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置頂「朱門大叔」
回復「晚安」 大叔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今天的晚安曲
文 | 山口三姨太
來源 | 山口三姨太(ID:womenzuiku)
那現階段追求的是啥呢?也許是real,是讓自己舒服的狀態。自己爽,搖就完了。
01
各位青年才俊一定有這樣的煩惱:在社交平臺上發了張精美照片,沒有人誇獎你構圖的巧妙,沒有人關心你對光影的掌控,沒有人在意你拍攝時的心境,千言萬語只匯成一句,你用的什麼濾鏡?
細心的朋友還會追加一句,用的什麼app?
時光倒退到幾年前,我是十分願意分享這些的,大伙兒一塊兒交流交流切磋切磋,攜手共進只為裝更好的逼,裝好每一次逼。我記得那時的天很藍,樹很綠,阿寶色剛剛過時,大部分人還不太懂膠片到底是啥玩意兒。
離開QQ空間後,開啟了instagram新浪潮,有些人即便翻不過去牆,也要使用ins的濾鏡彰顯身份。美圖秀秀修臉可以理解,但要用它調色,未免顯得有些業餘,就好比都市白領去逛菜市場。
白領能逛菜市場嗎?不能,白領買菜只去進口生鮮超市,享受保鮮膜密封的精緻。
02
於是瘋狂下載VSCO,Camera360,Snapseed,instax,PhotoViva等調色神器,惡補濾鏡使用教程,反正逮到一位裝逼王的調色分享就咔咔一頓下載,仿佛下了這些軟體,自己的攝影水平就能實現三級跳。
但某些軟體擁有了之後也就打開過一次,因為裡面是全英文的,吃了沒文化的虧;又或者是裡面好看的濾鏡都需要付費,6元人民幣使你和當代攝影圈失之交臂,倒不是花不起這區區幾元錢,而是當時蘋果商店購買付費app需要往裡充值,最低50,想想也不是個小數目了。
當時是什麼情況呢,濾鏡講究一個顏色豐富,既然用了濾鏡,就得讓別人看出來,追求的是時尚大片的質感,弄個漫畫效果啊,加個貼紙啊,覺得自己洋氣得不行。
再後來,加白邊已經不能滿足眾多俊男靚女的裝逼需求了,網絡上再度掀起復古浪潮,大家紛紛玩起了膠片,不,是膠片app,HUJI和KD Pro成了人手必備,復古麼,搖就完了。
03
緊接著又出了拍立得app,寶麗來app,我估計再過幾年徠卡app,尼康app,索尼app就會面世,快餐攝影大型壟斷照相機市場,潮流青年再也不用花幾千塊錢買個照相機擱家積灰了。
一個人的包袱越重,P照片的時間就越長,拿一張自拍舉例:先拍100張,從中選出兩張最佳硬照,修臉過1~2個軟體,調色過1~2個軟體,反覆調試優中選優,甚至還要發給好友詢問「哪張好看?」,平均每張照片的製作時長為一小時。
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於有人覺醒了。開始有人全面卸載了調色app,只用iphone自帶的照片編輯器調調光效,曝光啊,高光啊,陰影啊,對比度黑點啥的,已經從很大程度上減負了。
這些人具備一定的攝影天賦,比較講究構圖和光線的運用,所以即便戒掉濾鏡,照片的美感依舊不減當年,還是會引得某些人問 「用的什麼濾鏡啊?」
呵,沒用濾鏡,對啊,不用濾鏡也比你拍得好看呢,攝影的精髓是視角,調色的靈魂是審美啊。
04
濾鏡用得多了,就有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的感覺,當被滿屏的同款濾鏡搞得審美疲勞時,也自然就覺得沒什麼意思。
跟風同一種構圖,同一款濾鏡,就像到旅遊景點門前打卡,機械化的跟風,不摻雜任何創新成分。這還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偶然「創新」一次,也是跟別人學的,從一個社交圈複製到另一個社交圈而已。
那天聽到一個女孩說,「 都什麼年代了啊,發照片還加濾鏡,真Low 」。
其實我倒覺得跟Low不Low沒什麼關係,這是一個過程,只是玩過和沒玩過或者正在玩和懶得玩的區別罷了。
現在回頭看看最早玩濾鏡的那批人,連光都不調了,發圖就是原圖直出。自拍也不P了,拍出好看的就發,拍得不好看就不發。生活方式類的逼也早就裝夠了,沒勁。實現了自我和解,成長了。
那現階段追求的是啥呢?也許是real,是讓自己舒服的狀態。自己爽,搖就完了。
作者:山口三姨太,一個在當地較酷的人。公眾號:山口三姨太(womenzuiku)。複雜世界裡的局外人,專治各種不高興。所有好看而有趣的年輕人終會在這裡相遇。朱門大叔經授權發布。
晚安曲:龔子婕JessieG - 《關於盛夏的光和影》
點個讚就好像在對我說晚安
回復「0614」獲取今日文章封面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