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徐曉梅 冉學東 北京報導
9月4日,由《華夏時報》、水皮雜談、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保險業理性與繁榮之路:2020第三屆華夏時報保險科技峰會」在北京召開。
如果用幾個微觀的關鍵詞來看2020年的保險行業,眾惠相互總經理孫榮和將其概括為增速波動、結構調節、專業化經營,疫情影響下,保險業受到衝擊,特別是「商車改革」、高費用意外險市場整頓、信保風險等因素較大程度上增加了市場的競爭格局,在這樣大的環境下,中小保險機構必須鍛鍊「內功」,在產品機構上優化調節,保證承保不虧損,深耕垂直,走專業化經營路線,形成自身競爭優勢,才能更好的活下來。
針對後疫情時代保險行業的突圍之術,孫榮和這樣回答,眾惠相互作為一家相互保險組織,要藉助機制優勢,發現並解決未被充足滿足的特定領域、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需求,圍繞「一老一少、慢病帶病」群體,深耕健康險,走「小而美、專而精」的道路。
一是發揮相互保險的優勢作用。相互保險是國際上主要的保險組織形式之一,發展歷史悠久,目前仍在全球保險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歐美等發達地區,相互制的商業健康險處於領導地位。2015年,原保監會出臺《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初步確定了相互保險發展和監管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原則;2016年,原保監會正式批准眾惠相互等三家籌建。時至今日,相互保險在中國已發展4年,在產品創新、業務模式、會員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別在治理結構上,相互保險更加具有「公開透明」的優勢。但相互保險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在法人治理、經營模式、監管體系等方面尚無先例可循,在產品備案註冊、準備金、會計法、償付能力監管措施上都和其他保險公司一致,也呼籲進一步制定配套細則,形成完善的相互保險監管體系,更好的推動相互保險在中國的有效落地。
二是提高客戶服務能力。後疫情時代,保險行業要差異化發展,在速度、技術、數據等的要求下,保險公司應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來推動客戶服務,提供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核心的綜合系統化服務。相互保險因投保人與所有人身份合一,在客戶服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眾惠相互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使投保人能夠參與到產品開發、運營管理等環節,充分尊重會員需求優化產品設計、改善業務流程和完善服務內容,不斷鍛造服務能力,改善服務體驗,以優質理賠服務回饋社會。
三是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疫情中,保險作為現代社會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重要作用。後疫情時代,相信保險將在國計民生,尤其是在醫療衛生健康方面承擔更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在銀保監會大力推動下,商業健康險在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密集支持政策的出臺,也為保險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因此怎麼運用商業保險減輕醫保負擔,強化與國家衛生體系建設的緊密程度,對保險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課題。
突入襲來的疫情,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健康以及風險保障的重要性,對健康險的關注度也明顯提升。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曾發布的報告顯示,自身發生重大疾病風險大的受訪者中,有82.1%尚未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商業健康保障的覆蓋面遠遠不足。
眾惠相互總經理孫榮和表示,相互保險在健康產業領域將大有作為。他認為,發展相互保險有助於在衛生健康領域彌補社保與傳統商業保險之間的斷層,總體呈現出「小而美、專而精」的特徵。截至2020年上半年,眾惠相互健康險業務的收入佔比總收入的佔比84.42%。
據悉,眾惠相互圍繞「健康中國」,關注國家政策鼓勵支持弱勢群體的風險保障需求,先後推出多款針對特定群體的、具有相互特色的健康險產品。例如,圍繞慢性腎臟病群體,推出可帶病投保產品——「腎愛保·愛多多腎病保險」,不僅涵蓋風險保障功能,而且提供「帶病投保+慢病管理+互助保障+公益服務」的全鏈條服務,既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節省醫保服務,也能有效減輕患者壓力和家庭負擔。在四川省有關部門指導下,在成都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附二院等發起成立了兒科醫聯體——華西婦兒聯盟,打造圍繞兒童的全周期健康管理及醫療服務,落地分級診療,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同時,還圍繞慢病群體,聯合多家大健康領域優質服務者,成立慢病管理聯盟,以保險為載體,形成跨界的閉環生態圈,「事前+事中+事後」都管起來,全面滿足慢病人群的風險保障,現已推出了「三高」、「B肝」等可帶病投保的產品,深受市場好評。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