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山東省教育廳《關於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意見》、濰坊市教育局《關於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濰教工委〔2020〕12號)等文件要求,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濰坊市教育局面向各縣市區教育部門、普通中小學校,徵集了部分勞動教育課程、鄉村田園課程、鄉土遊戲課程、校園生活垃圾分類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做法。為推廣先進經驗,促進學習交流,濰坊教育發布將陸續推出一批優秀案例。
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市直學校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激勵保障,堅持典型引領和示範帶動,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學
農村小學加強勞動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學簡介
昌邑市奎聚街道十字路小學始建於1913年,現有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54人,教職員工19人,學校佔地面積20497平方米,建築面積5309平方米。是一所有著豐富歷史積澱、充滿人文情懷和發展潛力的園林式鄉村小學。
長期以來,學校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以實現教育「均衡化、規範化、優質化」為總體目標。按照優勢項目-特色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的發展軌跡,以《農村小學加強勞動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獲山東省教改項目立項為抓手,以「融合傳統文化,融合德智體美」為教學理念,構建了「兩融合五聚焦七彩評價」的小規模農村學校勞動教育育人體系。確立了以培養「勞謙君子」為育人目標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形成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整體推進、特色發展、實效推廣的實施方式,走出了一條符合現代育人理念和現代農村學校發展的特色之路。
案例內容
(一)多層面科學設計新時代勞動教育內容
1.兩融合,優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1)融合傳統文化,傳承勞動精神。結合自身農村區位、歷史沿革等條件,勞動教育融合傳統文化,開設智慧農耕、幸福家政、大國小匠課程。
(2)融合德智體美,優化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以學科課程和主題活動為載體,以勞動教育為支點,以項目式研究為抓手,基於知行合一,通過五個聚焦因地適宜地開創「文化傳德、慧根生智、勵志健體、潤心行美、君子能勞」五大主題課程。
十字路小學勞動教育啟動儀式(家校社)
十字路小學種子社團收穫的幸福時刻
以項目為支撐,聚焦傳統文化,開發幸福家政、智慧農耕課程。深掘二十四節氣內涵,以節氣課程為載體,以拓展性活動為路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農村學校傳統文化與實踐育人雙旋共推新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勞動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傳承勞動思想,為勞動教育的落地做好了文化鋪墊。通過聚焦家庭的幸福家政、聚焦學校的校職體驗、聚焦社會的志願活動、聚焦傳統的智慧農耕和聚焦個性發展的大國小匠,完善和優化了五育融合勞動課程,確立了以培養「勞謙君子」為育人目標的新時代勞動教育模式。
學校編寫的《十字路小學勞動教育教學指南》,堅持項目化原則,開發設計「勞謙君子六階清單」,清晰地列出了小學階段各年級學生的五個方面內容,每個年級有適合其年齡特徵的十個具體任務,六年共計60件勞動事項,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高動手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挖資源,搭建「三位一體」的教育平臺
設計「橫相關、縱有序」的勞動教育實踐教學,選擇具有教育性的勞動主題,使勞動教育更聚焦,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橫向建立「低門檻」的實踐模式:面對家庭依託家委會建立「家委會制度」,面向學校依託項目組建立「五導工作機制」,面向社區依託籤約合作方式建立「實踐基地」,形成長效機制,通過家校社三方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實踐、探索、體驗;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縱向推廣「必修+選修」結合模式,開展勞動競賽,組建特色社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十字路小學塑料大棚1號——紫蘇和油菜
快樂節氣——芒種節氣收麥忙
3.借東風,建立「勞動幸福銀行」評價體系
邀請濰坊學院曲振國教授團隊指導開展勞動教育評價研究,通過建立「勞動幸福銀行」「七彩」評價體系,融入財商教育,構建基於勞動創造價值促進成長的評價與積分標準,讓成果評價可視化,逐步完善學生在勞動課程和育人活動中的評價體系,實現多元評價、及時反饋、誠信記錄的「評價育人」功能。
(二)重實踐紮實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施
1.學生個性發展
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生帶來了多樣化的實踐體驗,七彩評價體系極大的促進了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調查數據顯示,以我校「勞謙君子六階清單」為目標,由25%學生能達標,到目前90%的學生能夠達標,學生的勞動素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教師專業發展
