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沒有母親的一通電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本科生葛嘉美仍將繼續她大一一年的生活狀態:日常光顧燕南2.5元就可以吃飽的經濟菜窗口,一個月的生活費不超過八百元。卡裡的餘額只剩兩位數的時候,她才會向母親提起錢不夠了。除了每學期的學費,母親每次只轉帳給她1000元。學期初,為了購置新書,她還要更加緊縮開支。
2019年6月,母親打來電話告訴葛嘉美,家裡的經濟情況出現了問題。葛嘉美提出自己掙錢,掙的錢自己花,不必上交家裡,家裡人也不必再負擔她每月的生活費。從那時起,葛嘉美加入了經濟獨立大學生的行列。
自力更生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本科生項澤銘在進入北京大學後就完全實現了經濟獨立,學費和生活開銷都由自己一力承擔,沒有再向家裡要過錢。在此之前,他已經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了兩年。22歲的他看著不少同齡人已經開啟職業生涯,項澤銘不希望一直依賴家人的經濟支持,也不想在消費上受到太多的限制。
寒暑假裡,項澤銘在家鄉開辦高考輔導班。他在當地小有名氣,兩個假期能賺三萬元左右,足以支付學費和日常開銷。學期中,他憑藉自己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辯論經驗,到北京一些中學的辯論隊擔任教練,每小時工資約300元。周末,他有時也擔任辯論賽的評委,獲得額外收入。
對於多數大學生而言,首選的兼職工作則是學科培訓和競賽輔導。這項工作與大學生的優勢對口,工作收益可觀,時間安排靈活。物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劉振寰的經濟獨立也是這樣開始的。
高三元旦,他通過物理競賽被保送北京大學,迎來了長達八個月的假期。為了將自己參與競賽的收穫和經驗分享給更多人,他聯繫了之前競賽培訓時認識的一位外省學弟,前往學弟的學校開始了物理競賽培訓的工作。
第一次競賽培訓講課一共五天,每天七個小時。由此他收穫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八千元。
從那時開始,劉振寰再沒有向家裡要過錢。他與競賽培訓機構達成合作,在每個寒暑假、五一、十一小長假,趕赴特定的城市講授物理競賽內容。集中授課收入不菲,再加上學校一些項目的零星補貼,學期中不需要額外兼職,劉振寰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積蓄。
然而,對於沒有競賽經歷的葛嘉美而言,通過兼職實現經濟獨立是個很大的挑戰。
2019 年6月,葛嘉美在「58同城」上找到了幾份零工,包括發放調查問卷、協助社會調研,瀏覽視頻確認細節信息等等……零碎的工資按天計算,但每一筆並不豐厚的收入都是未來生活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兼職的第一天,葛嘉美起了個大早,趕在八點前到達工作地點,但等了近兩小時才有負責人前來分配工作。招聘信息中許諾的300到500元每天的收入,最後往往有一兩百打了水漂。其中「美菜」調研的工作拖欠了幾個月的工資,只付給葛嘉美20元。
暑假裡,葛嘉美通過校內的兼職微信群找到了遊學團的帶隊工作。雖然七天時間被從早到晚安排得滿滿當當,但她最終還是順利賺到了2100元。8月,她再次找到了類似的遊學輔導員工作,加上向家鄉報紙投稿賺到的1000元,以及8000元的獎學金,葛嘉美新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終於有了著落。
自由與自信今年夏天,為了去看偶像在上海的演唱會,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何陽聯繫了想要出票的黃牛黨。黃牛票比原價貴了近一倍,但她沒有討價還價便爽快答應了。加上出行的機票和酒店費用,這一趟追星前前後後花費了近6000元。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但何陽從進入大學開始就實現了經濟獨立,消費上沒有什麼限制,通過在教育機構講課掙錢,她很少擔心錢不夠花。
隨著經濟獨立的大學生們各自找到掙錢之道,他們對自己掙錢的數目很有把握,在消費上更自由了。劉振寰點外賣很少注意價格,看到什麼好吃就買什麼,說自己最近才知道外賣平臺還有滿減、團購之類的優惠。葛嘉美已經很久沒有去經濟菜窗口買飯了,最近又為即將到來的舞蹈比賽購置了四件拉丁舞服。若項澤銘周末想去看看在青島的女朋友,他就立即買車票動身。
