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攝影作品好不好看?我想每個人都能看的出來。
但是為什麼好看?怎麼才能更好看?這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回答的上來了。
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看照片和看一篇文章一樣,也有自己的角度。
一篇文章如果從技巧上,可以從文體類型,敘事的邏輯,開頭和結尾的好壞等看作者的表現手法。
也可以從這篇文章想要傳達的主題,來判斷這篇文章的信息價值。
那麼看一張照片也是,從攝影技巧去分析,可以從構圖、色彩和光影去看看攝影師表現方式。
從藝術角度去分析其藝術性,就是去看這張照片想要傳達的東西,攝影師想要去傳達什麼?比如你是否能在裡面感受到一種情感,一種「人類悲歡皆相似」的情感。
攝影的本質是發現和記錄,就是向外觀看這個世界,找到事事物物之間的關係,將其捕捉,並把意義傳達給更多人知道。
所以,如果作為一個攝影師,首先你得去發現這種意義。
當然你會問,這種意義到底是什麼?你發現的意義,又是否能夠被他人所接受呢?
一件藝術品能否被接受,在於創作者的「個人經驗」和人類「共同經驗」的疊合程度。
你是在自嗨,還是真的發現了潛藏在人類心中共同的「悲歡」和「離合」,是這種意義是否被接受的關鍵。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這共同經驗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共同經驗是人類幾百萬年來潛藏在本能裡的恐懼和歡喜,對死亡的恐懼,對於冒險的渴望,對於愛情的歡喜。
用理察道金斯的話說,這是人類文化的「模因」,是人類上千年來形成的共識。
比如西方的繪畫為什麼都是宗教,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傳教,但是背後也有對《聖經》裡故事的共識在裡面。
從最原始的神話,到歷史,再到那些共同的記憶和情感,都是潛藏在人類意識中的「情感觸發點」。
而創作者的個人經驗,其實就是他前半生所有吃過的鹽,走過的路,遇見的人,看過的世界的總和。
這種個人經驗,造就了他們獨特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
這樣他們才能用構圖,色彩和光影的手法,去把這個視角背後的意義給呈現出來,讓我們看到,讓我們感動。
攝影的作品,是記錄自己的自high,還是記錄人類共同的美好,關鍵就看「個人經驗」和「共同經驗」的交集有多少了。
你看朋友圈,那些拋開感情因素,還能讓你點讚的,往往擁有通用的「美」在裡面,那些「美」的背後,就是共同的感動。
而每一個攝影師的成長之路,就是在追求這兩種經驗的結合之路。
不同的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共同經驗」的層面不同,比如報導攝影師們追求的是意識世界的共同經驗,想要去傳遞思想,傳遞價值觀。
而純攝影的人,追求的是潛意識裡,人類本能的,先天的審美體驗。
這種本能的、先天的需要表現的東西,看起來不夠豐富,比如日出日落,比如雲捲雲舒,都是簡單風景。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稀薄,通過風景去展示的人類內心世界,反而更具有想像的空間,更具有純粹的感動。
當然,這樣的感動,也和我們自己的積累有關。
有些歌,為什麼突然好聽了?因為你有故事了。
照片也一樣,有些感動,人類進化裡就帶來了,比如對日出的感動,比如對星空的嚮往,但是有些感動需要你的記憶裡有了「悲歡」和「聚散」才能觸動。
所以,對于欣賞者來說,你前半生沉澱的越多,你能產生共鳴的照片自然也越多。
同樣,對於攝影師本身來說,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廣,你沉澱的東西有多深,你能傳達的意義,自然也越豐富。
關於藝術這件事,眼高真比手低重要呀。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