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幻莫測的後疫情時代,還要出國留學嗎?耶魯北京中心李恩祐首談其成長之路(附視頻)

2020-11-30 耶魯北京中心

感謝公眾號爸爸真棒的素材,本文經過了重新改寫和編輯

本文共約3300字,閱讀預計需要9分鐘

李恩祐接受「爸爸真棒」公眾號採訪視頻

2020年,中美之間的教育交流充滿變數。很多人心生疑問:全球化是否要退潮?世界是否開始變得封閉?我們還要不要去留學?美國還是不是好的選擇?

對於耶魯北京中心總經理李恩祐(Carol Li Rafferty)來說,其家族80年來的出國留學史、自身的成長經歷以及對當下中國與世界的觀察,讓她對於上述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共同的是我們都身處在不確定的時代

某種程度上,當時的他們和如今的我們都面臨著一樣的困難時期。」談起後疫情時代的中美教育,畢業於耶魯和斯坦福、曾在美國學習生活16年之久的李恩祐,最先講述的是一個有關她家族的小故事。

李恩祐祖父一家,照片攝於20世紀50年代

作為香港東亞銀行李氏家族的一員,李恩祐已經是第四代。出國留學對於這個有些不同尋常的家族似乎已經成了傳統。實際上,從其祖父那輩的11位伯祖父和姑祖母們開始,無論男女,都曾遠赴英美國家的高校留學,這在當時的中國是很罕見的。不過在李恩祐看來,其祖輩的留學之路更多的是不易與艱辛。她尤其講到了她的姑祖母。

李恩祐的姑祖母李慧清與後來的丈夫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合影

「1940年,她在哈佛大學主修物理學,之後又去了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學碩士。當時去美國留學的中國人本就不多,女性更少。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女兒都受到包辦婚姻的束縛,追求事業的僅佔少數,更不用說是在科學領域一展宏圖了。我的姑祖母到哈佛時,全校只有3名中國學生;而且當年留學可不像現在這樣便捷。她坐船前往美國,途中經歷了幾個月時間;又正值二戰期間,國際局勢十分動蕩不安。」

這段故事對於李恩祐來說尤為可貴,尤其是在當下這個特殊的年份,疫情給世界造成的影響似乎讓她找到了共鳴,「某種程度上,當時的他們和如今的我們都面臨著一樣的困難時期:我的姑祖母面臨的是戰役,我們面臨的是疫情,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擁抱改變,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那條路,對於其祖父那輩人或許是選擇在那個戰亂頻發、動蕩不安的時代邁出國門,放眼看世界。「他們當時看到的美國,可能和現在的中國很相似,是一個發展迅猛、開闊多變的社會。我覺得他們也是懷著學習,並且立志把所學帶回祖國、貢獻社會的心情去留學的。」

留學歸國之路亦是後來李恩祐的選擇。

根植中國,兼懷世界

在李恩祐看來,自己的回國之路卻是從出國前就鋪墊好的

出國留學前,她成長於一個香港頗為富裕的家庭,但與多數同類家庭接受英式教育的選擇不同,李恩祐的父母讓她接受的卻是傳統的公立教育。在其兒時,香港就有國際學校和公立學校之分,國際學校偏向英語教學,本地學校更偏向中文教育,李恩祐上的小學就屬於後者。

「所以我的英語可以說是從出國後才真正用起來。我覺得這是我父母親的一種遠見,他們認為中文更難學,所以當時的選擇是讓小孩要先打好語文和數學基礎,到了五六年級再鞏固英語學習,並且利用英語去學數學、科學等其他學科。在當時的香港,很多頂尖學校的教育理念都是這樣構建的。」

在打好紮實的中文基礎後,即便李恩祐在12歲就去讀了美高,並留在美國十餘年後,她依然能夠講中文、讀中文,以及現在在中國從事中美教育交流的工作。

「現在回想起來,我特別感恩這段在公立學校的經歷。它讓我既能根植中國,也能兼懷世界。」

這段經歷讓她為自己的下一代選擇了相仿的道路,因為她認為,將來他們無論想在中國抑或是海外發展,中文都是最重要的基礎。

尤其面對今非昔比的中國,出國留學是否就是最佳的道路呢?李恩祐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相比過去,很多家庭把孩子送出國接受優質教育資源,但現在『家門口』也多了很多選擇。」