完善了教學體系和教師管理機制。一是建立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模塊化、多層次、聯動式的教學體系;二是基於PBL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項目為依託,設置子課題,由科室主任牽頭將勞動教育課程與學校現有課程做融合,力求減負增效的前提,豐富課程內容;三是教研專業保障。內引外派,理念引領,為成果把脈會診,組織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同時,建立學科共同體。
教師教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3年間,共發表論文20篇,編寫校本課程9部;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5項、市級課題9項;獲得市級教學和科研成果5項;3名教師被評為濰坊市立德樹人標兵,獲得課堂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濰坊市內匯報3次、市內推介會2次。教師主動參與項目,內在深層次的幸福感和充實感,是無法用數據說明的。通過參與課題的研究,年輕教師迅速成長,成為學校的主力軍。
3.學校特色發展
(1)成功申報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2015年以來,我校開展的勞動教育在區域內取得有關部門的認可,《農村小學加強勞動教育的研究與實踐》2018年在「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成功立項;2019年列為濰坊市重大問題研究項目。
(2)2018年2月學校的《深掘二十四節氣內涵構建農村學校傳統文化與實踐育人雙旋共推新模式》案例被評為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典型案例;2020年6月學校《立德樹人厚根 基勞動育人鑄品格》被評為「山東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優秀案例」。
社會研學——園藝,感受自然之美
(3)獲得廣泛社會效應
經驗做法在縣域內推廣示範影響廣泛,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副局長郭佳,到我校調研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給與高度評價。先後被授予「中央教科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動研究實驗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學校」;山東省第一批通過驗收的農村標準化學校;全國小學語文「基於表達的主題學習」的觀摩研討會上學校表演的《春之古曲》素養展示得到專家的高度認可;中國關心下一代官網、山東省關心下一代官網多次報導我校勞動實踐課;成功舉辦了「昌邑市加強中小學生勞動教育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啟動儀式」、「昌邑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場研討會」;先後被評為濰坊市綠化美化先進單位、濰坊市文明學校、濰坊市溫馨校園;連續五年被昌邑市教育局授予「小學教學工作先進單位」。近三年來,各級領導、多所兄弟院校共計1000餘人次到我校來調研考察。為農村小學的發展開闢了可借鑑、可複製的方法。
濰坊錦程小學
全面育人的勞動教育課程實踐與探究
學校簡介
濰坊錦程小學位於經濟開發區月河路和民主街交界處,是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於2004年8月而建設的一所國辦義務教育學校。學校設施齊全並達到省級規範化學校標準。學校現有2600餘名學生, 167名教師,60個教學班。學校實行紮實有效的素質教育,秉承「立德固本,知行合一」的校訓,努力創造「和諧致美、以愛育人」的校園文化,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勞動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它應該服務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學習勞動技術,也不僅僅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補充,而是全面育人。本著這一原則,我們創新性的開展好勞動教育。
具體做法:
一、從實際出發,多層面有梯度設計勞動教育的內容。
從學校實際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開發適合於各年級小學生參與的勞動實踐活動的創新課程資源。小學低段,勞動內容以自我服務為主,著重解決自身基本生活的需要。小學中段, 勞動內容以服務與合作為主, 引導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學校勞動, 培養服務他人的合作意識。小學高段, 勞動內容以培養社會公德和公民意識為主, 側重公益類勞動。
二、農耕課題為抓手,引領勞動教育特色發展。
2019年學校申報了《農村學校農耕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研究》的課題,在本課題為引領下我們開始探究一條特色化的勞動教育發展道路。2019年底學校農耕實踐基地建設的構想已初步行成,2020年6月開學後,我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建設,現中高年級每個班級開闢了「一米陽光」蔬菜園,還有學校農耕試驗田也已開始種植農作物,田園農耕課程開展得如火如荼。為更好地利用周邊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學校已聯絡多處校外實踐基地,從2019年開始我們多次組織學生參觀體驗。在課題小組的努力下農耕系列校本課程(《身邊的農作物》、《節氣裡的秘密》、《「穿越」農耕》)的教材初稿已完成。農耕課程的開設,不僅能讓孩子了解農耕文化,開拓視野,同時還能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現代農業知識,養成珍惜糧食、保護環境的意識。
試驗田裡的故事
三、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增強學生責任擔當意識。
1.家校共育展現家庭擔當
為幫助學生全面學習勞動技能,樹立積極的勞動觀念,我們採取家校合作的勞動教育方式,老師給學生設置「家務勞動清單」,鼓勵學生在家庭中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在家長的幫助下學會一些勞動的技能技巧,尋找家庭服務的小崗位。這項舉措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他們在家庭中的責任。
