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主義#近日,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小組結合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日本年輕男女不談戀愛、不結婚的比例20年來不斷攀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增加了1.5倍!
研究對象是日本18-39歲的年輕男女,對比1992年和2015年的情況,男性不婚不戀的比例從40.3%上升到50.8%,女性不婚不戀的比例從27.4%上升到40.7%,增加了約1.5倍。
這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在置頂的評論中,有人說「一個人過太香」,有人說「沒有愛人,萬物皆可愛」,也有人說「還是因為窮」。
似乎不婚已經是一種深得人心的做法,難道傳統婚姻觀念已經落伍,正在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嗎?
1、 傳統婚姻觀
這個世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唯有婚姻觀念發展緩慢,當今父輩的很多婚姻觀念早在兩千多年前已有論述。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禮記》)
傳統的婚姻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上以祭祀祖先,下以繁衍後代,所以君子看重它。說白了,在當時的人看來,婚姻就是用來傳宗接代的。(當今很多父母輩也是如此想的吧。)
當然這沒毛病,只是古人對傳宗接代的重視程度超乎現在人的想像。
孔子說:「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禮記》)
天地不合,萬物就不能生長。婚禮是為了繁衍後代萬世子孫的,君主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因為十分重視這件事情,古人對於婚姻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禮節,需要「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新婚第二天早晨,新婦需要沐浴之後等候拜見公婆,帶著棗子、慄子、肉乾前來,一旦公婆進來,新婦需要將一隻煮好的小豬敬給公婆吃,以此表明新婦順從公婆的心意。
現在雖然沒有這麼講究,但是禮節背後透露的意思仍然被灌輸在我們的腦海:媳婦必須孝敬公婆。
此外,還有陪嫁妝的講究。
太公曰:「養女太多,一費也。」陳藩曰:「盜不過五女之門。」(《顏氏家訓》)
需要將女兒撫養大,還要準備嫁妝,姜太公說生養太多的女兒簡直是浪費,陳藩說盜賊不從有五個女兒的人家門口經過,簡直是赤裸裸的嘲諷。
現在某些地區還有陪嫁妝這個習俗,也難怪前面有網友說「還是因為窮」導致單身。
即使現在的婚姻條條框框少了很多,傳統婚姻觀念下婦女仍是被要求的一方,難以做到平等。
2、 西方婚姻觀
如果說中國的婚姻更看重後代的繁衍,西方的婚姻則更看重結婚的主體,即夫妻兩人。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婚姻是兩個不同性別的人,為了終身相互佔有對方的性官能而產生的結合體。」
這就很淺白了,婚姻本身就是為了永久佔有對方,這是一種契約,是一種生理需求的固化。
黑格爾說:「婚姻實質上是倫理關係。」男女雙方在婚姻中獲得「實體性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意識的愛」,實現一個「統一體」。
簡單而言,就是愛,婚姻就是愛情的結晶。
西方婚姻觀由此兩點延伸,即愛情和性。相比我們的傳統婚姻觀,簡單明了。
對於西方人而言,結婚是一種權利,是一種個人的選擇;相比之下,傳統婚姻觀更像是一種義務,你有義務傳宗接代。
或許是民國以來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人讚賞西方婚姻觀而排斥傳統婚姻觀,尤其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輕男女。
3、 女性不婚觀念的形成和替代
年輕女子不結婚觀念的形成既有社會因素,也有個人因素。
就個人而言,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經濟意識越來越獨立,工作和家庭難以兼顧,理想對象難以獲得,這樣客觀上就很容易導致不婚的結果。
就社會而言,城市化快速發展、女性地位提高、社會輿論對女性婚姻的要求逐漸弱化,給了女性更多選擇的空間。
我們來看看不婚女性的言論吧。
「有房有工作,從沒想過要靠別人養自己。」這是憑本事單身的。
「動什麼都可以,但是別動感情。」這是消極的婚姻遊戲觀。
「不用下班後面對一個邋遢的家,有小孩子的客廳永遠是一團糟,到處都是小玩具小積木奶粉奶瓶衛生紙,還有空氣中瀰漫的屎尿奶混合味兒。」這是在對抗婚姻的不體面。
有人會說,不結婚不戀愛,人生的情感就有所缺失,要如何彌補呢?
有人養寵物,對待寵物就像撫養兒子一般用心。
有人大肆逛街購物,用物質上的滿足彌補精神上的不足。
有人會深交好友,用友誼補償愛情。
當然,最貼心的還是家人,如果沒有愛情,不如陪陪家人,這是大多數不婚族的選擇。是的,大多數不婚族僅僅是因為沒有遇到愛情而不選擇結婚。
4、 結語
在我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當中,國內20-39歲的20452731名女性中,只有5284294名未婚,約佔25.84%。
我們拭目以待今年的人口普查結果,看看是否和日本一樣,國內不婚一族也大幅度上漲?
如果真是這樣,書生大膽預測,愛情或將成為最動人的奢侈品,可遇而不可求,而能夠讓人墜入愛河的能力,也將是一種更加可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