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句古詩詞,做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辛苦作相思。」
大家好,我是素娘
上一期給大家講到宋制漢服主要有單片裙,兩片裙,百迭裙和四破三襉裙,其中單片裙和兩片裙已經給姐妹們介紹過了,今日素娘給大家再講講宋制的另兩種裙類以及明制馬面裙。
四破三襉裙,剛入坑的萌新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因為在五彩紛呈的漢服裙類中,四破三襉裙是很罕見的,但是四破三襉裙也有優勢,靜止時裙子呈直筒狀,穿在身上輕便不臃腫,顯臀。
襉其實就是褶子的意思,三襉顧名思義,就是有三道褶子,四破,提到這個破字,就該知道它的剪裁方式,窬剪裁,它採用的同樣是一片式裙頭。
根據已出土的文物報告顯示,它是由四塊直角梯形布料拼接,裙身上打三道工字褶,四破三襉裙的上身效果跟宋褲有點相似,但是相比較而言,宋褲更常見,也更受歡迎。
宋制的另一種裙類,是治癒系滿分的百迭裙,由於這種裙子跟明制端莊的馬面裙有相似之處,素娘將兩種裙子放在一起講,方便大家對比記憶。
百迭裙,南宋墓出土過兩種情況,一種是出自於南宋趙伯澐之墓,直接是一塊長方形的布,裙身無拼接,中間打滿順褶,左右留有光面。
另一種是採取交窬拼接,光面較窄,中間配工字褶,現在比較常見的是第一種無拼接順褶的百褶裙樣式
再談馬面裙,明制馬面裙是許多漢服同胞們的硃砂痣,代表端莊大氣的一種形制,備受同袍們喜愛。
馬面裙之所以取了這個名字跟馬是沒有關係的,主要是因為古時有一種城防建築像馬臉一樣長,因此得名。
乍一眼看上去,馬面裙和百迭裙十分相似,因為兩者裙身上皆有不打褶的長方形區域,只不過馬面裙上不打褶的區域叫裙門,在百迭裙那裡叫做光面,這種不打褶的長方形區其實都叫做馬面,但是為了區分百迭裙和馬面裙分別用光面和裙門代替!
首先馬面裙也是一片式裙頭,這點毋庸置疑,剪裁構造上馬面裙和百迭裙不同,馬面裙的剪裁方式有點像兩片裙,裙身分獨立兩片,也是上片壓下片。
素娘有話說:
打褶方式:馬面裙是在一塊布的正中間,依次打工字褶,左右再打合抱褶(也就是左右同時向中間合攏),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平行褶,打出來的效果跟百褶裙一樣,另一種是梯形褶,打出來後會在裙子下方形成弧度,一般來說,馬面裙的內裙門會比外裙門大,防止走光。
特別提醒:也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馬面裙,他的裙門不是特別明顯,同樣也是上下兩片獨立的結構,但是每一片都打滿了褶子,這種裙子又叫百褶馬面裙,有文物也有出土報告,也屬於漢服。
但是百褶馬面裙的文物很殘缺,從圖片上看不出結構,所以許多做百褶馬面裙的商家主要是通過報告復原製作。
有一種猜測,是假設馬面裙的裙門小到一定程度,或許就跟褶子的距離相差無幾,因此完全打褶子的百褶馬面裙還是有情理依據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找作者刪除)
——本文完
——關注素娘,了解漢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