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電視劇中,大家是會經常看到在文武百官上早朝或者是退朝的時候,都會對帝皇行跪拜禮,也就是雙膝下跪於地,頭部接近於地面,然後說:「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在離之而去。但不是每個朝代都要行跪拜禮的。在宋朝就沒有跪拜之禮,只是進行作揖禮。
封建社會,唐朝之前起下跪與後來的元朝明朝清朝的下跪的意義有著很明顯的區別。而區別就在於一個是屬於禮節氛圍較重,而另一個則是有著很多的侮辱之意,能讓他人滿足其虛榮心。
伊始秦朝開始,就會有跪,但是他們的跪並不是下跪,而是上半身挺直,將臀部坐在自己的小腿之上,這個叫做跪坐禮,其意思就是對他人表示尊敬、感激,相對於我們現在的作揖。
而且在這個問題上,不管是皇帝還是低級的文武百官都是一視同仁,並無任何特殊而言。只有在祭拜祖宗或者是向父母長輩盡孝的時候才會下跪,連皇上也是一樣。
什麼是跪拜禮
古時候的跪拜禮是一種交際禮儀,該禮儀在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最頻繁。跪拜禮又分稽首、頓首、空首,也被稱作為「正拜。」
跪拜禮的歷史發展
到了漢朝,劉邦時期,跪坐的意思開始發生了改變。但是劉邦不僅將秦朝的禮儀廢除,而且還簡化了禮儀,不過,劉邦覺得自己是一國之君,應該要讓臣子、百姓對自己尊重,他想要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便讓他們繼續做跪拜禮,而自己只需要站一下,表示回禮。這些禮儀是當時的叔孫通制定的出來,後來還被司馬光大罵道:「為了迎合皇帝,滿足其虛榮心」,將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
在唐朝時期,和胡人多有交集,他們進入到中原之地,帶來了西域的椅子。從此,改變了席地而坐的方式。君臣階級關係,從椅子入手,皇帝坐在高高的位置之下,其餘等人皆站於朝中,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時期,隨後到了宋朝建立時候,範質等人害怕趙匡胤的英明神武,每次討論事情都需要寫公文進呈,向趙匡胤說到:「這個才是臣子們向皇上啟奏事情最佳方式,免除妄庸的過失。」趙匡胤接受了這個意見。至此奏御越來越多,開始廢除坐論的舊禮。
當時,趙匡胤擔心自己的皇位被下面人給篡奪,想要將兵權收回來,就弄了個杯酒釋兵權,在這個事情之中,趙匡胤巧妙的讓臣子們促膝而談的方式進行議事,從此明確了皇帝在高坐之上,文武百官站著議事,以此來區分君臣關係,從此社交禮儀從跪拜之禮向作揖轉變。
蒙古人從新拾取跪拜禮
但是在宋朝末期,蒙古人,耶律楚材進攻中原開始,先後攻佔了很多的城池,開始飄飄然了。為了顯示的自己的地位與權威,耶律楚對察合臺說道:「我現在是大汗,你雖然是我的哥哥,但是權勢地位、尊卑有次,還是要有的。為了顯示你對我是忠臣的,就由你帶頭向我下跪,這樣就沒有人不敢不拜。」就這樣,跪拜之禮再度啟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到了明朝,朱元璋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封建思想者,認為老一輩的東西是不可以改變的,於是繼續沿用著元朝的跪拜之禮,但在此之間,明朝皇帝朱高熾想要廢除這一陋習,可惜因病逝,沒來得及做。隨後也不了了之。
清朝政府新再次拾取跪拜禮
在明朝滅亡時,被女真族統一了中原,將跪拜之禮,發揚的是淋漓盡致,除了上早朝要行跪拜之禮,臣臣之間,按等級劃分來進行跪拜之禮,還有就算沒有在朝廷上,在家裡接受皇帝的聖旨,都需要下跪來聽、接旨,以表達對皇帝的忠誠。更有記載道:「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宋朝將領敢直言皇帝:「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而清朝的士大夫完全沒有宋朝將領那樣的傲氣風骨,竟以獲得在聖上之前自稱「奴才」的待遇為榮。近有上百年的時間,男兒膝下都無黃金可言,一直處於奴隸思想之中。
隨著,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的爆發下滅亡,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立即發布文告,改革舊制、保障民權,其中包括廢除清朝荒唐的跪拜之禮。從此延續至今,跪拜之禮僅對自己的祖宗和長輩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