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3-05-21 11:13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人才供給矛盾由總量不足轉為人才的質量和綜合素質不能充分滿足各行各業的多元化需求。武漢輕工大學遵循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構建起自主學習、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創新教育"四平臺",校、院、班三級協同,教、管、學三方良性互動的"三級三方"管理模式,組織、制度、條件"三重保障"的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體系,走出了一條全面拓展與提升應用型創新人才綜合素質的新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社會責任感強、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智商與情商高的大學畢業生大受用人單位青睞。但認真審視,我國高等教育仍然存在重知識傳授,輕實際能力培養;重統一標準、統一要求,輕個性發展和創新素質培養;重智商開發,輕情商開發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等現象,致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武漢輕工大學從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模式、方法和途逕入手,大力推進素質拓展教育,實現了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協調發展。
武漢輕工大學作為以輕工食品類學科為特色,農產品加工與轉化領域相關學科優勢明顯的多科性大學,明確提出了"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標定位。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思結合,從知識(學歷)本位向能力(素質)本位轉變;注重知行統一,從封閉的課程教學向開放的學習體系轉變;注重因材施教,從以學科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推進個性化教育,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優勢。
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了"四位一體"的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創新理念
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人的全面發展,不能將它僅僅理解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範疇,也不能歸結為純粹是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應景教育或功利教育範疇,而是促進全面的人、完整的人的生成教育。無論時代和社會如何變遷,素質教育對教育本然價值的追求是不會改變的,這個價值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與文化的雙重建構。中央領導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青年大學生要"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可見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而且應具備綜合技能和創新能力,具體而言,應具備較高的科學、道德、文化、身體、心理等方面的素質和較強的實踐、創新、創業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體系,首先要創新素質教育理念。"一所大學不能只關注學習成果,因為它無法預測一個學生畢業後到底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學習影響人的一生"(哈佛校長德魯·浮士德)。武漢輕工大學將人才培養目標由"應用型人才"調整為"應用型創新人才",賦予了人才培養目標新的內涵;構建了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從以知識發展為導向的學科中心模式轉向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學生中心模式,通過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三大培養體系"的交互作用,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實施"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為重點,以專業特長培養為特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模式,既注重專業教育,又重視發展學生"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人格魅力;拓展人才培養途徑,由單一的課堂教學轉向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不僅教育學生要學會動手動腦,還要學會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學校在"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科技學術與創新能力、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就業訓練與技能培訓"等六個方面拓展內容,結合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的內在規律進行分析、提煉和總結,形成了以"學習、養成、體驗、創新"為途徑的"四位一體"的素質拓展教育新理念。其中學習是基礎,養成和體驗是由被動到主動的社會一體化過程,創新是生發和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四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為一體。
遵循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構建"四三三"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體系
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智力因素起基礎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非智力因素又起決定作用,而且這種作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正展示其越來越廣泛的實用價值。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的規律,是提高高校素質拓展教育過程的科學性、高效性、合理性的基本前提,對促進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基礎性意義。我校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幹,工、管、理、文、經、農、藝、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對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一貫高度重視,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中,著眼於素質教育整體推進的目標要求,根據學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和學校"能吃苦、能幹事、能創業"的"三能"人才培養特色,統籌規劃,明確分工,從學生主體不斷學習、養成、體驗、創新的成長過程入手,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師資配備、保證學生參與、增強條件保障,通過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明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在素質拓展教育中的功能與作用,把素質拓展教育固化在人才培養方案之中,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起自主學習、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創新教育"四平臺",校、院、班三級協同,教、管、學三方良性互動的"三級三方"管理模式,組織、制度、條件"三重保障"的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體系。
學校通過拓展自主學習平臺,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豐富文化底蘊,開拓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吸取知識的能力;通過養成教育平臺對大學生施加系統影響,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水平,塑造成功的人格;通過體驗教育平臺引領學生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引導他們在體驗中把教育要求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喚醒、開掘與提升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通過創新教育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校實行以教師、管理人員與學生良性互動為基礎的素質拓展教育管理模式,搭建教管學良性互動的平臺,讓管理者、教師和學生有充分的交流與互動空間,使素質拓展教育效果在互動中不斷改善。加強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條件建設,為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三重保障。
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效
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校建立了書海揚帆、文明習慣養成、感恩行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社會工作、學科競賽、科研活動、科技創新基地、人文環境等20餘項重點項目,形成了黨員自我教育領航工程、團支部風採大賽、中華詩詞經典誦讀大賽、書香伴我成長讀書節、常青之春文化藝術節、心理健康教育節、社團文化節、感動校園人物評選、創十百千文明寢室、走進社區志願服務行動、大學生科研立項、科技作品和創業計劃競賽等200餘個大學生素質拓展"套餐"選項,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我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研究成果,獲得2013年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近五年來,每學年學生在思想品德、學業優秀、學生進步、科技創新、社會工作、文體活動、志願服務等7個方面,受到校級及以上表彰的人數達到在校生數的65%以上,在省級及以上各類學科競賽、"挑戰杯"和湖北省高校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評選中屢創佳績,獲獎700餘項。學生中有100餘人受到國家和省(部)級表彰,湧現出了"中國好人"李健,"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獲得者方小苗、劉暢、琚琳虹、梅運超,"全國三好學生"熊雪婷,"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武丹,以及"全國先進班集體"、"湖北省先進班集體標兵"、湖北省高校"優秀學生社團標兵"等一批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學校是湖北省僅有的榮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優秀組織獎"的省屬高校,先後榮獲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項目獎、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志願服務集體、湖北省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湖北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湖北省大學生就業工作先進高校等榮譽稱號。畢業生以"能吃苦、能幹事、能創業"和"基礎實、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良好素質受到中糧集團、益海嘉裡集團、富士康集團、華潤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中儲糧總公司、中紡集團、湖北福娃、山東魯花、湖南克明面業等行業龍頭企業的廣泛歡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唐人神集團董事長陶一山,"改革開放三十年推動飼料工業發展十大經濟人物"、華農駿通集團董事長李旭榮,第十屆"上海IT青年十大新銳"、曼恆數位技術有限公司CEO周清會等一批優秀校友已成為行業科技與管理領軍人物,他們的成長更有力地證明了學校踐行素質拓展教育的自信和決心。
(武漢輕工大學黨委書記 王祚橋
校長 曾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