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臨泣

2021-02-12 要健康靠自己

標準定位:足臨泣穴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足臨泣位於足背,第四、五蹠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五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伸足取穴。

足臨泣穴的準確位置圖

穴位怎麼找

足臨泣穴位於足背部,當第四、五蹠骨結合部之前方凹陷處,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或於第四、五蹠骨間,俠溪穴後1.5寸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四、五蹠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中取穴,穴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

穴位解剖

足臨泣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足背筋膜、趾短伸肌、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中間皮神經雙重分布。足背皮薄,活動度大。皮下組織結構疏鬆,皮下筋膜中走行有足背靜脈網及大小、隱靜脈的起始部。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在趾長伸肌腱至第4、5趾的肌腱之間,經趾短伸肌腱外側,入骨間背側肌。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四骨間背側肌和第三骨間足底肌(第四與第五蹠骨之間)。

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和足背動、靜脈網,第四蹠骨背動、靜脈。

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足臨泣穴的作用

附註:膽經俞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穴、俞穴,屬木,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足臨泣穴意義:膽經的水溼風氣在此化雨冷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水溼風氣。

運行規律: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並傳於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足臨泣的功效:運化風氣,冷降水溼,足臨泣有清洩肝膽,通調帶脈,舒肝熄風,化痰消腫的作用。

主治疾病

足臨泣主治頭目、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頷痛腮腫、齒痛、耳聾、咽腫、瘰癧、腋下腫、乳腫、胸痺、脅肋痛、髀樞痛、膝踝關節痛、足背紅腫、咳逆喘息、瘧疾、月經不調等。

現代又多用足臨泣治療結膜炎、淚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結核等。

足臨泣主治脅肋痛,目眩,偏頭痛,目外眥痛,乳癰,瘧疾,月經不調,足跗腫痛等。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

月經不調,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其它:中風癱瘓,足跟痛,間歇熱,呼吸困難。

穴位配伍

足臨泣穴配三陰交穴治痺證;

足臨泣穴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

足臨泣穴配丘墟穴、解溪穴、崑崙穴,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痛。

足臨泣穴配風池穴、太陽穴、外關穴,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足臨泣穴配乳根穴、肩井穴,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

刺灸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刺方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趾端放散;

三稜針點刺出血。

艾灸方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足臨泣穴解析

足臨泣為經穴名(Zílínqì GB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臨泣。《聖濟總錄》始名足臨泣。屬足少陽膽經。足臨泣是足少陽膽經的輸穴,五行屬木;八脈交會穴之一,通帶脈。足:足部;臨:治理;泣:淚水,目之所出。穴在足部,善治眼疾,故名。

足臨泣意義

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溼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溼風氣,至本穴後水溼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膽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溼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溼雲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水溼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俞穴。

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溼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其屬木。

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穴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胸痺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

《針灸大成》:乳腫痛,足臨泣。

《類經圖翼》: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痺痛無常。

《醫宗金鑑》:中風手足舉動難,麻痛發熱,筋拘攣,頭風腫痛連腮項,眼赤而疼合頭眩。

⊙版權聲明:視頻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傳播中醫養生知識,「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

交流分享拍打拉筋請加【會飛的鳥】微信號:604681786

需要購買拍拉相關工具可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直達店鋪

也可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足臨泣:頭痛、目外眥痛、目眩、足跗腫痛
    【取穴位置】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功能主治】足臨泣主治頭目、胸脅及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頷痛腮腫、齒痛、耳聾、咽腫、瘰癧、腋下腫、乳腫、胸痺、脅肋痛、髀樞痛、膝踝關節痛、足背紅腫、咳逆喘息、瘧疾、月經不調等。現代又多用足臨泣治療結膜炎、淚囊炎、乳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頸淋巴結結核等。
  • 【精彩醫案之「臨泣」急治受寒偏頭痛】
    在右腳足臨泣和足三裡都紮上一針。我雖外感風寒,內實熱,不斷排出濃痰,梁老師再取針豐隆,並在手上中渚透液門。前來聽課的宋老師看到這一幕,也躍躍欲試,自告奮勇在我的左腳臨泣上紮上一針。只見他入針微斜,左右形成倒馬針之勢,並同時提插捻轉。我只感覺一陣陣強烈的痛感,一股氣流迅速在體內升騰,很快,噯氣頻傳。這時,一旁的梁老師說:「你看,我施針的時候,基本都取其右邊,而不選擇在左邊入針。
  • 穴名考辨 | 膽足少陽之脈
    頭臨泣高聲呼叫為號,呼天搶地為哭,聲淚倶下為涕,無聲落淚為泣,《史記•屈原列傳》:「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穴在前額髮際,人臨勞苦倦極、疾痛慘怛之時,涕淚而下,故名頭臨泣。 目窗在牆曰牅,在屋曰囪,穴居眼之直上,通目氣之之窗戶,有明目之功,故名目窗。
  • 經絡穴位記憶故事系列之足少陽膽經
    道童們三三兩兩在聊天《瞳子髎》,等著聽師父開會傳道《聽會》,師父走上臺階關好門《上關》,搖下頜表示厭惡《頷厭》交頭接耳,懲罰講話的《懸顱》《懸釐》練功,師父鶴髮《曲鬢》,仙風道骨,《率谷》中的弟子凝神入定,意念衝出了天際《天衝》,天上浮著白雲《浮白》,白雲下眾徒頭部七竅感到陰風習習《頭竅陰》,原來看到一具完整的白骨精《完骨》,幸好師尊《本神》現身,陽光照耀《陽白》,眾徒抱頭哭泣《頭臨泣
  • 針灸學—足厥陰肝經
    1、循行「環陰器」的經脈是()A、足太陰脾經B、足陽明胃經C、足太陽膀胱經D、足厥陰肝經E、足少陽膽經2、期門的定位是()A、在胸部,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B、在胸部,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 3足太陽膀胱經第2穴:攢竹
    足太陽膀胱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膀胱經。循行部位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達額部,左右交會於頭頂部(百會穴)。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
  • 足太陽膀胱經
    二、主幹與分支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衝、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於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