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書法五大流派,長見識!

2020-12-21 騰訊網

一、吳昌碩與"吳派"

吳昌碩是個資質良好,才華橫溢,既按自身條件、審美取向去接受傳統,又善於變法的藝術大師。他久寓上海,承海派之餘韻,逐漸形成自己的流派。

1. 藝術創作路子寬。詩、書、畫、印都有強烈的個性。其書法與繪畫、篆刻,從題材、意趣、表現手法不脫文人畫範疇,而能審時度勢,賦予新意。他是職業金石書畫家,當時洋畫與其他洋貨一樣充斥市場。他要賣掉作品,必須不斷更新。既為了謀生,也為了抵制洋畫。

2. 重視公共關係。吳昌碩注重擴大影響,有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利用社團力量,社交方式等。是一位主動出擊,慘澹經營的典範人物。

3. 不分門第廣收弟子。吳氏收徒授藝以人品才能為重。弟子中有名門之後(如陳衡恪)、農家子弟(如趙古泥)。1913年10月(農曆九月)"西泠印社"成立後,日本著名金石書畫家河井仙部、長尾甲二人渡海來到杭州加入該社,對吳氏極為敬重,多有請教,雖未拜師,也為"吳派"在日本造成較大的輿論影響。"吳派"弟子不僅善書,也精於繪畫、篆刻。更具有傳播意義的是,其傳人在南北各地皆有較高的地位與社會影響。

二、康有為與"康派"

康有為是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書法家及書法理論家。為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戊戌變法的失敗,對康有為個人而言,換來的卻是名震海內外。縱使目不識丁者或不喜愛金石書畫者,也知道他的名字。這對一個藝術流派的形成,常常產生未可限量的傳播作用。

1.竭力倡導藝術變法 康有為是位教育家。梁啓超、羅癭公等人就是他早年在廣州雲衢書屋、萬木草堂的學生。尤其是梁啓超成為他政治變法的追隨者。其實,康氏也是位藝術革新家,一貫旗幟鮮明的倡導變法。1915年,徐悲鴻在上海拜見他時,康氏提出"卑薄四王,推崇變法",徐氏與劉海粟、蕭嫻都成了他的書法弟子。可以說,從政治變法到藝術變法,不僅使他個人聲名大振,給民國書法、篆刻、繪畫的創作、研究都帶來了新的生機。鑑於徐氏、劉氏等人久在藝術院校任教,影響之深遠是可以想見的。

2.從著述等身到《廣藝舟雙楫》 康氏著作,據張伯楨《萬木草堂叢書目錄》統計,經史子集四部計137種,多為政治理論書。這就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提高了他的書法研究與創作的品位。最重要的為《廣藝舟雙楫》,這是" 晚清最重要的書法理論專著,曾影響了整整一代書風"。

因康氏是廣東籍書法家,對50年代後的港、臺、澳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鄭孝胥與"鄭派"

鄭孝胥在書法上的建樹與流派的形成與傳播有較大影響。

1. 從上海到天津。辛亥革命後,鄭氏以遺老蟄居於滬上。鬻書以自給的同時,與唐涉江等組成"麗澤文社",以文會友,書名日增。後又開創"有恆心字社",以課諸舊家子弟。此時他的書法上自周秦,下迄漢魏,無不涉獵。1923 年起,鄭氏因溥儀之命住天津約7年,書法創作上已見碑帖交融的初步面貌。1930年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對其書法展開評論,有東風助勢的作用。

2. 在偽滿期間。1931年日寇侵佔東三省,又於次年3月在長春製造了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國,扶植被廢黜了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做了"執政",鄭孝胥作了"總理大臣"。這段時間,東三省的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商店的招牌不少出自鄭氏手筆。並由此,"鄭派"書法對日本、韓國產生深遠影響。尤以日本盛行,從名公大老、文人墨客直到下層士兵,多有受其書風薰染者。

3. 有個性的創作理論。鄭氏明確"貶黜館閣書體"、"卑視晉唐格轍",認為"師古不可盲從"等四端;主張自我創造,不拘於古人之範圍。他將古代詩學理論中的審美取向,移植、演化為書法創作的美學思想,對流派形成與追隨者有宣揚鼓動作用。

4. 弟子多為國內外名人 鄭氏的弟子如趙叔雍、曹聚仁、卓定謀、曾小魯、徐志摩、李唐、鄭洪年、李家煌、林語堂、馬詩癯、趙正平以及歸納研究鄭氏書論而成《海藏書法抉微》的張謙等人。

