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的皮克斯新動畫電影《心靈奇旅》將故事設在了紐約,並以紐約的爵士樂圈子為背景。在那裡,爵士鋼琴家喬·加德納(傑米-福克斯配音)渴望得到機會,在格林威治村的半音符俱樂部(Half Note)大展身手,改變人生。
無論是爵士樂愛好者,還是去過紐約的旅行者,都會對這個故事倍感親切。19世紀中葉開始,格林威治村擁有紐約最大的非裔美國人社區。從20世紀初開始,馬克·吐溫、福克納、尤金·奧尼爾、惠特曼、安迪·沃霍爾……數不清的文化名人以格林威治村為家,也是從那時起,許多劇院、餐館和俱樂部應運而生,格林威治村成為了紐約的文化地標。而隨著1920年代,艾靈頓公爵、路易·阿姆斯特朗等音樂家進駐紐約,又將格林威治村變為了爵士樂中心,此後,爵士樂更是佔了格林威治村的半壁江山,直到今天。
在格林威治村的爵士樂俱樂部演出,是喬的夢想
為什麼是格林威治村和半音符?如今,鱗次櫛比的爵士音樂俱樂部是格林威治村的一景,成功的俱樂部還會擁有自己的廠牌,可以出自己的唱片。每年,村裡還會舉辦爵士音樂節,吸引來大量的音樂家和遊客。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在這裡開幕的爵士樂俱樂部「咖啡公社」(Cafe Society,爵士樂迷伍迪·艾倫於2016年拍攝的同名電影中的同名俱樂部便以它為原型)也是全美國第一個同時接待黑人和白人顧客的音樂俱樂部。
它的創辦者巴尼·約瑟夫森模仿當時柏林盛行的利用音樂表達政治主張的卡巴萊的形式,決心要讓黑人音樂家在這裡大放光彩。當時的著名爵士音樂家,如邁爾斯·戴維斯、艾拉·菲茨傑拉德、比莉·哈樂黛、戴娜·華盛頓、納京高等,都曾登上咖啡公社的舞臺。
比莉·哈樂黛在咖啡公社演出 資料圖
正是在咖啡公社,比莉·哈樂黛首次演唱了她抗議對黑人濫用私刑的歌曲:奇怪的水果(Strange Fruit)。20世紀前期,許多非洲裔美國人,尤其是在美國南方的非洲裔美國人,成了私刑濫用的受害者。這首歌是對這種行為的宣戰,也被稱為「民權運動的開端」。
也難怪後來的爵士音樂家,尤其是黑人爵士音樂家,比如《心靈奇旅》裡的喬,想要在格林威治村的爵士樂俱樂部裡,取得一席之地。
現實中,格林尼治村確實曾經有過一間叫「半音符」的俱樂部。不過,評論家普遍認為,電影中的半音符俱樂部,應該是格林威治村最有名的兩間俱樂部「藍色音符(Blue Note)」,和「前鋒村俱樂部 (Village Vanguard)」的結合體。它的名字來自於藍色音符,而電影中出現的俱樂部的門臉,則讓人一看就想起前鋒村。
上圖,前鋒村俱樂部,下圖,電影中的半音符俱樂部,兩者外觀非常相似
這兩家俱樂部不僅是如今的格林威治村最如日中天的兩家爵士樂俱樂部,在全球也算頂尖,同樣頂尖的還有這裡的消費。但它們星光閃爍的舞臺依然吸引著樂迷和遊客紛至沓來。
藍音符俱樂部創辦於1981年,至今已有40年歷史。在在此駐場的著名樂隊和樂手中,最出名的便是雷·查爾斯,他曾與藍音符籤過一年的駐場演出合同。它也有自己的音樂廠牌,叫做「半音符」,和《心靈奇旅》中那間俱樂部同名。2011年, 它為了慶祝創立30周年,舉辦了「藍音符爵士音樂節」,這成了整個紐約的盛事,共在紐約的15家俱樂部舉辦了80場演出。
藍音符爵士音樂節現場,視頻截圖
前鋒村的歷史則更久。它創辦於1935年2月。不過最初它並不是爵士樂俱樂部,而是一家有音樂表演的詩人沙龍。漸漸的,前鋒村開始引入爵士樂表演,顧客們也對爵士樂產生了最濃厚的興趣。1957年, 創辦者戈登將爵士樂演出以外的表演,比如民謠、喜劇等,移出了節目單,使前鋒村成了完完全全的爵士樂俱樂部。
而除了引入如邁爾斯·戴維斯、比爾·埃文斯這樣的大牌樂手的演出以外,前鋒村也致力於發掘新人,比如鋼琴家和爵士樂作曲家塞隆尼斯·孟克,在他尚無人問津時,戈登的妻子羅琳便與他籤下駐場演出合約,哪怕當時沒有任何樂評人對他感興趣,羅琳依然全力支持他在俱樂部的演出。
塞隆尼斯·孟克在前鋒村演出
疫情下的爵士樂之城1918年,為了躲避橫掃芝加哥,並帶走了其百分之一人口的西班牙流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來到了當時疫情並不太嚴重的紐約,和許多從紐奧良來此躲避疫情的的藝術家一起,無意間推動了紐約成為新的爵士樂之都。
然而,這次新冠疫情卻為紐約的爵士樂俱樂部帶來重創。它們以現場演出為生,但從2020年3月開始,便幾乎一直處在關閉狀態之中。