這樣瀟灑的經濟獨立生活固然令人豔羨,但想要自己一力承擔生活的重量絕非易事。
大一寒假,項澤銘因身體原因住進了醫院。他不得不暫停了培訓班,假期收入也因此減半。他的身體狀況與集中的高強度工作不無關係。項澤銘假期裡的培訓班滿課的時候,他要從早上七點開始講課到晚上十一點,之後備課到凌晨三四點,在沙發上小憩一會兒便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而2019年暑假,因為學校活動的安排,項澤銘沒有時間賺夠自己的生活費,開學後他不得不和同學暫時借錢補充,也過了一段拮据的日子。
經濟獨立是項澤銘自己的選擇,而對葛嘉美而言則是必須接受的現實。為了生活得自在一點,她盡心盡力地完成工作,找各種機會掙錢。起初的一個月裡,她在工作上頻頻吃虧,熬夜剪輯視頻,課業繁忙時臨時分配了任務,捨棄的睡眠時間最後仍然可能換不回許諾的工資。
幾次嘗試後,她發現遊學團領隊是個不錯的工作。遊學團的工作時間集中,數千元不等的工資保證按時發放。這對葛嘉美而言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是帶隊期間,她幾乎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早上六點,鬧鐘準時叫醒了她。她要挨個叫醒自己隊裡的六個小學生,陪同完成全天的參訪、學習,和孩子家長保持聯絡。待到一天的行程結束已是晚上十點多,她還要撰寫六千字的微信推送文案,如果無法按時完成就要被扣除一部分工資。
隨著大學生們在兼職崗位上有了經驗,掙錢雖累,但經濟上的壓力有所下降。實現經濟獨立之後,這些學生很少記帳,甚至不太在意自己收入的確切數字。他們比以往甚至花錢更多、更自由,存款餘額的減少也不像過去那樣讓人焦慮。他們忽然間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多了一份掌控力。
他們很自信地說,沒錢了再去工作,反正總能找到工作。
自得其樂劉振寰的競賽培訓已經堅持了近4年。想起自己第一次講課的經歷,他說:「我沒什麼經驗,當時也沒想著賺錢,只是覺得講課的過程很爽。」
慢慢地,劉振寰的工資漸長。在剛剛過去的暑假裡,他連講了兩個班的競賽培訓,一周六天,每個班講38個小時,收入達到了他一年學費加日常開銷的兩到三倍。
「但這是個動腦子的工作,能做的人並不多,所以意義不只在賺錢。」劉振寰說。結合新的考核趨勢和自己部分大學物理的知識,他持續更新著自己的講稿,講課不停留在機械性的重複。準備保研考試時,他發現自己的普物基礎在一次次講課中愈發紮實。直到現在,他還是沒有失去講授物理競賽的那份享受。
有朋友調侃劉振寰,說他現在的收入比大多畢業生都高,根本不必繼續讀書深造,不如就畢業後專心創業。經濟獨立的經歷讓他覺得賺錢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也不能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人生還是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當身邊不少同學笑稱著「金融更賺錢」而從物理專業轉出時,劉振寰堅定地申請了量子信息的直博項目,跟隨導師繼續在物理方面做科研。
無論收入多少,經濟獨立的經歷都或多或少地改變著這些大學生。
最初想要經濟獨立的何陽只是希望擺脫家裡人對自己的束縛。她用自己掙的錢換了新的筆記本電腦、新的平板電腦、新的手機。經濟獨立前不被家長接受的燙髮、染髮,如今何陽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嘗試。花自己掙來的錢追求自己喜歡的髮型,家長也找不到幹涉的理由。
金錢上「獨立」之後,她在工作中發現了自由之外的意義。每當在教師節收到自己輔導過的學生的祝福,或是看著他們考進理想的大學,她都由衷地感到高興。
在葛嘉美為了經濟獨立四處打聽兼職之前,她幾乎沒有接觸過中小學生假期的遊學活動,始終還是考慮靠新聞與傳播方向的專業技能賺錢。現在,葛嘉美打算和遊學團裡認識的好友一起創業,組建自己的遊學團。市面上的遊學團收費誇張,行程安排不合理,葛嘉美不會把賺錢當作唯一的目的。
葛嘉美在兼職中發現自己喜歡和孩子們相處。當遊學團的孩子們牽起她的手叫她姐姐,叫她幫忙梳頭髮,張開手臂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她感覺到充實、滿足與快樂。
經濟獨立的生活讓她的目光從飯卡上的餘額數字轉向了生活裡的其他風景。經濟獨立帶給她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一份工資、一份自在。
圖片來自於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