比如耶魯北京中心每年都會舉辦耶魯全球青年學者-北京項目(YYGS-Beijing),匯集了來自全世界的高一或高二的優秀學生,從不同文化的視角探討國際關係、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生物基因等前沿話題。

對於疫情所擾的當下,看似受限,其實也孕育著很多新機會。當線上交流逐漸變成「新常態」,更多新的可能也紛至沓來,這讓教育交流變得更加開放。今年留在中國的耶魯學生,可以選擇在耶魯北京中心增進互動交流的機會;也可以通過實習或創業,讓自己有更多選擇去做自己愛做的事情。

10月23日至25日,耶魯北京中心組織了一場匯聚耶魯在華本科生的特別活動。他們不僅與遠在紐哈芬的耶魯本科學院院長Marvin Chun隔空連線,還聆聽了前來現場的多位耶魯資深校友的獨家經驗分享。

作為耶魯北京中心的創始總經理,李恩祐參與和見證了疫情前後中心活動從線下到線上陡然發生的轉變本是應勢而動的轉變卻帶來了意外收穫,這讓活動的參與者不再局限於北京的朋友們,而擴大到全球各地的知識愛好者。

2020年8月12日,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講席教授、耶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2013年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通過耶魯北京中心組織的線上活動首次公開講述學術歷程,圍繞其七本重量級專著,分享他在經濟學、金融學和敘事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思考。

「疫情之後,我認為會形成一條雙向甚至多向學習的快車道。除了繼續到海外進行人才交流,未來也會有更多資源被引進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會到中國學習交流,讓中國的學生在國內就能獲得與全世界不同國家學生交流的機會。」

當人文交流從出國「單行道」轉為中國與世界的「雙循環」,學好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時代賦予了年輕一代新的機遇,他們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那條路」呢?

尋找自己的使命感

多學習,多開闊視野,多了解世界上其他人是如何生活的,這是李恩祐談及父輩對自己的期許。

這樣的認知習慣在她兒時家中就開始注重培養了。

外人眼中豔羨的「名門望族」,在李恩祐看來更像是一個「書香門第」。「我家裡擁有最多的,不是父母收藏的名貴擺設或者紅酒,反而都是書。父母對我的消費有諸多限制,但唯一不受限制的就是買書或借書,他們會提供資金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無限購買。」對於書籍的重視,她認為父母的做法和猶太家庭讓孩子舔塗滿蜂蜜的書本的習俗如出一轍。

也是在「得」之不盡「讀」之不竭的書中,李恩祐學習到了更多,了解到了更多,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種下未來事業的種子。「從小,我就喜歡閱讀歷史人物的自傳,特別是對政治家、外交家的故事非常感興趣。從閱讀中,我看到歷史上從政的女性角色鳳毛麟角,希望自己能身體力行地改變這個現狀,成為一名政治家或者外交官。這為我將來申請相關專業奠定了基礎。」

懂得金錢的價值對於李恩祐來說則是第二把理解世界的鑰匙。「我生長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正因為資源太多,財富也會成為一把雙刃劍,令孩子失去努力的動力。所以父母特別注意我們的價值觀培養,看重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依靠所謂的『命好』來生活。」

「除了買書之外,其它都要用我的零花錢,而賺錢的方式包括像是幫家裡幹活、輔導弟弟妹妹的作業、做暑期工、實習等等。雖然最終收益不多,但我從中能了解到錢財真的來之不易,不能躺在前人的財富上。」

出國留學之後,雖然是一段新的旅程,但多元化而充滿活力的美國校園又繼續延續著她對於知識的學習,對於世界的了解。

「在大學裡,最有意思的是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們交流。像我在耶魯讀本科時的其中一位室友,後來去好萊塢發展,成了《暮光之城》的製片人;在斯坦福讀研究生時,有同學後來成為了Facebook的合伙人。」

2016年6月,李恩祐(左一)在北京與臉譜營運長桑德伯格(中)見面

同時李恩祐也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圍人肩負的使命與社會責任,一位來自衣索比亞的耶魯本科畢業生讓她最為印象深刻。

「耶魯畢業後,她去了湖南支教,現在她正在做一個創業項目,讓很難接觸到優質教育資源的非洲農村孩子,通過網際網路學習英語或其他技能,將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耶魯大學近些年來也一直在通過交換項目和伊萊·惠特尼學生項目(Eli Whitney Students Program)錄取非傳統本科生,他們每個人獨特的背景和經歷讓學校更具活力和多元化。

