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染(爸媽進化論主筆)
昨天,去幼兒園接兒子放學時看到了這樣一幕,一位小男孩問他媽媽:「媽媽,今天是我的生日,你給我準備了什麼禮物呀?」
男孩媽媽聽了稍愣了一會兒回答道:「寶貝兒,真是對不起,媽媽最近工作忙,一時忘記了,下次一定給你補上。」
男孩顯然有些不樂意了,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嘴巴撅得老高,任憑她怎樣勸說始終無動於衷。
最後,媽媽終於忍不住了,大聲吼道:「你再不走就不要回家了!」說完就裝出要走的樣子。
男孩顯然是被媽媽的態度嚇到了,「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四周圍觀的家長見狀紛紛表示:現在的孩子真難帶;這孩子一定是被寵壞了。
但也有的家長認為:媽媽答應給孩子買的禮物沒買到,孩子已經很失望了,此時給孩子一個擁抱,安慰他一下或許就不會那樣難受了。
相比起沒有收到心愛的禮物,更令孩子難過的是媽媽忽略了他的感受。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忽略別人的感受是一種暴力的交流方式。
深以為然。
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孩子會變得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反正爸媽總是無所謂,也不理解我。
而成熟的父母總是把孩子的感受放在首位,讓親子關係始終融洽。
理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
在第三季的《媽媽是超人》節目中,大麟子買來了幾隻螃蟹放在浴缸裡準備養起來。
小傢伙大概是怕螃蟹無聊,不僅給它們準備了小遊泳圈,還時不時地問它們:「你們在這裡開心嗎?」
不久,媽媽鄧莎走過來,發現浴缸裡居然放的全是熱水,等趕緊換冷水時已經來不及,螃蟹差不多都快死了。
再看大麟子,悲傷瞬間代替了歡喜,失望、內疚……統統寫在了臉上。
為了不讓大麟子繼續難過,媽媽精心編織了一個謊言:螃蟹被螃蟹爸爸帶走了,它們回到海裡去了。
面對孩子的無心過失,鄧莎沒有責罵,而是選擇了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始終照顧著他的情緒。
其實孩子的心理原本脆弱,就像清晨荷葉上的露珠,需要的是精心呵護,父母時常關注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緒,再教孩子一些正確的道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反之,孩子往往會跟你對著幹。
同事小鄭昨晚發現女兒作業沒寫完就趴在桌上睡著了,就忍不住衝她吼了起來。
結果自然引起了女兒的反感,事後她回想起女兒之所以困是因為前天晚上寫作業到11點多,早上6點多就醒了。
再想到平時自己稍晚一點睡覺也會覺得困,而一旦有同事朋友邀約馬上就會精神抖擻,為什麼對於自己的過錯可以輕易原諒,對於女兒的錯誤卻總是抓住不放?
於是小鄭蹲下身,重新安撫好女兒,小女孩也在休息半小時後愉快地完成了作業。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抱怨孩子的不聽話,卻從未考慮是為什麼?
難道真是孩子的問題?
未必!
因為你沒有身處其中,當然不會有感同身受!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
「父母」兩個字也不代表著擁有特權,而是承擔著更多的責任,當我們蹲下身放下權威時,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
被忽略的孩子活成了一座孤城
表姐跟我講她兒子皓皓的事,有一次她看到兒子趴在地上畫畫,於是趕緊走過去對兒子說:「你這畫的是什麼呀?一點都不好看。」
皓皓聽了後顯然生氣了,「騰」地一下站起身來對表姐說:「我覺得畫得很好,而且很有趣。」
很多的時候大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在成人看來不重要的事,對孩子來說可是一件大事。
後來表姐了解到,兒子其實是在玩打仗遊戲,畫的是行軍地圖,趴在地上只是讓自己更快地進入角色當中。
也有的家長經常把「不要緊」、「沒關係」、「沒什麼大不了的」……這些話掛在嘴邊,其實都是對孩子感受的忽略。
知乎上有人提問:經常被父母忽略是什麼體驗?