2.職業體驗課程啟蒙職業理想
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職業的特性,體會勞動的快樂,感受職業的艱辛,培養他們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思想感情,我們開設了職業體驗課程。與社會企事業單位合作,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性的勞動志願服務,充分獲得參與農業生產和商業服務業的勞動體驗。
職業體驗——小交警
四、創造性勞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學校自2016年以來便致力於創客以及機器人教育的研究並開始著手組建我們的校園創客空間。依託全省中小學創客大賽、濰坊市中小學創新技能大賽、等上級組織的活動,再結合學校「創客嘉年華」活動(電腦繪畫大賽、Scratch創意編程大賽、無人機大賽、樂高積木大賽、創意手工大賽等),提升學生的創新素養,營造了濃厚的創客文化氛圍。
五、利用疫情防護活教材開展勞動教育。
2020年的春天是一個不平凡的春天,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同對抗疫情。我們在疫情期間抓住時機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和品德教育。
1.榜樣引領,人人做「最美奮鬥者」
老師們抓住「逆行者」這一勞動教育切入點,通過與學生線上交流的機會介紹這些抗疫英雄的故事,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勇於擔當的品質。學校還在公眾號設立了「錦程.榜樣」專欄,宣傳抗擊疫情期間辛勤工作的老師和刻苦學習的學生。用身邊的榜樣鼓勵師生努力工作認真學習,做疫情中的「最美奮鬥者」。
2.居家種植,體會生命的意義
疫情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們學會尊重生命、貢獻社會,我們結合學校農耕課題引領,開展了居家種植課程,主要以盆栽綠植或水培蔬菜為主。每天同學們都會看到植物的變化,這就是居家種植的巨大優勢,學生們通過照顧幼苗生長、認真觀察植物成長過程,體會生命的頑強與生命的價值。
3.創新實踐,感受知識的力量
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敢於質疑,勤於思考,積極參與小發明小創造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此,這個假期我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實踐活動---「抗疫正當時,爭當小小科學家」。通過打造家庭實驗角這一措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激發學習動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庭實驗角照片
成果成效:
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濰坊錦程小學的勞動教育已經初見成效。
1.通過多種形式的勞動體驗激發了學生勞動興趣,增強了勞動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學生多次在省市級機器人大賽和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中獲得過一、二、三獎。
2.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主動開發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意識明顯加強。學校紀曉偉老師自製的科學實驗裝置獲得國家專利。申景凱老師獲2018年「山東省創客專家」稱號。
3.學校於2019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校園,《以機器人教育為主導的創客教育的探索與研究》獲得濰坊市教育教學「三類項目」教學自主創新二等獎,《機器人與創客教育課程發展》獲得了經濟區政府創新教育成果獎,學校勞動教育得到了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
青州市王墳初級中學
鄉村田園課程助力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基本情況簡介
青州市王墳初級中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逄山腳下,位於王墳鎮政府東1千米。現有13個教學班,在校生530人,生源來自王墳鎮境內101個行政村,教職工66人。
學校以「辦樸素的農村教育,培養健康活潑、全面發展的鄉村少年」為目標,結合山區農村學校的實際,挖掘整理當地的自然資源,開發了多種鄉村田園課程,引導學生走進自然,了解家鄉,在勞動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校先後被授予「山東省親情教育示範基地」、「濰坊市規範化學校」、「濰坊市初級中學教育創新50強學校」、「山東省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學校」、青州市教育教學、教育科研、校園安全穩定工作等多項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一、課程開發的背景和意義
青州市王墳初級中學位於青州市西南山區,是一所普通的山區農村學校,這裡優美的自然環境、辛勤的田間勞作都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學校立足當地實際,討論確定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實施鄉村田園課程,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研究思路,開發了系列鄉村田園課程。
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以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為目標,立足當地鄉土資源,圍繞「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指導思想,以「多才多藝,快樂成長」為核心,課程目標指向學生的家鄉情懷、學科素養、實踐探究、勞動技術、環保意識等全面發展的要求。
