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是推動飲食變遷與融合的重要因素,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一個分水嶺,造成新世界(美洲)與舊世界(歐亞大陸)進行食物、動物、人種、疾病與文化的交換,稱為「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Exchange)。
爾後「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由於商業貿易的需求,積極向外拓展,促使不同地區的交流更加頻繁,連帶也造成飲食文化的變遷。
移民與飲食變遷
以日本為例,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西班牙的商人與傳教士來到日本,將「炸食烹飪」(deep-fried)傳入日本,出現天婦羅(てんぷら)、南蠻雞(チキン南蠻)等料理。19世紀明治維新學習西方飲食,產生豬排飯、咖哩飯與蛋包飯等「洋食」。
另一方面,來自廣東的華人到日本港埠工作,將「南京面」傳入當地,二次戰後美援輸入麵粉刺激麵食消費,加上更多日本元素的注入(包含魚板、海苔等食材以及禪風與職人精神等),使拉麵(ラーメン)成為代表日本的飲食之一。1980年代以降,北美出現了顏色鮮豔的加州卷(California Roll),以當地普遍的酪梨淋上美乃滋醬,成為美加地區甚受歡迎的壽司飲食。
以東南亞來說,閩粵華人離鄉背井前往當地工作,其後代為「峇峇娘惹」(Baba Nyonya),融合華人飲食觀念與南洋食材的「娘惹菜餚」甚具特色。到了19世紀,大英帝國在東南亞發展出特殊的殖民地飲食(colonialcuisine),融合歐洲飲食觀念(營養健康與衛生習慣)以及東南亞本土食材(例如咖哩),當時華人多扮演廚師角色,對此飲食型態多有貢獻。
另一方面,19世紀以降,以廣東五邑(新會、臺山、開平、恩平與鶴山)為主的華人來到北美挖金礦與蓋鐵路,創造了「雜碎」(chop suey)菜餚,近來學者藉此考察華人移民變遷與文化認同,並論證美式中餐(American Chinesefood)以「效率」與「量多」等特徵著稱,成為甚受歡迎的族群食物(ethnic cuisine)。簡言之,上述討論彰顯移民對於飲食變遷與融合扮演重要角色。
沙茶醬的味道與身世
今天討論的「沙茶醬」是二次戰後,來自廣東地區的潮汕移民將「沙茶菜餚」(沙茶粉、沙茶醬及沙茶牛肉爐)帶到臺灣的產物。沙茶醬在今日臺灣社會相當普遍,但實際上沙茶其實是個「舶來品」,其身世可追溯至南洋的「沙嗲醬」(satay or sate)。
在南洋地區,居民習慣將醃漬過的烤肉串在一起,沾沙嗲醬食用,是一種常民小吃,其醬料成分包括研磨成粉的烤花生、薑黃、椰奶、棕櫚糖、南姜、小茴香、胡荽子、羅望子、檸檬汁、香茅、蔥、蒜與花椒等香料,慢火熬煮而成。
南洋「沙嗲」如何轉變為「沙茶」?關鍵在於潮汕移民,閩粵地區素有「僑鄉」之稱,耕地狹小且人口稠密,居民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條件,離鄉背井乘船出洋,大多前往東南亞。根據《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一書,潮人下南洋的首次高峰在清乾隆與嘉慶年間,第二次高峰在19世紀中期,汕頭開港後興起「豬仔貿易」(契約華工),人口販子拐買潮汕華工至南洋等地。
當潮汕移民來到東南亞後,嘗到了當地的「沙嗲」飲食,濃厚香氣特別對味,當他們返回家鄉時,亦將「沙嗲」醬料帶回了潮汕地區並進行改良。首先,考察乘船遠行,潮汕人以油炒方式延長醬料保存期限。其次,潮汕人擅長處理水產海鮮,因此烹製過程添加了蝦米和鯿魚等魚貨乾品,並加上華人喜愛的五香、果粉、薑黃與陳皮等中藥。因此,沙茶醬的顏色偏深褐且海味重。
潮汕地區以沙茶入菜甚為普遍,例如沙茶牛肉粿(河粉)是潮汕人最喜愛的小吃,潮式撈麵也以沙茶醬調味。此外,潮汕當地盛產牛肉,牛肉丸與牛肉鍋也十分普遍,皆以沙茶佐味。在此脈絡下,沙茶菜餚在潮汕地區逐漸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