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休息前,30歲的蘇媛媛有一整套入睡「儀式」:先吃保健品褪黑素,在床頭點上香薰燈,然後戴上耳機打開助眠音樂,最後將蒸汽眼罩敷在眼睛上……
「無論晚上幾點睡,我都要把這套流程走下來,這樣睡得踏實些。」蘇媛媛說。
當一夜好覺成為奢侈品,也催生了潛力巨大的睡眠市場。有調查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睡眠經濟的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為「睡不著」苦惱
失眠「纏」上年輕人
孫瑩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晚上10點躺到床上,直到次日凌晨1點多才能真正睡著。
今年29歲的孫瑩在一家保險公司上班,工作的特性讓她一直很有壓力,「總是很焦慮,有時在夢裡都是給客戶打電話介紹產品」。
在城市的另一邊,「80後」張軍傑耳機裡助眠的海浪聲已經播了很久,但他依然毫無睡意,在床上輾轉反側。「白天忙於工作,只有晚上才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在他看來,好的睡眠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但是工作的壓力和家裡的各種雜事像電影一樣在腦子裡回放,擾得他難以入睡。
一邊在焦慮,一邊睡不著。同樣的情況存在於很多和孫瑩、張軍傑一樣的「80後」「90後」身上。
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率高達38.2%,超過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而在行業人士看來,這一數據或許被低估了,其實80%左右的人群多多少少會有睡眠困擾。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0線上睡眠消費報告》顯示,「80後」「90後」的睡眠問題比中老年人更為嚴重。
「除了工作壓力造成年輕人睡眠質量差之外,睡眠行為和電子產品也是影響睡眠質量的重要原因。」業內人士分析稱,不管是主動熬夜還是被動失眠,毋庸置疑的是,睡眠問題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時代病」。
花300元買抱枕
只為一夜好夢
面對失眠,很多人開始「自救」,把希望寄托在助眠類產品或是可以改善睡眠環境的用品上面。
「90後」蘇媛媛為了能睡著,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喝牛奶、泡腳、用蒸汽眼罩、換枕頭、點香薰燈、中藥調理……
最近,她為了「一夜好夢」,打算再網購一個抱枕。「這款抱枕是圓柱形的,1米多長,抱著睡覺比其他形狀的抱枕手感要好,也更舒服。」她告訴記者,這款品牌抱枕300多元,雖然比二三十元的普通抱枕貴了不少,「但如果能讓自己睡得踏實也值了」。
現在,像蘇媛媛一樣為睡眠憂心的人越來越多。市民小張為了能在晚上快速入睡,趁著雙十二的優惠活動,網購了一款睡眠噴霧和一個泰國乳膠枕。在這之前,她還嘗試購買了100多元一瓶的褪黑素,但對她而言效果並不大。
「這些產品不一定有用,更多的是一種心理安慰。」小張說出了受失眠困擾的年輕人的普遍心理,為了能睡個好覺,在有條件的基礎上,他們願意「花錢買覺」。
《2019-2020線上睡眠消費報告》顯示,在助眠類小商品中,使用便捷的助眠噴霧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了33倍;足浴粉、香薰類商品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50%。其中,「90後」用戶睡眠消費成交額增長最大。
商家聞「眠」而動
助眠產品層出不窮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輸入關鍵詞「助眠」進行搜索,發現助眠類的產品五花八門。口服的有睡眠軟糖、睡眠衝劑、睡眠片、安神補腦液等;外用的有蒸汽眼罩、耳塞、睡眠枕、睡眠手環;還有號稱「一覺睡到自然醒」的電子睡眠儀。其中,褪黑素與薰香噴霧最為常見。
在一家品牌保健品旗艦店,一款售價189元的50粒裝褪黑素軟糖,月銷量超1萬筆。客服稱其為「助眠神器」,既能安撫情緒還可以舒緩助眠。「店裡的褪黑素有好幾款,有的添加了神經醯胺成分,不僅助眠還能為肌膚補水。」客服說。
除了口服產品,智能化的助眠產品也成為銷售「黑馬」。一款戴在頭上的電子睡眠儀,標價320多元,在一家線上平臺的月成交量有1000多單。商家稱其原理是採用了經顱微電流刺激療法,有緩解壓力、催眠的功效,「非藥物調理,更安全健康」。
記者發現,含有薰衣草精油的睡眠噴霧、能監測睡眠質量的智能手環、平復焦慮和幫助睡眠的減壓重力被、提供各種療愈音樂的手機助眠APP等多種助眠產品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追捧。
產品作用有限
切勿盲目使用
「戴了1個多小時還沒睡著!想想睡不著的話就白花了好幾百塊錢,越戴壓力越大,就越睡不著……」在社區平臺上,一位購買過助眠儀的消費者「控訴」助眠儀「很雞肋」。
瀏覽一些助眠產品的評價,其中有不少消費者的吐槽,覺得不少助眠產品是渾水摸魚,噱頭大於實際效果。
業內人士稱,睡眠問題錯綜複雜,涉及生理、心理等諸多因素,而助眠產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若仔細研究其產品功能、成分含量,多數經不起推敲。
以智能手環為例,手環通過呼吸頻率等指標推測睡眠狀況,這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用手環顯示的結果來判斷睡眠狀況,是不準確的。再比如,褪黑素作為一種保健品,它的治療作用相對有限,而且,長期大量使用對身體會有潛在的危害。
不少專業人士表示,網紅助眠產品的實際效果並不明顯,睡好的關鍵還是培養良好的作息和睡眠習慣,恢復正常的睡眠節律。
來源:滄州晚報 記者 李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