醒,堅定自己的追求和嚮往。

對待外界的惡意評論,唯有不理會,才是真正的智慧之舉。

村上春樹說:

在生活中,很多跟你相處過的人,都是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圈子,自然就會有不同的生活習慣。

與之相處,就會有懂你的人與你惺惺相惜,不懂你的人讓你避之不及。

面對誤解和分歧時,最成熟的解決方式就是:不解釋。

因為懂你的人,無需解釋;不懂你的人,不必解釋。

《惠子相梁》裡有這樣一則故事:

鵷雛從南海飛到北海,非梧桐樹不棲息,非竹子的果實不吃,非甘泉不飲。

而鷂鷹撿到一隻腐臭的老鼠,看到鵷雛從它面前飛過,以為它要爭奪自己的食物,便連忙護住腐鼠,朝它發出呵斥聲。

面對這種誤會,鵷雛並沒有解釋,因為對於跟自己不同層次的鷂鷹,它不屑解釋。

同樣,生活中的很多誤會根本無需解釋,因為,你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和你不同層次,不懂你追求的人身上。

所以,人生的高度不在於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它依舊聳立入雲端;

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它依舊容納百川;

大地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但它依舊是承載萬物的母親.

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成熟的人會淡下性子,懂得隱忍,不在無聊的事物上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不會向不懂的人解釋自己的追求。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無需向別人解釋!

人情世故,總是那麼的紛繁複雜。

或有不休的爭吵,或有惡意的評價與詆毀,或有周遭的不解與誤會,我們無法決定他們的看法,但我們可以做好自己。

處事清白、為人坦蕩、學會容納,做一個淡泊之人,靜看庭前花開花落,笑看人間悲歡離合!

經歷了生活的滄桑、歲月的洗禮,願你仍可以不爭,不理,不解釋,目光所至皆能淡定從容。

共勉!

