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機針灸強勢回歸!!王老「乾貨」第十講:擔截配穴法

2021-02-07 神機針灸

    2020年的春天來得格外艱難,與新冠肺炎的鬥爭充滿著人民的鮮血與淚水。但冰雪消融終有時,春回大地萬物生。如今早過立夏,蒼林翠葉,百花爭豔,相信我們的國家一定會如這夏日的蓬勃朝陽一般,戰勝陰霾,萬丈霞光。

    神機針灸也太久沒與大家見面啦!各位同仁、朋友們有沒有想念王老先生滿滿的「乾貨倉庫」呢?快看快看,王老帶著滿滿的乾貨又來啦!

    神機針灸第十講——擔截配穴法!



    歷史上最早記載「擔截配穴」的文獻數《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雜病歌》,以後凌雲的《攔江賦》又有許多應用和擴展。宋明時代許多針灸書籍如《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都有收載。

    明代的李梴認為針灸的臨床治療應以「少取穴」為原則,故而特別推崇《攔江賦》的擔截法。那麼,什麼是擔截配穴呢?這要從「擔」和「截」的本意說起。



    擔(dan),在古代漢語裡,寫作「擔」。是個會意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讀說:從扌(手)從詹。本義是「用肩挑」的意思。《說文》還記載一字,「儋」。也是「從人,詹聲。以背曰負,以肩曰儋。兩字都是作「擔」的意思。

  截,古字作「巀」。斷也。《說文》解讀說:切斷,割斷,弄斷:~斷。~開。~長補短。~趾適履等。




  人們在日常勞動中,挑擔是由左、右兩肩來共同承擔的。左肩擔得累了,就換成右肩來擔;右肩擔得累了,又換成左肩來擔。雙肩協調互換,共同來承擔起肩挑的重擔。兩肩互換可以減輕單肩的疲勞;兩肩自然互換的配合,自然可以輕鬆承擔重任。而「截」所提示的上下肢體的協調與配合運動,也是挑擔中所必不可少的。

    因之可以說,古代把擔、截之義應用於針灸臨床的配穴,就是巧妙地協調肢體上下左右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穴位,以實現提高治療效果的方法。



1)經絡氣血循行分布的對稱性。


  人體的陰陽、氣血、經絡循行分布及其流注都具有對稱性。經絡學說其手足同名經具有上、下協同的功能;左右同名經具有相同的調節作用。

  《靈樞·官能》說:「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形之逆順,出入之合。」說明針灸臨床治療必須要知道病邪所犯的部位,以及上下左右肢體相關各部氣血流注的關係。明白了這些道理,就知道如何著手選穴配穴,以達到調合各部的目的。


2)生命的發生學及其整體觀念上的對稱性。

  在人體發生學上肢體上下、左右,及其氣血流注的對稱性是古人非常重視的。

  《易·辭系上》說「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兩儀就是太極衍生出的陰陽兩個方面。在人體結構方面來看,陰陽不僅體現在表裡、內外、臟腑、氣血等組織結構的不同屬性技巧協調關係,也體現在肢體上、下,左、右表達的對應關係。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就有了「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氣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的概括。



進一步的演變,就衍化出東南西北,上下左右等自然宇宙四個不同的方位,以此來進一步分析和認識事物。如四方、四季、四肢、四關、四末、四街、四海、四總穴等等關鍵學術用語。就是兩儀生四象衍生出的相關含義。

所以,針灸學選穴配穴很重視重視上下左右同名經脈、表裡經脈乃至身體關節上、下,左、右,前、後相對應腧穴相互為用的調節作用的關係。(見圖示)


3)左右選穴配穴的歷史經驗。

  針灸臨床治療在選穴配穴上下左右的互換運用早在《內經》時代就開始了。大家一定在記得《靈樞·官針》篇裡提到的「巨刺」、《素問·繆刺論》裡提到的「繆刺」,我們一起來看:

  關於巨刺:《素問·繆刺論》提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和「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必巨刺之」。是說對於經脈有疼痛的症狀,應用巨刺的方法。具體操作法,實際上是一種配穴刺法:「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靈樞·官針》)」唐代王冰解讀「巨刺」,認為「巨」通「矩」,是相對應任、督脈經脈線,左右肢體相對應等距的點。比如王老治療頸椎病、背筋痺痛用肩頸四穴、治療腰腿痛、盆底疾病用腰骶四穴等,這些都是「巨刺」選取或配用穴的具體應用。 


  關於繆刺:《內經》涉及繆刺內容有好幾篇文獻。如《靈樞·官針》、《靈樞·終始》、《素問·繆刺論》、《素問·調經綸》等。《素問·繆刺論》是對繆刺進行解釋的專篇,其提出繆刺不單指刺絡方法,並且列舉出很多具體病症的繆刺取穴處方。《素問·調經論》說「身形有病,九候莫病,則繆刺之。」《靈樞·始終》則說「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都表達出「左病刺右,或右病刺左」是臨床常會用到的方法。具體的說,繆刺應該是用於久病且按常規針刺取穴未能達到的滿意效果時,採用取對側相應的穴位治療。比如王老針刺久病面癱刺健側穴;針刺久病中風偏癱刺健側穴等,這實際上依然是一種配穴刺法。