四、李瑞清與"李派"

李瑞清的書學熔鑄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開風氣,所播深遠直至當代。

1. 開近代高等師範手工圖畫科的第一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李氏出任設在南京的兩江師範學堂監督。 1906年赴日本考察學務。為造就美術專業的教育人才,特於學堂內開設圖畫手工科。除中國畫由中國教師傳授外,全請日本教師擔任,沿用西方國家學制與教學方法。開了全國美術教育之先河,飲譽國內外。為"李派"形成奠定基礎。此時尚局限在文化教育與學術界。

2. 辛亥革命後的"清道人"。1912年後,李氏遁居上海王家灣,掛牌訂潤以鬻書畫自給,身著道服,別署清道人。因賣字而多寫多思,改變了以往視書法為餘事的傳統觀念。他的創作與理論研究由此進入轉折期。與此同時,他的書名響徹全國、深入民間。

3. 有針砭時弊的理論主張。在當時揚碑抑帖的形勢下,李氏力主碑帖並重,二者不可偏廢。並接受沈曾植等友人納碑入帖的建議,對帖學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自"二王"順流而下,旁擷唐宋,直至趙孟頫。

4. 率先提出以器分派。李氏認為,"大凡篆書與地理有關係,即在成周,各國有各國之風氣,故書法不同。餘欲著一書,以各國分派見。書未成,今只得以器分派。"此乃近代書法家率先立言者。

5. 入室弟子皆學界名流。例如胡小石、呂鳳子、張大千等,雖不同科,但皆為兩江師範學堂畢業生,先後又成了李氏入室弟子;李健原是侄兒,朝夕相處,所學更多。這幾位皆久在高等學校任教,弟子、再傳弟子不計其數。

毋庸贅言,"李派"的影響主要在教育界。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承傳與發展,恰好是書法藝術從文人餘事發展到學科化、體系化的有力佐證。

五、于右任與"於派"

于右任在民國時期的地位舉足輕重,是開國元老之一,身居要職,尤為關心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凡與書法有關者,事無巨細,每必躬親,竭盡全力,實在是功高蓋世。客觀上有利於流派形成並遠播國內外。

1. 以漢字改革為出發點。1932年于氏在上海發起成立標準草書研究會(後為標準草書社),廣收歷代草書字跡,擬定標準,便於推廣。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刊印初版《標準草書》,每年舉行標準草書展覽一次以擴大影響。1941-1948年,《草書月刊》計出6期等。雖逐漸演變為純書法活動,但喜愛書法者,無人不知于右任的大名。

2. 標準草書的倡導者與實踐家。1936年6月,于氏以筆試法寫成《標準草書千字文》,先後印有10個版本廣為流傳;他為書法家、篆刻家的題字,書法論著的序跋,直至社會團體、店鋪招牌的書寫,大多為其個性強烈的書體。一眼望去,非君莫屬。

3."於派"傳人遍布海內外。國內有劉延濤、胡公石、李生芳、周伯敏等人。在他指導下,劉延濤著《草書概論》,1943年由說文社出版;在他命意之下,劉延濤筆述《標準草書釋例》,由中華書局出版。私淑弟子不計其數。就海外而言,尤其是日本、韓國等,直到90年代依然薪傳火種,代不乏人。