一位答主說:這種感覺太熟悉,因為從未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來都不寒而慄,就像是一把很鈍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實。
在一家DIY店裡,一位小女孩拿了一串手鍊問媽媽:「媽媽,你覺得好看嗎?」
媽媽當時正在玩手機,並沒有回應,過了一會兒女孩又問道:「媽媽,我串好了,你看!」
這位媽媽眼睛依然沒有離開手機屏幕,只是敷衍了一下:「好看!」
這時,小女孩突然說道:「我不想玩了。」
媽媽隨即也大吼:「不想玩就回家!」拉起女孩的手就往外跑,身後留下了女孩一長串的哭聲……
這位媽媽至始至終都未明白女兒為什麼會發脾氣?為什麼又傷心哭泣?
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一個長期被忽略的孩子會懷疑父母到底愛不愛她,時間久了後就會關上心門,仿佛把自己困在一座孤城中,別人走不進,自己也走不出,更多的時候只能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默默舔舐傷口。
如何正確理解孩子的感受
想要正確地與孩子溝通,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學會傾聽
傾聽是了解孩子最直接的途徑。
一位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一點兒都不喜歡上學,因為全班的人都欺負我。」
媽媽:「是嗎?」
孩子:「對啊,同桌經常借我的橡皮不還給我;我幫老師發作業本,小宇就說我拍馬屁;作文被老師當範文讀,軒軒又說我是抄來的,哎……」
媽媽:「哦,那還有嗎?」
孩子:「沒有了,其實不是全班啦。」
媽媽:「一半?」
孩子:「也沒那麼多,其實就三位,他們只是妒忌我成績比他們好,不過有時候他們對我還是挺好的,上次下雨我忘帶傘了,是軒軒把傘借給了我。」
媽媽:「嗯。」
當孩子遭遇困難、挫折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傾聽,用「哦、嗯……」回應孩子,勝過大段的說教,也可以讓孩子奔騰的情緒逐漸平穩下來。
2、說出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孩子難免會被生氣、傷心、憤怒等一些負面情緒困擾,父母應該及時幫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去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包括孩子。
比如:孩子最喜歡的小金魚死了。
你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很關心她,因為她是你的好朋友,而失去朋友實在太令人難過了。」說完再輕輕地抱他一下。
想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就得做到和他共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讓他感覺到有人理解我了,心裡也就好受了。
3、嘗試用幻想的方式對話
英國歷史學家麥考萊曾說過: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像力最豐富,也可以理解為「幻想」是孩子的天性。
聰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充分利用這一點。
如果你的孩子因為作業多而不想做,你可以告訴他:「寶貝,看到你今天的作業確實挺多的,如果媽媽遇到這麼多作業也會很著急(先對孩子表示理解)。」
接著說:「媽媽多希望像你像馬良一樣擁有一支神奇的筆,只需在紙上輕輕一點,就可以全部做完了。」
如果孩子在晚上很晚的時候想吃蘋果,你可以告訴他:「蘋果又香又脆真的很好吃,媽媽真想馬上在廚房、客廳、臥室……種滿蘋果樹,來,給你一個最大的。」
「嗯,給奶奶也摘一個。」
孩子會馬上停止哭鬧,因為他對你描述的滿屋子的蘋果樹非常滿意,最主要的是他內心的需求被滿足、理解了。
這世上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愛孩子是一種本能,而能做到理解孩子則是一種覺悟和智慧,世界上缺的也不是愛孩子的心而是理解孩子的心以及給孩子恰當幫助的能力。
因此,好的教育在於父母是否有同理心,換位思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願每一位孩子都在父母愛的理解下,心有溫暖,向陽生長!
作者簡介:文柒,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營第八期學員,80後寶爸,左手執筆右手抱娃,寄情於文字融情於生活,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