「我們看不到盡頭」,前鋒村俱樂部如今的主人,戈登的女兒黛博拉·戈登告訴Time Out。爵士樂俱樂部是疫情下第一批關閉的場所,但在重新開放計劃中總被排除在外。所有的俱樂部都等待重新開放的通知,或者至少由政府提供一些財政援助。目前,他們都是靠捐款和直播演出的收入生存,但如果情況一直這樣,關門可能迫在眉睫。
疫情期間,俱樂部的業主們和音樂人成立了美國國家獨立場館協會(National Independent Venue Association),推動聯邦政府為被關閉的場地提供長期援助,用稅收抵免來救濟,並繼續提供失業保險福利。
NIVA的數據顯示,2020年,被迫停業的俱樂部僅門票銷售就損失了90億美元,還不包括餐飲收入。而在NIVA的2800家會員(全國各地的獨立場館)中,包括前鋒村在內的90%的會員表示,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資助,他們將在2021年初的幾個月中被迫永久關閉。
12月,位於曼哈頓東27街的著名俱樂部「爵士標準」(Jazz Standard)已經宣布因疫情而永久關門,它是疫情以來第一家關閉的大型爵士樂俱樂部。
爵士標準俱樂部關閉後,將轉向在線演出
3月以來,前鋒村俱樂部一直在線直播演出,向每位觀眾收費10美元。但為了直播,俱樂部不得不投資了一大筆費用用以改進視頻和音響設備。直播收入對於俱樂部的生存而言,也是杯水車薪。同時,他們也要和免費的音樂直播競爭。
黛博拉發現在線的音樂和現場演出完全不同:「要找到你的聽眾,要留住你的聽眾,要發展你的聽眾,都非常困難。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疫情沒有改變的是,音樂家們依然會為了參加線上音樂會或戶外音樂會來到紐約,來到格林威治村。它在爵士樂界的地位依然不容動搖,
多年來一直在格林威治村俱樂部演出的爵士樂手丹尼爾·班尼特在疫情期間組織了一個四重奏小樂隊,幾乎每周都在金絲雀俱樂部和託米爵士俱樂部舉辦戶外音樂會,並通過網絡直播。俱樂部Smalls 和Mezzrow在一份新聞稿中提到,他們平均每場直播演出會吸引大約2萬名觀眾。
新聞稿中還說道:「爵士樂就像一株頑強的野草,它拒絕死亡,它可以在人行道的任何裂縫中生長……在露天咖啡館、公園、帳篷中,爵士樂將繼續存在,我們的社區也將繼續存在。」
爵士標準也繼續提供在線演出,比如它與新澤西州表演藝術中心聯合推出的「臉書現場」(Facebook Live)系列。俱樂部的藝術總監塞斯·艾布拉森告訴《紐約郵報》記者:「我們期待著譜寫爵士標準的下一章。這不是告別。」
這五張唱片,是格林威治村的心之所在不能去紐約,沒關係。《紐約郵報》推薦了五張錄製於格林威治村的最著名爵士樂俱樂部的唱片,為你來一場前往格林威治村的「心靈奇旅」。
1、韋斯·蒙哥馬利和溫頓·凱利三重奏,《在半音符抽菸》
Wynton KellyTrio & Wes Montgomery ;「『Smokin』 at the Half Note」
在這張錄製於1965年的唱片中,蒙哥馬利正處於他的巔峰狀態,三年後,這位爵士吉他手在45歲的盛年便猝然離世。雖然唱片中僅有5首樂曲,但卻有41分鐘之長。
2、奧斯卡·彼得森三重奏,《傳奇的奧斯卡·彼得森三重奏在藍色音符的現場演出》
Oscar Peterson Trio, 「The Legendary Oscar Peterson Trio Live at the Blue Note」
艾靈頓公爵稱彼得森為「鍵盤上的王」。1990年,他和自己50年代的同伴再次合作,錄製了這張唱片。
3、約翰·柯川,《柯川在前鋒村的現場演出》
John Coltrane, 「Coltrane 『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1961年11月,Coltrane在前鋒村連續演出了4晚。這張專輯抓住了他無與倫比的薩克斯技藝,留下了當時的盛況。
4、雅特·布雷奇,《鳥園爵士俱樂部的一夜,第一卷》
Art Blakey, 「A Night at Birdland, Vol. 1」
這張錄製於1954年的專輯中包含了傳奇爵士樂手迪齊·吉萊斯皮的名作「突尼西亞一夜」,長達九分多鐘。
5、明格斯大樂隊,《在爵士標準的現場演出》
Mingus Big Band, 「Live at Jazz Standard」
儘管已經關閉,「爵士標準」俱樂部會在這張唱片中永存。2011年,它獲得了葛萊美獎最佳爵士大樂隊唱片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