相關焦點

  • 民國十大才女書法
    民國  馮文鳳 節書水經注民國  馮文鳳 節臨秦公簋節臨《秦公簋銘》,設色紙成扇,民國廿三年(1934年)作於青峰山寺。該書字體方正飭嚴謹,微曲中求勁健,表現出強悍雄風。擅書法,筆致清峭,有俊拔挺秀之趣。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民國  陳小翠 抱愁別集詩《抱愁別集詩》,紙本行楷扇面。款署『錄抱愁別集詩,本龍先生正,小翠。』此扇行書行氣疏朗,書風越唐而直追漢魏,雋雅靈動不失高古,實為難得的佳作。
  • 民國十大才女書法,驚豔!
    民國時期的書畫界,奇女子甚多,豪邁幹練者,當數馮文鳳。馮文鳳,1902年生,名鷖,廣東鶴山人。父親是嶺南書法名家馮師韓,由於精於隸書,與鄧爾雅有「鄧篆馮隸」之稱。(民國 陳小翠 抱愁別集詩)《抱愁別集詩》,紙本行楷扇面。款署「錄抱愁別集詩,本龍先生正,小翠。」
  • 民國四大美男書法欣賞
    民國四大美男,是後人根據現代審美觀所評選出的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四個美男子:周恩來、梅蘭芳、汪精衛、張學良,這是流傳最廣、最被認可的說法
  • 民國美女,連書法都這麼富有韻味!
    林徽因教育其女兒梁再冰的手繪漫畫圖稿民國時期的書畫界,奇女子甚多,豪邁幹練者,當數馮文鳳。馮文鳳,1902年生,名鷖,廣東鶴山人。父親是嶺南書法名家馮師韓,由於精於隸書,與鄧爾雅有「鄧篆馮隸」之稱。民國 陳小翠 抱愁別集詩《抱愁別集詩》,紙本行楷扇面。款署「錄抱愁別集詩,本龍先生正,小翠。」
  • 民國10大才女書法賞析
    節臨秦公簋節臨《秦公簋銘》,設色紙成扇,民國廿三年(1934年)作於青峰山寺。該書字體方正飭嚴謹,微曲中求勁健,表現出強悍雄風。莊閒晚歲書法,刊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為逸品,追求書法「復真」,追求「內美」;通過碑、貼的「外齊之美」蛻變為無法至法的「內齊之美」,從外化之行跡回歸內美之書寫,極為重要。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楊守敬 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湖北宜都人,以長於考證著名於世,是一位集輿地、金石、書法、泉幣、藏書以及碑版目錄學之大成於一身的大家。 陳修榆 陳修榆(1858-1942),字星白,浙江鎮海人,曾主持民國《鎮海縣誌》編篡。一生致力品格修養,以書法名播海內,今杭甬名山寺觀尚留墨跡。
  • 民國十大才女書法欣賞,你最喜歡誰的字?
    民國時期的書畫界,奇女子甚多,豪邁幹練者,當數馮文鳳。馮文鳳,1902年生,名鷖,廣東鶴山人。父親是嶺南書法名家馮師韓,由於精於隸書,與鄧爾雅有「鄧篆馮隸」之稱。民國 陳小翠 抱愁別集詩《抱愁別集詩》,紙本行楷扇面。款署「錄抱愁別集詩,本龍先生正,小翠。」
  • 民國時期那些傳奇才女的留世書法作品
    才女們的才華是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而書法,可讓女子靜雅嫣然,沉靜內斂。且與年齡無關,與歲月無染。通過習練書法,使得女子在纖纖素毫幽幽墨香的潛移默化下,化濁俗為清雅,變奢華為樸素,令浮躁為安靜平和。馮文鳳(右)在寫對聯民國時期的書畫界,奇女子甚多,豪邁幹練者,當數馮文鳳。馮文鳳,1902年生,名鷖,廣東鶴山人。父親是嶺南書法名家馮師韓,由於精於隸書,與鄧爾雅有「鄧篆馮隸」之稱。
  • 民國才女張默君8幅行楷書法欣賞:儀態古雅、秀麗脫俗!
    有人認為:民國時期的大師名家、才子才女們,其實是佔了時代的便宜。比如書法,民國早期毛筆字還是基礎功底,再普通字放在當今來看,都可以稱之為書法作品,這是時代的局限;至於學術,很多人做的是填補空白的事,比如從國外學成歸來,然後在國內開壇講學,哪怕是照搬國外導師的講義,那也是不得了的成就,然後開枝散葉,就成了某門學問的開山祖師爺,不想做大師都難;當然,這其中不乏是真有學問的。
  • 153件書法 寫出一部濃縮的民國史
    一場飽含歷史、文獻價值的書法盛宴來襲,深圳市華夏典藏美術館將在相關城市巡展「百年浮雲影——林義順家族藏品」。近日,記者應邀搶先觀賞了全部153件作品。作品作者涉及孫中山、黃興、胡漢民、陳炯明、沈增植、鄭孝胥等40多位民國時期著名文化學者和政治人物。有評價說,作品內容堪稱一部濃縮的民國史。
  • 以民國時期為分水嶺,看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對日本書道前後的影響
    追溯其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民國時期是日本書道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在民國之前,日本是單方面研究學習中國書法的狀態;民國時期,兩國學者之間對等交流、互相幫助、互相借鑑學習,並一度呈現出書法交流繁盛的局面。卷菱湖書法01、民國之前,中國書法傳入日本,日本只是單方面地學習中國書法日本文化的核心在於將「拿來」的東西本土化,特別是將中國的好東西「拿來」,並範鑄成自己民族化的特定形式。對於中國書法,也是如此。