  《內經》裡的巨刺、繆刺不僅僅是一種具體的治療方法或技術,實際上亦提示出針刺臨床上、下、左、右選穴配穴的指向性開拓。這也就給宋明時代「擔截」配穴提供了臨床實踐的基礎。巨刺與繆刺的區別。在於巨刺左右配穴上的對稱性。




  前面談到「擔」,有挑擔和擔當之義;而截,有攔截,阻斷病邪的意義。擔和截都是選擇治病的主穴。擔截相配可以增強治療效果。所以《攔江賦》一開頭就說「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痾。」並舉例說「胸中有病內關擔,膝下公孫用法攔」來展示用八脈交匯穴的配伍應用。

  儘管古代針灸學史上對擔截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但作為實用的配穴法卻是比較統一的認識。明代汪機《針灸問對》解釋說:「截者截穴,用一穴;擔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兩手足各一穴。」這個解釋是符合臨床實際應用的。也符合古代針灸臨床用穴少而精的指導思想。

  擔截配穴法可以使臨床取穴治療時達到「少而精」的功效。明代《醫學入門》批評當時取穴太多的現象,說雜病穴法,「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

  宋以前的針灸書,較少論及針灸治療的臨床配穴技術。宋元以後,從竇默「八脈交會八穴」開始,一些針灸臨床醫家們開始重視臨床上腧穴的配合使用及其規律性的問題。「擔截配穴」便是流暢最遠久,應用最廣泛,名聲最著的一種。

  王老強調臨床選穴配穴的經驗時說:辨證準確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在選穴配穴和治療技術的針對性。「選穴務務須適症,配穴事半功倍」,此為針灸穴法的選穴、配穴要義。