在擔任耶魯本科面試官的十年間,李恩祐還接觸到了大量優秀的中國年輕人。他們並不是所謂藤校「優秀的綿羊」,而是特別有理想,希望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有使命感的學生

「新一代的年輕人將會是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們,面對亟需全世界應對的挑戰,比如疾病、氣候變化、暴力等等,攜起手來,共同探討解決之策,才是我們不斷學習和認知,走向開放與融合的目的所在。」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動,請關注耶魯北京中心微信公眾號YaleCenterBJ。

相關焦點

  • 《對話》:後疫情時代,還應該赴美留學嗎?
    當初因為內外部原因(中美貿易戰等)等,選擇讓孩子就讀國內方向,走高考這條路,但就讀後發現孩子確實不適合,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及升學考慮,決定讓孩子轉向國際教育。 針對複雜的外部環境,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們該如何客觀、理性的看待疫情下的留學,尤其是當前現狀下的美國留學?我們要如何做出有利於孩子成長的選擇?
  • 專家來幫忙——疫情下的留學趨勢與選擇
    護航計劃聯合上海青少年國際交流中心,在5月31日-7月4日,重磅策劃後疫情時代國際化人才學業成長規劃系列講座,把握信息渠道來源,雲集專家大咖資源,解讀國際形勢變局,協助家長和學生正確認識現狀,走出迷茫困局,理性應對影響,合理規劃求學成長之路。課程將在護航計劃線上課程平臺持續推出。
  • 怎樣在疫情之下安全的出國留學?
    新冠疫情席捲了全球,目前國外疫情仍然不容樂觀,一些想要出國留學的學生計劃也被耽誤了。那麼有安全的出國留學的辦法嗎?出國留學網小編回答你:有!目前我國的各大高校都開設了2+2留學與3+2留學項目,學生可以先在國內的大學學習兩至三年的時間,等到國外的疫情穩定下來了,再選擇去國外留學。出國留學需要一筆不菲的花費,但是2+2與3+2留學項目學生在國內學習期間,可以為家庭節省下出國留學的費用,能夠有效的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
  • 2020年 還要不要出國留學?
    2020年 還要不要出國留學?美國宣布正式退出世衛組織,新聞裡的確診人數只增不減,很能理解很多學生在考慮還要不要留學的心情,海外的疫情會不會延遲到明年?我會不會也遇上這種情況?今年已經拿到offer了我報名註冊之後一直上網課,會不會影響我的畢業和就業?
  • 加拿大被評為後疫情時代「最具吸引力」的留學國家!
    一項來自澳洲的全球教育諮詢機構Navitas最新的調查研究報告發現 ——加拿大成為了後疫情時代國際學生心中「最具吸引力」的留學目的地!68%的受訪機構認同加拿大政府的疫情應對措施增加了人們赴加留學的興趣,幾乎沒有代理商(少於3%)不同意這個觀點。在「安全穩定」這一議題上加拿大的表現值得稱讚,成為了世界上僅次於紐西蘭(76%),但領先於澳大利亞(61%)、英國(59%)和美國(10%)的留學國家。
  • 教育部:繼續大力支持出國留學!最受歡迎目的地是TA!
    世界第三大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Ipsos)聚焦主要英語留學目的地——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的中國留學生現狀,留學地政策及變化趨勢,海外高校口碑分析,以及留學後市場洞察。推出了《2020海外留學趨勢報告》。
  • 英國大學申請人數上漲31%,後疫情時代留學首選國變了嗎?
    疫情當前我還要不要準備出國留學?要不要在沉沒成本不大時趁早抽身?據此前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的警示,新冠疫情將長期與人類共存。後疫情時代,英美留學應該如何選擇?當前,該提議曾在審查階段,英國大學聯盟(UUK)表示,到2023-2024年,全英國都可能會採用新的招生錄取制度。而據此前英國大學監管機構(OfS)針對英國大學的招生審查結果顯示,75%的英國申請人實際成績未達到其預測成績。因此,一旦此項錄取制度實施,將利好更多的國際學生。
  • 小學階段出國留學尤其要注意什麼?
    也正因此,中國留學生出現越來越低齡化的現象——放在若干年前,高中生留學就被稱為「小留學生」,而如今更多中國學生甚至在小學階段就出國,早早體驗國外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對於小學就出國留學的學生們,在這種環境下能學到什麼,又需要注意什麼?這種教育對他們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 加拿大被評為後疫情時代「最具吸引力」的留學國家!
    據統計,1978至201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出國留學人數連年增加。對於出國留學人員的去向,教育部也做了相應的統計。其中165.62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或研究。
  • 2021年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選派工作培訓在西安舉辦