  • 民國大才子林長民,12幅立軸行楷書法欣賞:樸茂雅秀、風流倜儻
    林長民與其女林徽因當我們論及才華橫溢的民國才女林徽因時,我們往往感嘆於她的書法、詩歌、建築、繪畫的才能,覺得她是「一生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林長民楷書其實,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也是民國時期家喻戶曉的人物。而課代表今天要介紹的則是林長民的書法。碑派書法名家康有為曾和書家伊立勳說起,「你們福建書家,卻只有兩位。
  • 筆墨文心,江蘇六朝2017春拍主推晚清、民國名家書法精品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中國古代書畫專場匯聚了從晚清到民國的名家書法冊頁、扇面、手卷、條幅、對聯、條屏,形制不同,各有風致。作者分別為跨越晚清、民國時代的政壇、藝壇、文壇的名家,這批作品面貌整齊,來源可靠,為本次春拍一大亮點。這些書法形制中,可供陳展於居室空間核心的廳堂中,規模氣象最恢弘大方者莫過於條屏。
  • 孫中山書法,民國第一書法家評價:唐人氣韻,矜慎厚重,適如其人
    從孫中山的學業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中山先生是飽學之士,那麼他的書法功底如何呢?關於孫中山先生書法的研究者不多,畢竟孫中山不以書法聞名,也不是一個專注於書法的人。但是有一個叫歐寶齡的人研究了中山先生的書法數年,他稱:孫中山的書法不是作為純粹的寫字,而是表達他的情懷情操,所以很有感染力。的確如此,中山先生的書法作品,並不是為了寫書法而寫,他的書法更多的是文史珍貴材料,用到實處的文稿。
  • 李琦書法被批評:裝模作樣地亂寫一通,「表演系」書法何時能休?
    書法在中國是一門極為古老的藝術,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石鼓文、金文,隨後演變為大篆、小篆、隸書等。到了東漢以後形成了書法界的主要三個流派草書、行書、楷書,在過去要欣賞書法作品很簡單,通常就算是不懂書法的也能體會大師筆下字裡行間的美感,然而現在卻不一樣了,各種流派蜂擁而至,其中甚至不乏聞所未聞的亂書、吼書、射書。 亂書流派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便要屬王冬齡了,他的作品篇幅大,字數多每個筆畫全都互相交叉,互相纏繞,根本看不出來寫的是什麼字。
  • 中國「五大國粹」,文化價值與底蘊,延古至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見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發展,然而,你知道中國「五大國粹」是什麼嗎?第四,京劇,又稱平劇、京戲,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之後,京劇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 袁世凱之子袁克文的17書法精品欣賞,網友:深得其父書法之神韻
    袁克文袁克文的書法有深厚的根底,細觀其字、用筆結體、超凡脫俗。字散發著一種畫的優美,這種風格沒有極深的功力很難達到。他的字還算得體,筆畫勻稱是書法的」骨」,橫直撇捺點畫是書法的」肉」,起筆收筆動靜有致是書法的」神」。
  •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心和美術轉載▼標籤:雜談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隋代·展子虔《遊春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自古以來,因時代不同、財力各異,收藏環境不同,使得收藏家的收藏境界也有高下之分,在離我們最近的民國時期,就湧現出大批收藏家,使得今人依舊仰慕。
  • 李敖的毛筆字怎麼樣,能否達到書法藝術的水平?
    文·段宏剛李敖(1935年——2018年)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不僅滿腹經綸,而且特立獨行,他身上流露出鮮明的民國遺風,確切地說,他完全繼承了魯迅先生的精神和風骨,一生都在追尋和堅守自由思想與獨立人格,天不怕地不怕,敢說、敢寫、敢做。他個性張揚、狂妄,喜歡對任何看不慣的人和事借題發揮,口誅筆伐,常常令他周邊的人提心弔膽,只能對他敬畏三分。
  • 漲知識:清末京劇武生三大流派
    社會變革的時代往往是思想最為活躍的年代,清末民國初期,雖然社會動蕩,卻是一個碰撞思想的時代。清末民初,在思想、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胡適、李大釗、錢玄同、魯迅、劉半農、吳梅、林語堂等一代哲學和文學大師,美術和音樂領域出現了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美術、音樂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