那麼在我們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擔截配穴如何具體應用呢?下期分享,王老談擔截配穴的具體應用。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神機針灸第八講——王老談「神機穴法」
    王老針灸神機穴法,是在古代針灸臨床穴法派的經驗上予以傳承和推廣總結出來的。
  •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
    針灸的「擔截法」,臨床意義如何?《天星十二六治雜病歌》,以歌訣形式介紹了十二個常用穴的臨床應用,為學習針灸者所歡迎。歌訣在列舉了十二穴名稱之後,有這樣兩句:「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這「擔」和「截」是什麼意思呢?諸家的解釋頗不一致。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中風   中經絡  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取陽明,太陽少陽輔助行。肩髃曲池外關谷,環跳三裡解陽陵。
  • 針灸大全:口訣、取穴,配穴,五輸穴大全!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中風   中經絡  半身不遂半身不遂取陽明,太陽少陽輔助行。肩髃曲池外關谷,環跳三裡解陽陵。
  • 針灸配穴中「對穴」的臨床應用
    來源:中醫跌打理療館導讀: 配穴的臨床應用不僅為古人所垂青,現代針灸家對之也有新的探索。常用的配穴方法,從選穴位置盾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左右配穴,從腧穴性質看包括八脈前會穴相配、原絡相配、俞原相配、俞募相配等,還有經驗穴相配、多穴相配、配伍阿是穴等等。 在運用針灸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如何確保有效和不斷提高療效,有很多關鍵必須掌握,如正確的診斷辯證,取穴部位準確,配穴精當,手法、適宜刺激量等等都非常重要。
  • 一針透兩穴,周左宇、孫培榮、倪海廈古法針灸透穴31條
    透穴法,即透穴而刺,一針多穴的刺法。又稱透針法、透刺法。其法為刺入某穴後,將針尖刺抵相鄰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膚。
  • 張勝兵講解針灸秘中秘,特定穴配穴應用之原絡配穴!
    表裡原絡配穴是指表裡經的原穴和絡穴相配合應用。因為這個原穴為元氣經過和留止的地方,絡穴為表裡兩經的聯絡點,故原絡配穴可加強原絡的作用,為治療臟腑病的主要配穴之一。表裡原絡配穴的根據呢?是表裡經在經絡上有經脈和有絡脈相互聯繫啊,在臟腑上有絡屬關係,故兩經相配可起協同作用,在應用時無論是表經還是裡經,均以原穴為主,絡穴為客,就是主客之分啊,這就是所謂的主客配穴,以原穴為主,絡穴為客。
  • 常用經外奇穴匯總 附:針灸配穴九則
    針灸配穴九則配穴是針灸治病的處方,是根據病情的需要,予以適當的配穴,這裡歸納十種配穴方法,分述如下:一、雙穴同用法即診得同等之病,擇其左右相同之穴雙用。如胃痛取足三裡,則雙足三裡同時兼用。婦人痛經取三陰交,則雙三陰交同時並用等。能發揮較大的作用。二、上、下肢相應法即在上、下肢同時取穴,使其對內勝的調整作用互應。
  • 從針灸配穴原則試探討下病上取法的臨床價值
    指導針灸臨床實踐的是經絡學說,而經絡是外絡支節,內屬臟腑,在比較複雜的病變的辨證歸經時,常是與髒象學說相互補充和相互印證;充分的體現中醫對人體生理與病理的整體觀念。在針灸臨床辨證上,經絡是標,臟腑是本,經絡是不能脫離臟腑而獨存,蓋經氣來源於臟腑之氣,經氣的盛衰是取決於臟腑虛實,理解了這一點,臨床上配穴要求切合病情之所需,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說。
  • 熱門閱讀:《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天星十一穴歌訣
  • 針灸配穴處方也要講「七方十二劑」
    取用三焦經募穴石門,配以大腸經募穴天樞,運用瀉法,即能消除瘀滯,減輕症狀,數次可愈。澀可固脫:例如:脫肛,針長強、二白,灸百會,可使已脫出的肛門,較快地收縮還納。百會、長強都是督脈上部穴,灸百會是「病在下而治上」,針長強是「局部取穴」,刺激腸壁,自易收縮。二白穴靠近大腸經,通過經絡「內聯臟腑」的功能,可以收澀已脫的大腸末端。
  • 古法針灸,孫培榮,周左宇,倪海廈的透穴,值得收藏.
    從孫培榮公、周左宇公、倪海廈師的古法針灸筆記中整理匯總了這一份古法針灸脈絡最常用的透針透穴方法31條,以助各位中醫師可憑三寸銀針在手,「一針兩穴
  • 喜歡中醫的朋友,一定要知道的配穴法!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裡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後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穴配足三裡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內庭穴,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穴配長強穴。此外,八脈交去穴配合,如內關穴配公;孫穴,外關穴配臨泣穴,後溪穴 配申脈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屬於本取穴方法的具體應用。
  • 常見病 的針灸取穴歌訣
    腸胃病,如腸胃炎、消化不良、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可用「俞募配穴」治療,一般用胃俞、中脘即可,也可同用大腸俞與天樞,或小腸俞與關元,再配以足三裡、上巨虛、下巨虛以及內關等。腹洩可隔姜灸神闕穴。反酸可加公孫、行間。
  • 【絕對珍藏】針灸推拿老師傅必備高清穴位圖
    「 不論是針灸,還是推拿高手,他們為什麼成為高手?
  • 金針王樂亭丨常用9大針灸處方(超乾貨收藏)
    自幼喜愛針灸,從師針灸名醫陳肅卿先生,1929年懸壺應診,從事針灸臨床50餘年,曾任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教授。王氏在臨證時主張「論其本,以胃為先」「治癱首取督脈」「治風先治氣,氣行風自息」。其中合谷、曲池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同名經手陽明經穴位;三陰交、足三裡分屬於足太陰脾胃經、足陽明胃經的表裡兩經穴。諸穴相配可健脾和胃,理氣和血。臨床應用:中風、高血壓、偏癱、痺證等。王樂亭王老仿效十全大補湯擬定針灸「十全大補方」。組方:合谷、曲池、內關、足三裡、陽陵泉、中脘、太衝、三陰交、章門、關元。
  • 針灸治療男科疾病乾貨總結
    針灸治療男科疾病乾貨總結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男性健康狀況都呈現惡化趨勢,而我國男科疾病的高發並日趨年輕化的現狀已不容忽視。 處方:取任脈穴及腎的背俞穴、原穴為主。關元、腎俞、太溪、三陰交、三陰穴、陰根。
  • 少澤穴:急性扁桃體腫大特效穴
    【取穴位置】少澤穴位於手背,在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 ,取穴時掌面向下,以另手輕握手指指尖,彎曲大拇指,指尖所到達的小指指甲外側下緣處即是。少澤穴為五輸穴中的井穴,取之又可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熱病等。少澤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的井穴,有通經活絡、開竅利乳之功,其所治症為口熱、心煩、喉痺、目翳、舌強,皆取潤澤之力也。【穴位配伍】少澤配天容,有清熱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發炎。少澤配人中,有醒神開竅的作用,主治熱病昏迷,休克。
  • 倪海廈講針灸11——中風要穴取「承漿」
    所以郎中會為大家帶來倪師人紀針灸的內容,每日一更,希望本號能對大家有所督促,共同學習,養成每天的閱讀習慣。看完視頻有何想法歡迎在文章末尾留言,期待百花齊放。這是臉,這是嘴唇,這凹進去這有一個點,就是承漿穴。為什麼叫承漿,因為喝了豆漿、米漿,有了承漿就不會漏出來。反過來,中風的人,如果吃了飯,會流涎,就要下承漿,舌頭強硬不會講話,就是廉泉。這是我們常用的穴道哦。下針的時候,要開口,嘴巴張開來。那大多數呢,我們用針,用灸都可以,沒有影響。這個穴道大部分用在中風,面部中風。
  • 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1]
    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2]用法擔,合截[3]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4]。治病如神靈,渾如湯[5]潑雪。★北鬥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6]可傳授,匪人[7]莫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