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來得格外艱難,與新冠肺炎的鬥爭充滿著人民的鮮血與淚水。但冰雪消融終有時,春回大地萬物生。如今早過立夏,蒼林翠葉,百花爭豔,相信我們的國家一定會如這夏日的蓬勃朝陽一般,戰勝陰霾,萬丈霞光。
神機針灸也太久沒與大家見面啦!各位同仁、朋友們有沒有想念王老先生滿滿的「乾貨倉庫」呢?快看快看,王老帶著滿滿的乾貨又來啦!
神機針灸第十講——擔截配穴法!
歷史上最早記載「擔截配穴」的文獻數《馬丹陽天星十二穴雜病歌》,以後凌雲的《攔江賦》又有許多應用和擴展。宋明時代許多針灸書籍如《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都有收載。
明代的李梴認為針灸的臨床治療應以「少取穴」為原則,故而特別推崇《攔江賦》的擔截法。那麼,什麼是擔截配穴呢?這要從「擔」和「截」的本意說起。
擔(dan),在古代漢語裡,寫作「擔」。是個會意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讀說:從扌(手)從詹。本義是「用肩挑」的意思。《說文》還記載一字,「儋」。也是「從人,詹聲。以背曰負,以肩曰儋。兩字都是作「擔」的意思。
截,古字作「巀」。斷也。《說文》解讀說:切斷,割斷,弄斷:~斷。~開。~長補短。~趾適履等。
人們在日常勞動中,挑擔是由左、右兩肩來共同承擔的。左肩擔得累了,就換成右肩來擔;右肩擔得累了,又換成左肩來擔。雙肩協調互換,共同來承擔起肩挑的重擔。兩肩互換可以減輕單肩的疲勞;兩肩自然互換的配合,自然可以輕鬆承擔重任。而「截」所提示的上下肢體的協調與配合運動,也是挑擔中所必不可少的。
因之可以說,古代把擔、截之義應用於針灸臨床的配穴,就是巧妙地協調肢體上下左右具有相同主治作用的穴位,以實現提高治療效果的方法。
1)經絡氣血循行分布的對稱性。
人體的陰陽、氣血、經絡循行分布及其流注都具有對稱性。經絡學說其手足同名經具有上、下協同的功能;左右同名經具有相同的調節作用。
《靈樞·官能》說:「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形之逆順,出入之合。」說明針灸臨床治療必須要知道病邪所犯的部位,以及上下左右肢體相關各部氣血流注的關係。明白了這些道理,就知道如何著手選穴配穴,以達到調合各部的目的。
2)生命的發生學及其整體觀念上的對稱性。
在人體發生學上肢體上下、左右,及其氣血流注的對稱性是古人非常重視的。
《易·辭系上》說「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兩儀就是太極衍生出的陰陽兩個方面。在人體結構方面來看,陰陽不僅體現在表裡、內外、臟腑、氣血等組織結構的不同屬性技巧協調關係,也體現在肢體上、下,左、右表達的對應關係。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就有了「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氣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的概括。
進一步的演變,就衍化出東南西北,上下左右等自然宇宙四個不同的方位,以此來進一步分析和認識事物。如四方、四季、四肢、四關、四末、四街、四海、四總穴等等關鍵學術用語。就是兩儀生四象衍生出的相關含義。
所以,針灸學選穴配穴很重視重視上下左右同名經脈、表裡經脈乃至身體關節上、下,左、右,前、後相對應腧穴相互為用的調節作用的關係。(見圖示)
3)左右選穴配穴的歷史經驗。
針灸臨床治療在選穴配穴上下左右的互換運用早在《內經》時代就開始了。大家一定在記得《靈樞·官針》篇裡提到的「巨刺」、《素問·繆刺論》裡提到的「繆刺」,我們一起來看:
關於巨刺:《素問·繆刺論》提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和「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必巨刺之」。是說對於經脈有疼痛的症狀,應用巨刺的方法。具體操作法,實際上是一種配穴刺法:「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靈樞·官針》)」唐代王冰解讀「巨刺」,認為「巨」通「矩」,是相對應任、督脈經脈線,左右肢體相對應等距的點。比如王老治療頸椎病、背筋痺痛用肩頸四穴、治療腰腿痛、盆底疾病用腰骶四穴等,這些都是「巨刺」選取或配用穴的具體應用。
關於繆刺:《內經》涉及繆刺內容有好幾篇文獻。如《靈樞·官針》、《靈樞·終始》、《素問·繆刺論》、《素問·調經綸》等。《素問·繆刺論》是對繆刺進行解釋的專篇,其提出繆刺不單指刺絡方法,並且列舉出很多具體病症的繆刺取穴處方。《素問·調經論》說「身形有病,九候莫病,則繆刺之。」《靈樞·始終》則說「形肉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者,必為繆刺。」都表達出「左病刺右,或右病刺左」是臨床常會用到的方法。具體的說,繆刺應該是用於久病且按常規針刺取穴未能達到的滿意效果時,採用取對側相應的穴位治療。比如王老針刺久病面癱刺健側穴;針刺久病中風偏癱刺健側穴等,這實際上依然是一種配穴刺法。
《內經》裡的巨刺、繆刺不僅僅是一種具體的治療方法或技術,實際上亦提示出針刺臨床上、下、左、右選穴配穴的指向性開拓。這也就給宋明時代「擔截」配穴提供了臨床實踐的基礎。巨刺與繆刺的區別。在於巨刺左右配穴上的對稱性。
前面談到「擔」,有挑擔和擔當之義;而截,有攔截,阻斷病邪的意義。擔和截都是選擇治病的主穴。擔截相配可以增強治療效果。所以《攔江賦》一開頭就說「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痾。」並舉例說「胸中有病內關擔,膝下公孫用法攔」來展示用八脈交匯穴的配伍應用。
儘管古代針灸學史上對擔截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但作為實用的配穴法卻是比較統一的認識。明代汪機《針灸問對》解釋說:「截者截穴,用一穴;擔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兩手足各一穴。」這個解釋是符合臨床實際應用的。也符合古代針灸臨床用穴少而精的指導思想。
擔截配穴法可以使臨床取穴治療時達到「少而精」的功效。明代《醫學入門》批評當時取穴太多的現象,說雜病穴法,「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為要訣。百病一針為率,多則四針,滿身針者可惡」。
宋以前的針灸書,較少論及針灸治療的臨床配穴技術。宋元以後,從竇默「八脈交會八穴」開始,一些針灸臨床醫家們開始重視臨床上腧穴的配合使用及其規律性的問題。「擔截配穴」便是流暢最遠久,應用最廣泛,名聲最著的一種。
王老強調臨床選穴配穴的經驗時說:辨證準確只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在選穴配穴和治療技術的針對性。「選穴務務須適症,配穴事半功倍」,此為針灸穴法的選穴、配穴要義。
那麼在我們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擔截配穴如何具體應用呢?下期分享,王老談擔截配穴的具體應用。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