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喜歡的裙子,40歲穿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整個社會都是這種浮躁的、刺激消費的理論,消費被與身份、階級、品味、智商,聯繫在一起。
可是工資不夠怎麼辦?
沒關係,用花唄呀!
它既滿足於人們及時享樂的心理,小到買衣服、化妝品,大到買家電,又因為花唄門檻低,幾乎人人都可以開通,所以年輕人對此趨之若鶩。
可是花唄,真的有那麼好嗎?
網絡借貸成為新消費主力軍
最近,後臺有一位讀者發來私信:
我覺得自己這些年來一事無成,28歲,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存款,更沒有女友。有哪個女生會願意跟著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窮光蛋?
我趕緊安慰他,並詳細問了具體情況。
原來,這位讀者在廣州,稅後收入大概8000左右。
每個月還信用卡和花唄要花去4000多,再除去房租和生活費,基本沒剩下什麼。
他說:「我這還是最低還款,因為遇到喜歡的運動鞋,潮牌,根本控制不住。即使沒有現錢,但是可以用花唄,下個月再還就好了。
但是下個月還是會買東西,又會想著,下下個月再還好了,不知不覺越欠越多。」
長達30天的還款周期,手機輸入密碼,輕輕一點確認支付,喜歡的東西就能馬上到手。
據統計,近4成90後把花唄設為支付寶支付的首選。
而據滙豐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90後的負債是月收入的18.5倍,人均負債12.79萬元,在所有的消費貸款人群裡,90後佔比最高。
如果把90後的平均工資按照7000元來算,人均負債13萬,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除去本人所必須的生活費用,將未來接近三年的收入給提前消費掉了!
花唄一時爽,還唄火葬場
「每個月最害怕10號的到來。」
這是如今多少年輕人的寫照。
其實透支消費也有許多方便和益處,只是這益處和當代年輕人的自控力相比,實在有點單薄。
「花錢一時爽,還唄火葬場。」
有多少人陷入了用下個月生活費來還這個月欠下的花唄的死循環,永遠月末總有那麼幾天窮的連吃飯都困難。
那要是實在還不起可以不還或者逾期嗎?
答案是:不可以。
花唄逾期一個月的時候就會有人打電話催還款,超過三個月不還就會給你的聯繫人打電話,第三方服務催收,再者到你公司催。
哪怕欠債者和父母都不接電話,也可以通過大數據聯繫到你的同學、同事等沒有填寫聯繫電話的身邊人。
惡意逾期先協商,然後再強硬催收。
其實關於花唄逾期,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花唄,借唄是阿里網際網路銀行發放的信用貸款,不還或者逾期,是會上徵信記錄的。
花唄合同截圖
一名客戶,因為去年借唄和花唄逾期1年才結清,現在買房走商業按揭,最後人家貸款可以8折,他貸款1.2倍,因為他的信用不好,30年比別人多還幾十萬的利息。
還有信用更惡劣的一些用戶,只為了幾萬,得到一筆快錢,最後坐飛機和高鐵都被拉入「失信黑名單」,無法乘坐公共運輸工具。
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顯示,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不得有以下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一)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臥、輪船二等以上艙位;
(二)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
(三)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
(四)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
(五)旅遊、度假;
(六)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等等....
在大數據時代,失信的可怕你想像不到。
有一天,你找工作,都可以查到你的信用記錄,有汙點可能真沒辦法生活,更別說貸款,只能去原始社會。
未來信用將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標籤,若被打上失信的標籤,將會寸步難行。
經濟實力配不上消費欲望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70後存錢,80後投資,90後負債,而90後的父母在還債。」
現在大多數年輕人的現狀,住在月租1500塊的房子裡,拿著月薪5000的工資,過著月入過萬的日子。
「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他們絕不將就,最後欠的錢比卡裡的餘額都要多。
「最起初,我只是想買一隻剛上市的iphonex。一個月還1000,我完全可以負擔的起。誰知欲望和貪念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噩夢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2017年4月廈門一名大二女生因捲入「裸條貸」,利滾利欠下57萬元巨款,在其母親收到自己裸照、被瘋狂催債後,在泉州一家賓館選擇了燒炭自殺。
2018年6月,西安大學生小森服毒自殺。
去世後,家人在他手機裡發現大量網貸平臺的催款電話,疑其自殺與網貸有關。
這都不是個例。
一些人在欲望和消費刺激的慫恿下,選擇與自己收入不匹配的消費。
在與同齡人的攀比中,這種欲望又有了一個新的說法:活成我想要的樣子。要有愛好、要有自由、要去旅遊看世界。
一旦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當他們正規平臺的額度被用完後,又會打上一些不正規小型信貸、非法信貸平臺的主意。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越是「免費」,背後越是你無法想像的代價。
就像《斷頭皇后》裡說:那時她還年輕,不知道上帝給予的饋贈,早就暗地裡標好了價格。
成年人的崩潰,從借錢開始
當你滿心歡喜的買了所有熱門色號的口紅;當你分了24期終於買了一個GUCCI;當你每天擦著2000一瓶的lamer;你終於可以對自己的說,今天也是個精緻的豬豬女孩。
可是逐漸你卻發現,為了集齊口紅拼命加班,有了唇紋的嘴擦什麼都不好看;
當你終於分期買了一個GUCCI,日常生護中自己根本捨不得把它背出去,一年帶頭來也背不了幾次;
當你終於每天擦lamer,代價卻是為了還債天天熬夜,得不償失。
你以為自己享受著生活,卻反過來被生活提前消費了。
正如在電影《飛馳人生》中,那一句令人扎心的話:
「成年人的崩潰,都是從借錢開始的。」
在社會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棘輪效應。
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於向上調整,而難於向下調整。
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
也就是說,即使你的收入真的增加了,由於慣性,你只可能隨著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費,很難隨著收入的降低而減少消費。
曾經有段採訪視頻火了一段時間,我記得其中提到了這麼一個問題:「30歲的人應該能有多少存款?」
很多人隨口回答「100多萬吧,200萬。」、「至少100萬吧。」、「100萬!肯定要有的。」
但其實現狀是:60%以上的90後,現在是0存款。
每個月的工資在還債過後所剩無幾,一旦生病或者有什麼危機,就會被現實打的措手不及。
在古印第安有一句俗語:
「別走得太快,等一等你的靈魂。」
我也想說,「別讓欲望走得太快,等一等你的錢包。」
20歲的貧窮並不可恥,無底線的透支未來才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