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4月30日,農曆四月初八,是佛教裡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釋迦牟尼佛的誕辰紀念日。值此殊勝吉日,大眾當吃素放生、誦經念佛、廣行布施,祈願世間諸災不生、眾生吉祥安康。本篇文章,小編就大家簡單了解一下關於佛陀的生平,希望大家能有所受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陀是佛教的創始人,也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人物。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如今在尼泊爾。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生他之前,根據當時的風俗,要回到母家去。在路過藍毗尼園無憂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他。
相傳,悉達多剛出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時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掌握自己的命運。正當悉達多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給他沐浴。
後來寺廟的僧侶以及信眾,就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用甘草茶做成香湯,仿效這種情境為釋迦像沐浴,祈求家人身體健康、家宅平安,一切順利。所以,這一天也被佛門稱之為「浴佛節」,為佛身沐浴清潔,更是洗去眾生內心的塵垢,清淨身心。
佛陀從小天賦異稟,精通各種技藝,本在王宮裡過著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然而在經歷幾次出宮後,看到了太多民間疾苦,感知到人生生老病死諸苦,卻又無力改變,心有餘而力不足。佛陀內心慈悲不忍,為了尋求究竟的解脫之道,毅然決然放棄王宮優越的生活,選擇出家苦修。
佛陀29歲出家,放下妻兒、放下權貴,一身薄衣遍尋世間解脫法。六年苦修,吃盡苦頭。佛陀常年所食之物無營養,致使其身形消瘦、骨瘦如柴、氣力不足。認知到身體虛弱,更難一心修行,佛陀決定乞食,以增加體力。這裡一個比較經典的故事便是牧羊女供乳糜,一牧羊女將乳粥供養給佛,使得佛陀恢復了體力、精力。佛陀還在河邊沐浴洗塵,頓時神清氣爽。
佛陀35歲,修行得道。他在菩提樹下端坐七七四十九天,於最後一天前夜進入禪定,了通三世因果,得成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成道後,為了更好解救苦海眾生,而建立佛教,組建僧團,弘法利生。
佛陀弘法45年,正值佛法最興旺時期,僧團隊伍不斷擴大,對世界影響力巨大。佛陀於80歲進入涅槃往生,為了正法永續,佛陀令其以「多聞」著稱的弟子阿難尊者,將他生平所說諸法以佛經的形式記錄下來,以流傳後世。現在我們看到的佛經開頭「如是我聞」四個大字,意思就是:這是我阿難聽佛這樣說的。
佛陀出生、成道、涅槃,都有天女散花、諸天讚嘆,大放光明,功德殊勝無比。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娑婆世界,就是佛陀說法的時代,現在處於末法時期。下一世前來說法的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佛陀有十大名號,分別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有一點大家要清楚,佛教沒有「如來佛」這一說,「如來」和「佛」都是對佛陀的一種稱呼。
佛陀成道後,名字為「釋迦牟尼佛」,「釋迦」是所屬部落的名字,釋迦族,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對修行有成就者的稱謂,有「能仁」、「寂靜」之意。「釋迦牟尼」即「能仁寂靜」。「佛」即世間大覺悟者,眾生的導師。佛陀成道後雖然有無量神通,但是佛陀教導弟子,不以神通示現,教人自己覺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們學佛學的是智慧;信佛,信的是因果,不要妄圖走捷徑。
我們如果到寺院裡禮佛,一般寺院的大殿中央供奉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左右兩邊是他的弟子阿難尊者和大迦葉尊者。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已在過去無量劫前因地修行之時已成佛,被過去佛燃燈古佛授記。他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合稱「三寶佛」。
感恩閱讀與分享,祝您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