1.「家鄉野菜的研究」課程
野菜是山野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作為農村孩子,家前屋後都有野菜,曾經是老一輩人飯桌上的主食,而現在豐衣足食的孩子對野菜卻越來越陌生了,基於認識野菜,採摘、品嘗野菜,了解過去的貧困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學校設計、開發了「家鄉野菜的研究」課程。
挖野菜
野菜分類
課程的內容包括認識、採挖、製作和探究各種野菜及野菜製品。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學校附近的荒地裡認識並挖掘各種野菜。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網絡搜索,查找資料,了解其營養和藥用價值。開展製作野菜知識卡片標籤、野菜標本,編寫手抄報等活動,進行成果展示。利用雙休日結伴或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山坡上挖野菜,親近自然,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在父母的指導下,烹製野菜食品,品嘗野菜的滋味,如拌野菊花芽、蒸榆錢飯等。聽老人講述老一輩人靠野菜充飢度日的故事,體味艱苦樸素的生活。
2.「山楂的生命歷程研究」課程
學校所在的王墳鎮是全國山楂加工第一鎮,山楂是當地種植最多的果樹,是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熟悉山楂的生命歷程,學習山楂樹的管理,了解山楂加工對本地經濟發展的貢獻,能培養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基於此,學校設計、開發了「山楂生命歷程的研究」課程。
觀察山楂:發芽
採摘成熟山楂
課程的內容主要是觀察山楂的生長過程,從發芽、開花、結果到收穫、後期加工及果樹的管理,學生通過觀察、記錄,親身經歷山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不僅加深了對山楂的了解,還從中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山楂加工是當地的支柱產業,給當地農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湧現出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山楂加工企業,邀請企業家到學校、進講堂,講述他們艱苦創業、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的故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
3. 「農耕」課程
「熱愛祖國從熱愛家鄉開始」。學校的學生都來自於本鎮的村莊,都是農民的孩子,但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已經脫離了農村生活,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會勞動,不知農時,不認識農作物,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少爺」「小姐」,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學校開闢種植園,開設「農耕課程」。
管理種植的地瓜
學生在農耕園勞動
老師帶領孩子們撒下各種蔬菜種子,利用綜合實踐課和課餘時間澆水、施肥,精心呵護,親身經歷種子的萌發、生長、結出豐碩果實的過程。學生們學習到了蔬菜種植的知識,體驗到了勞動和收穫的快樂,培養了勞動習慣。勞動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農時,認識了農具,親歷了種植,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和快樂。學校的課程延伸到校外,學生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到田地裡幫父母種植、管理、收穫莊稼,真正回歸自然,參加勞動,在勞動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三、課程實施取得的成效
依託當地資源開發、實施鄉村田園校本課程的做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設計、開發出一批優秀校本課程。《親近綠色家園,踐行環保行為》課程獲得青州市首屆活動育人精品課程獎;《家鄉野菜的研究》獲得濰坊市活動育人精品課程獎;《我愛故鄉的紅山楂》、《家鄉野菜的研究》獲得青州市首屆立德樹人精品課程獎;《野生原味苦菜茶的製作》獲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省級一等獎。
二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促進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基於鄉土資源的鄉村田園課程的實施,豐富了學校課程,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青州市中小學生綜合素養展示中,我校參賽學生的獲獎比例居全市首位。教師的課程意識和實施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參與課題研究的王麗芳、趙秀豔老師被評為青州市「課改優秀青年教師」。
三是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內涵,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立足農村實際開展的校本課程研究與實踐,使這所普通的山區農村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孩子的成長充滿了鄉村的氣息和味道,學校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青州通訊》、《青州教育》、《山東教育報》、《濰坊教育》、《中小學校長》、《中國校外教育》等報刊先後報導了學校課程建設的做法,在濰坊市「雙改」成果展示推介會上,學校「開發鄉村田園課程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的做法做了大會推介。
原標題:《濰坊市中小學校勞動教育系列典型案例展示(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