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蠢死了!」
「我要說你是個二愣子,我都是表揚你」
「其實你算什麼呢,不過是一條亂吠的狗罷了」
與人交談時,聽到這些尖酸刻薄的話,心裡特不爽吧?不管是你還是ta,那趕緊換個語氣說話。
人在疲憊不堪或者情緒不佳時,常常會說一些氣話,話中帶刺。有時是說出的話本身就帶刺:比如「從不」、「總是」,或誇大其詞:比如「你真是奇葩」、「愚蠢透頂」。更多時候是我講話的語調,語氣尖刻,表情冷漠,打斷他人講話或身體緊張。不管具體表現形式如何,與我交流之人都會像吃了一個酸檸檬一樣難受。這就是「酸葡萄」語氣。
相對於簡單明了的語言或文字,人們往往對語氣更加敏感。當你試圖詮釋Maya Angelou的詩作時,人們不會記得你說了什麼,只記得當時的感覺。而且由於大腦本身的「負面偏見」,我們對負面語氣的反應更大。
毫無疑問,「酸葡萄」語調傷人。更糟糕的是,被傷害方會以同樣方式反擊你或其他人。
另一方面,時刻注意自己的語氣也能讓你更了解自己,因為你會留意自己內心所想——這也會讓你變得更細心。控制自己的負面語氣能讓你心態更平和,更能從容應對潛在的壓力、傷害或憤怒。與你交流的對象會真正注意你講述的內容而不是講述的語氣方式,會受你客觀的表達方式所感染而回報予你更好的姿態。
很久以前,釋迦牟尼說,「與他人生氣,如徒手抓炙熱的炭火扔向他人一樣,兩敗俱傷。」用尖酸的語氣講話亦是同樣道理。
那該怎麼辦?
改變語氣並不是要嗲聲嗲氣或阿諛逢迎。也並不意味著講話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或忍氣吞聲、或噤若寒蟬。相反,當人們講話不再急躁魯莽或、或尖酸嘲諷、或言辭激烈時,反而溝通更有效。此時的他們對所談的事更有禮有節、更莊嚴厚重。尖刻的語氣帶來的是短暫的個人心理安慰。
有時人們講話語氣不善,其實是在開玩笑,這也無妨。但要注意對方作何反應。
同時要警惕自我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已經遭受不公,心理已經處於緊繃而脆弱的狀態。任何星星之火的小事都有可能引燃這些心理暗示的谷堆。這個時候應該休息一下,掃清這些心理暗示,如沐浴、如廁、吃飯、跑步、園藝或看電視等。如果可能的話,儘量採取直接的方式去處理傷害、憤怒、壓力,而不是用尖酸的語氣去發洩。
但是,假如你已經被惹惱了,注意自己將要說出口的話。如果是嚴厲批判之話,請放鬆下,保持沉默。不要翻白眼、不要不屑嘆氣,這些等同於說對方「真是傻瓜」。注意自己的措辭,換種方式說話,不要火上澆油。試一下用更準確、更有建設性的詞語。如果是發郵件,更有倍加小心;一旦點擊了「發送」鍵,就無可挽回。而收件方將可以打開郵件讀上一遍又一遍,甚至分享給其他人。
如果你不小心還是變「酸」了,儘快收拾殘局,越快越好。解釋下未嘗不可——不是辯解,比如你當時心情不好,或飢腸轆轆,或當天過得很糟糕。為自己的壞語氣及不良後果負責,言行坦蕩才是上策。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你的表現可能並不能換來對方的同等對待,但至少你已盡你所能獲得了自我尊重。
Source:
Rick HansonPh.D. Feeling A Little Sour?. Psychology Today.
翻譯/整理:37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