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五朝古都留給後世的除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源遠流長的文化,還有眾多歷史遺蹟。
大家熟知的紫禁城就是明清兩代的皇家重地,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宮成員休息的地方。除此之外朝中大臣,王孫顯赫等達官貴人的府邸也大多建於皇城附近,也就是如今二環以裡的區域。
很多朋友了解北京,以及北京的歷史,更多是通過影視劇,淺而易懂又快速傳播,但是被改編成劇,或多或少會與真實的歷史有一些不同。
就像後海邊兒上的恭王府最早是和珅的府邸;禮士胡同的一處私宅原為大學士劉墉的家;如果您溜達到珠市口西頭兒,興許您會聽到街上北京大媽和街坊說「家裡小孫子剛睡醒,這不,去紀曉嵐家門口坐會兒」!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人故居,和您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並不完全相同,或是宅子的樣貌有出入,或是地理位置描繪的不一致,這都很正常,畢竟改編成劇會有所變動。但是有一處地發,卻很少與歷史描述有出入,而且如今的情景更勝當年。如果您來北京旅遊,一定要過去看看。
初識雍和宮
雍和宮一直都是北京城區香火鼎盛的寺院之一,素有「男雍和、女紅螺」之說,每到農曆的初一、十五那人滿為患的場面就會出現,據說來雍和宮祈願事業是最靈驗的,很多人慕名而來,您知道是為什麼嗎?
聽家裡老輩人說過,雍和宮的前身是明代內官監官房,到清代康熙年間成為四皇子胤禛的府邸,最初也不叫雍和宮而是稱作「多羅貝勒府」,而後胤禛在眾多皇子中獨樹一幟,被封為「和碩雍親王」,貝勒府自然成為雍親王府。而後雍正登基稱帝,親王府作為行宮改稱雍和宮。
聽這話的時候,我們還只是小屁孩兒,自是當故事聽著,而後上學讀書才知道,雍和宮怎樣又成為了現在的喇嘛廟!
雍和宮的歷史更迭
雍和宮是北京城區最為典型的藏傳佛教寺院,位於北京城東北角與北京孔廟、國子監一街之隔。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並賜予四皇子胤禛,初為貝勒府,而後改為雍親王府。康熙五十年年(1711)弘曆出生於雍親王府東書院。
雍正登基後,於雍正三年(1725)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並列入「龍潛禁地」。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駕崩,弘曆繼位稱帝,為紀念雍正登基前在雍和宮居住過30年,故將梓宮(皇帝的靈柩)供奉在雍正生前的寢殿永佑殿。移棺前將雍和宮內原有的主要宮殿、宮門的綠琉璃瓦改為皇家御用的黃琉璃瓦。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改為喇嘛廟,並成為清朝中期以後全國最高規格的佛教寺院。
雍和宮的建築布局
雍和宮主體建築呈南北長、東西窄的不規則長方形,佔地面積約6.6公頃,南北進深近400米,是一組七進院落。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分別是昭泰門、雍和門、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
雍和門,現為寺院的天王殿,「雍和門」三字為乾隆題匾,門前的獅子造型生動。殿中端坐著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為泥金彩塑的四大天王,彌勒佛身後為護法尊者韋馱像。
雍和宮,正殿原為雍親王府的銀安殿,是雍親王接見大臣和辦理事務的場所,改為寺院後就成為了佛寺的大雄寶殿。面闊七間,單簷歇山頂,前出廊後出廈,門前有月臺,甬道連通雍和門與雍和宮。正殿中供奉著三世佛像。
永佑殿,是胤禛幼年時的書院和居所,也是雍正駕崩後梓官停放處。殿中現供奉木雕大佛三尊,中間是無量壽佛,左側為獅吼佛,右側為藥師佛。
法輪殿,是喇嘛誦經和舉辦法事的場所,也是寺院內面積最大的殿宇。面闊七間,前後各出抱廈五間,呈十字形。殿中設有結構奇特的五座藏式鎏金寶塔,極具藏漢建築藝術於一身,此殿供奉宗喀巴銅像。
萬福閣,是雍和宮最後一進院的大殿,是整座寺院的精髓所在,殿宇為一座兩層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環有迴廊,首層設有腰簷單層歇山頂,二層為雙層歇山頂設計。殿內供奉一尊高26米的彌勒佛立像,特別之處在於立像為一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整木雕刻佛像。
雍和宮為何成為喇嘛廟
關於雍和宮為什麼從皇家宮殿,轉變成為藏傳佛教的喇嘛廟有很多不同說法。但據史料記載推測,乾隆帝下令將雍和宮闢為喇嘛廟,並不是在登基之後立即更改,而是待到乾隆九年(1744)才有此改制。
原因其一:很大可能是因為乾隆皇帝的孝順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個極其孝順的人,從他為生母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也就是影視劇中的熹妃)建造壽康宮,並每日請安於此的行為,以及崇慶皇太后作為清代皇太后中壽數最高的人,均可看出這位皇太后享盡了一生的榮華富貴。與其說是雍正給了鈕鈷祿氏皇貴妃的名分,不如說是乾隆皇帝給了她「母憑子貴」的後半生。
而雍正帝駕崩後,梓宮移至永佑殿之前的整修也成為乾隆為父親可以做的最後一件孝順之事。乾隆皇帝曾在行宮改為佛廟的碑文(大意)中這樣寫道:自先帝靈柩安放於此,就如同先帝影像供奉於此,作為帝王繼承人,每年前往參拜,不敢沾汙龍潛禁地的盛名,如長久閒置,又恐慌不足以表達對父親的懷念。
因前朝有將先帝住所改為宗廟的先例,又因雍正生前信奉喇嘛教,故將行宮在乾隆九年(1744)改為喇嘛廟,並請高僧主持晨鐘暮鼓,每日唱誦經文,以表示對先帝的懷念和緬懷。
原因其二:乾隆皇帝依靠在京都建造喇嘛廟得以安撫外疆的平穩
自從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大師後,佛教上層對朝廷忠順化,但這並不能代表外疆的平穩。眾多爭鬥,篡權之事頻發,在京都建造一座朝廷直接管轄的喇嘛廟,無疑是給遠方的不安的動蕩之心,一劑猛藥。
既能表達對先帝的緬懷和思念之情,又可以藉機安撫平定遠方外疆的躁動之勢,乾隆何樂而不為之。
雍和宮為何稱「男雍和」祈願事業又最靈驗
祈福祝願本身就會抱有一絲心理暗示的作用,這並不是對佛祖的不信任。而在雍和宮,曾經出過兩任皇帝,在皇宮中或是其他王府中也從未出現過如此盛況。雍和宮也從原先的「龍潛禁地」變為「龍潛福地」。
這對於在職場打拼的人來說,還能有比「皇帝」更高的職位嗎?這已經不單單是平步青雲了,而是double!簡直是最高限度了!所以人們常常來此祈願事業順利,想沾沾兩位帝王的福氣,神奇的是大多也會有好的結果。不過如果自己不夠努力,大概佛祖也不會幫你。
雍和宮作為皇家寺院,自是北京城內香火最鼎盛的寺廟,又加以人們對廟宇的美好祈願,也讓這座昔日的「龍潛福地」不僅僅是一座宗教場所,更成為北京遊的打卡聖地。如果您下次來北京,一定來雍和宮沾沾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