作者:溫書先生,來源:溫書先生(ID:hjt099),有品,有趣,有料,有態度,一個讀書人的聚集地。一星期一本書經授權發布。

主播:安東尼,三個聲音主創,電臺主播,用聲音行走的資深媒體人,各媒體平臺邀約主播。微信公眾號:三個聲音。

相關焦點

  • 不解釋、不羨慕,不爭、不理……
    任何人之間,長久的舒適關係,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一味付出,道德式自我感動,與其改變別人的看法,不如活好自己的人生。不解釋、不抱怨、不強求,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的處世原則,坦蕩從容地走好每一步、過好每一天,才不會迷失自我、虛度光陰,當你變得強大、變得美好,自然會吸引到和你心靈共鳴的人,當你學會沉默、用心生活,時間也終將會為你淘洗出值得珍惜的人。面對質疑和嘲諷,永遠不要解釋你自己,因為懂你的人自然願意守候你、相信你的人始終願意溫暖你。
  • 人生最高的境界:不爭不理不解釋
    他這一生,不邪不正,出世入世幾十年,行事無跡可尋,任性而為,無人知他心思,合他心意。 而他卻也懶得與人解釋。正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理解他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的人,也無需解釋。
  • 做人,要大度(好文)
    做人,要大度(好文) 做人,大度一些, 別吵、別鬧, 不爭,不怒。
  • 靜下來的力量(深度好文)
    不論世界多麼喧囂,當你可以靜默片刻時,便會擁有萬千力量。01靜而不爭,是一種豁達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段關於「智者」的描述。其中寫到:「大智者,往往都顯得愚笨。他們心如明鏡,對外表現的卻很糊塗。 不爭,是向他人的讓步,對世俗的放下,於自己的成全。靜而不爭,是對得失的看淡,於人世的灑脫,看萬物的豁達。02靜而不亂,是一種坦然晚清名臣曾國藩,一生方方面面有很多被世人稱讚之處。曾國藩為官多年,一直有個習慣,就是每天靜坐片刻,反省自身,思考做人做事的方法。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不爭,不是示弱的沉默,是不計較,是愛,是珍惜,也是不把自己的寶貴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執上。02不爭輸贏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將軍有劍,不斬蒼蠅。」南徵北戰的大將軍,不會拿著自己的武器去斬蒼蠅。作家周國平曾說:「人要有不較勁的智慧。」很多時候,發生在嘴皮上的輸贏都沒有意義,也不代表任何有價值的成功。不爭輸贏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
  • 餘生,靜而不爭
    不爭,是人生至境。」不爭眼前之利,不爭瑣碎之事,自然能遇事淡然,處事坦然。不爭不搶,自有天地。01不爭,自在人間《西遊記》中有句詩是這樣寫的: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人生在世,爭名奪利是常態。
  • 最好的人生:不勉強,不解釋,不將就!(深度好文)
    他們的好人緣、好脾氣,大多建立在委屈上。時間久了,也就陷入自己圈定的桎梏中。就像席慕蓉寫的那樣: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這世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情,每個人都擁有不一樣的相處方式。如果為了維繫感情的長久,勉強自己,討好他人,這樣委曲求全的奉獻未免活得太累。
  • 有一種成熟,叫不爭、不吵、不計較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福田,所謂不爭吵不計較,就是拔除心靈上的雜草,才有富餘的地方盛開幸福的鮮花。世態繁擾,生活苦悶,不糾纏於無謂的煩惱,才能活得自在安逸。不爭,是一種修養,不吵,是一種智慧,不計較,是一種修為。
  • 一文探討可解釋深度學習技術在醫療圖像診斷中的應用
    本文重點關注可解釋深度學習方法在醫療圖像診斷中的應用。由於醫學圖像自有的特點,構建用於醫療圖像分析的可解釋深度學習模型與其它領域中的應用是不同的。本文依託於綜述性文章[1],首先回顧了可解釋性方法的主要分類以及可解釋深度學習在醫療圖像診斷領域中應用的主要方法。然後,結合三篇文章具體分析了可解釋深度學習模型在醫療圖像分析中的應用。
  • 不爭
    不爭,是楊絳一輩子的主題詞。她藉由一首英國的詩,譯出自己的所想:「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紅塵多事,諸多困擾,唯有不爭,自在人間。人們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唐朝的布袋和尚,觀察了農夫插秧後,寫了一首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王陽明:人生有「3不問和4不爭」,越是不爭,越能帶給自己好運
    世界上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是是善或者惡的,而那句「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解釋不通的。事實上,人出生是無善無惡的,但是良知卻一直存在。 那麼為什麼後來有的人行善,有的人卻作惡呢?其實就是良知被發掘或者蒙塵了,那些行善之人讓自己的心地光明,良知也得到了彰顯,而那些作惡之人,自己的良知被一些錯誤的觀點所掩蓋,因此才有了善惡之分。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雷大壯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道篇,第八章。這是一句看著都明白,其實都不明白的話。在解釋這句話之前,我先說一個前提。如果不明白文章的主線、核心思想,只挑文章中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會難得要領,容易斷章取義,出現千人千面的不同說法了。(千人千面有時也不一定是壞事)回到這句話,我們要理解《道德經》中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就要了解《道德經》想表達的主線、核心思想。該書的作者老子,大約生活在周王朝、春秋時期。(暫且說是老子一人,因成書考證不明,在我的另一個回答「老子到底是誰?」
  • (深度好文)
    奇怪的是老太太既不討價,也不還價,這樁買賣就這麼定了。無論你對誰好,從長遠來看,都是對自己好。 一直善良下去,只問自心,不問得失,一路芬芳,已在你的身後跟隨。在這個紛雜的社會,我們要生存,就必須要和人、和事打交道,這個過程中,把握好尺度的同時也要保留真實的自我,也就是所謂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 所謂的自律,就是不爭對錯!
    文:十裡插圖:來源於網絡人們常說,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功,首先就必須做到自律。如果你不能夠做到自律,就很有可能會陷入到光陰的虛度當中,並且因此而懊悔終生。那麼什麼才是自律呢?有人說,所謂的自律就是嚴格要求自己,有著明確的目標,並且堅定的朝著自己的目標行動,不受其他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堅定而努力。顯然,這樣說是沒有任何錯誤的,但為什麼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呢?其實無非是我們還不了解自律的真正內涵。真正的自律就是不爭對錯,不爭自己的對錯,不爭別人的對錯,不爭社會的對錯。
  • 人生感悟:不爭、不比、不計較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讓自己做到不爭、不比、不計較。古語有言: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須百般計較。01 不爭不爭,是一種修養。有人說:「該是你的,不爭不求也會擁有;不是你的,百般攔阻也會溜走。」所以很多時候,你其實沒有必要爭,因為是你的,別人搶不走,不是你的,你再爭也沒用。楊絳先生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不爭是慈悲,不辯是智慧
    常去一家小店吃麵,老闆是一個中年男人,擀得一手好麵條,湯鮮面好料足,童叟無欺。湯是咕嘟了很長時間的老湯,面是親手做的手擀麵,勁道,彈牙,好吃,來的都是回頭客。老闆好脾氣地說:「不是我趕你走,是那房子要拆遷了。」女孩說:「誰信你的鬼話,你不就是想坐地起價嗎?」老闆笑說:「我像那樣的人嗎?」女孩說:「做你都做了,還說什麼像不像的?我們當初是籤過合同的,你不賠我違約金,我就不搬。」老闆說:「好,好,好。我賠你違約金。」
  • 厚道(深度好文)
    如今卻有很多人對厚道這個詞語表示嘲諷,本身是褒義詞,在他們心裡卻變身為貶義詞。厚道之人,並非懦弱;厚道之人,並非無能;厚道之人,更不是愚蠢。而是有著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智慧以及高深遠見。
  • 人活著,誰都不完美!(深度好文)
    人活著,誰都不完美!(深度好文)
  • 給生活一個微笑(深度好文)
    給生活一個微笑(深度好文)
  • 柔的力量(深度好文)
    對於這鋪天蓋地的反對之聲,子產採取了不予理會的態度,也沒有對此進行過多的解釋,只是靜下心來等待事情的發展。就這樣,新政繼續實行,新稅也照常徵收。由於子產採取了振興農業的辦法,農業很快便發展起來了。隨著農業的繁榮發展,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對子產的態度也開始轉變,許多人開始佩服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