    2021年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選派工作培訓於11月30日-12月4日在西安舉辦。此次培訓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主辦,西安交通大學承辦。結合疫情防控需要,培訓分兩場進行,每場2天。
  • 常青藤中國與世界論壇圓滿落幕,聚焦後疫情時代新趨勢新挑戰
    日前,由哥大中國與世界論壇、耶魯中美論壇、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上海校友會三方主辦,哥倫比亞可持續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上海市對外教育交流中心、哥大北京中心、耶魯北京中心和INSIGHT視界協辦的2020年常青藤中國與世界論壇在上海成功落幕。
  • 中國歷史上,為何最早享受公費出國留學的是窮人的孩子?
    一:千年孔孟下,中國人的坎坷留學之路李鴻章曾給自己的導師曾國藩寫過一封信,來描述洋務運動的推行之困難。信中說:「改革正遭受重重阻力,前興之而後毀之,此信之而彼疑之,今天老師你和左宗棠公尚健在,再數年,十數年後,更當何如?」而在一周後,出洋決策者之一的曾國藩卻去世了。
  • 你以為留學機構都死了?No!
    疫情一年,留學生成功吸引了大量關注,外面的回不來,裡面的出不去,留學機構的生意還能做下去嗎?陸玖財經調查後得出結論,2020年留學機構的生意,可謂冰火兩重天,6月份則是其中的分水嶺。2020年上半年,相較於疫情之下國內的在線教育井噴,留學機構們卻正在遭受著一場重創,這個創傷不僅來得突然,而且似乎看不到結束的時間。
  • 出國留學變在家「函授」 在線上課遇「黑白顛倒」……國外疫情摁不...
    當下的留學困境讓一些打算出國留學的高中生開始打起「退堂鼓」,不少家長也跟著焦慮起來。李女士的孩子目前在青島一所國際高中上高一,出國留學是全家人很早就達成的共識,「原本以為疫情很快就過去了,不會影響到我們三年後的走向。但現在國外疫情狀況絲毫沒有好轉,再加上國際形勢的影響,不知道三年後的留學政策會不會發生變化,現在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了。」
  • 教育部:出國留學總數70+萬,留學後歸國就業趨勢明顯
    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4.14萬人,增長6.25%; 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8.03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6.09萬人,增長11.73%; 1978至201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165.62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或研究;490.44萬人已完成學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
  • 留學申請季: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圖片來源:百度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2020出國留學:除了「難」,還有哪些關鍵詞說出了留學生的心聲
    「7月份的雅思考試還會繼續取消嗎?」 6月22日,「雅思」一詞登上微博熱搜,考生們紛紛留言發出了「靈魂質問」。2020上半年,多個與出國留學相關的語言能力考試不斷宣布取消。6月,教育部國際司(港澳臺辦)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疫情對出國留學的影響將是暫時的,為克服疫情影響,教育部將積極開拓優質教育資源合作渠道,拓展出國留學空間。
  • 疫情之下 「出國黨」路在何方
    原標題:疫情下求學路在何方?留學生們還好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徹底打亂了在讀中國留學生的計劃和節奏,也給準留學生們帶來很多不確定性。疫情下的求學之路怎麼走下去?來看看他們的選擇……在新加坡讀書的晶晶也被疫情打亂了留學計劃,原定今年6月前往澳大利亞的交流學習取消了,8月開學後在新加坡的課程全部改成線上教學,導師的畢業論文指導也改為線上溝通。晶晶的碩士項目下半程無需再踏入校園,她和一些情況類似的同學做出了回國的決定。晶晶認為,雖然提前離開校園會覺得留學生活留有遺憾,但是網上學習的課程門類更多,開放的門檻更低,也是一個多學習一些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 南美僑報網:新冠疫情下,中國學生還要不要留學?
    在杜倫大學的官方微博內,不少即將在秋季學期入學的中國留學生留言希望可以延期入學,網名為Marionnette的網友稱「學位改為線上教學,這不叫留學……叫留家」。一位正在規劃孩子留學計劃的家長表示,「疫情期間,學校通過上網課停課不停學的做法值得肯定。不過,如果疫情結束後,學校還要進行線上教學的話,應該把選擇權留給學生及家長。我比較擔心線上授課的方式會讓學歷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