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2020-12-26 北京科學中心

審核專家:吳寶俊

理論物理博士

299792458m/s,現在,我們可以輕易地得到光速的準確數值。但是直到近代以前,人們對光的速度都缺少一個準確的認識。甚至都不能確定光速到底是無限的,還是以極快的有限速度傳遞。

來源 | 新浪

對這個問題,據目前已發現的文獻記載,對光速的最早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歷史記載,恩培多克勒(前490年-前430年)是第一個宣稱光速有限的人。他相信光是一種運動的東西,所以運行需要時間。

古希臘、伊斯蘭世界以及歐洲經典學者都對此進行了長期的討論。直到1676年,奧勒·羅默首次對光速進行測定,才有了光速有限的結論。

01早期測量

1638年,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提出一項他曾經做過的實驗。伽利略一行四人,分成兩組,分別登上兩座相隔甚遠的山峰,每組各自攜帶一個光源——煤油燈。

他對煤油燈做了一個簡單的改進,就是在煤油燈的一面加了一個滑蓋,這樣關閉滑蓋,燈光就被擋住,如果把滑蓋拉起,燈光就會照射出來。通過快速地拉動滑蓋,就能讓煤油燈一亮一滅,製造出看上去在閃爍的效果。

在伽利略的實驗中,除了兩盞煤油燈外,還需要兩隻一模一樣的鐘擺計時裝置,以及記錄數據的紙筆。他打算利用兩邊記錄燈光開啟關閉時間的方法來測算光的速度。

來源 | 百度

我們已經得知光速大約是30萬千米每秒,而人的反應時間大概是240ms左右。因此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伽利略的這個實驗是測不出光速的。

事實也是如此,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實驗學會(Accademia del Cimento)於1667年進行了伽利略的實驗。在兩盞燈相距約一英裡的情況下,沒有觀察到任何的延時。

我們把今天已知的光速數值代入這個實驗進行計算,可以得出延時只有11微秒,這已經超越了人類反應的極限了。

很顯然,伽利略並沒有測出光速,他得到的結論是:就算光速是有限的,它也肯定快得不可思議。而第一個測出一個比較靠譜數據的人,是奧勒·羅默。

1676年,奧勒·羅默首次對光速進行了測定。

羅默觀察木星的衛星木衛一,木衛一繞木星公轉,繞到木星背後時被遮住就會出現衛星蝕。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移向木星,在地球上觀測到木衛一蝕之間的時間間隔將逐漸變短;而當地球遠離木星時,木衛一蝕的間隔則逐漸變長。

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方法。首先由中學物理知識我們可以知道,木衛一是繞木星作勻速圓周運動的,那麼木衛一衛星蝕的周期應該是不變的。

羅默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出,當地球距離木星最近時,木衛一蝕將比按照公轉周期預測的時間提前約11分鐘出現。而六個半月後,當地球距離木星最遠時,木衛一蝕將比預期的時間晚11分鐘出現。累加時間點相差高達22分鐘!他意識到,這22分鐘就是光在地球公轉軌道上傳播的時間。

來源 | 新浪

後來,克裡斯蒂安·惠更斯利用這一數據加上對地球公轉直徑的估值,計算出光速大約為22萬千米每秒,這一數據約有26%的誤差。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在其1704年出版的《光學》一書中描述了羅默對光速的計算,並給出了光從太陽到地球傳播所需的時間為「七到八分鐘」。

羅默和惠更斯的結果和實際相差非常巨大。直到19世紀,阿曼德·斐索發明了旋轉齒輪法,並得出了315000 km/s的光速數值。萊昂·傅科進一步完善了斐索的方法,在1862年所得出的數值為298000 km/s。這一數據已經非常接近準確值了。

02旋轉齒輪法

簡單解釋一下旋轉齒輪法

旋轉齒輪法 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和旋

按照上圖將實驗用具擺放,當齒輪靜止不動時,光線穿過透鏡L進入人的眼睛當中。先緩慢轉動齒輪W,由於光線會被齒輪所遮擋,我們會看見明暗相間的像(如下圖乙)。將齒輪調整到一定的轉速,使其在第一個縫穿過經過反射回來時,能恰好被相鄰的第一個齒輪遮擋(如下圖丁)。

這樣,我們就不能看見光線了。此時,通過計算轉速、光程、齒數,我們就能得到光速了。

旋轉齒輪法原理 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

03旋轉稜鏡法

後來,麥可遜憑藉旋轉稜鏡法得到了更準確的數值。

旋轉稜鏡法 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和旋

他選擇了兩個山峰,測出兩個山峰間的距離,在第一個山峰上安裝了一個強光源和一個正八面稜鏡。

由強光源發出的光經過狹縫射在八面鏡的鏡面1上,被反射到放在第二個山峰的凹面鏡上,再由凹面鏡反射回第一個山峰。如果八面鏡靜止不動,反射回來的光就在八面鏡的鏡面3上再次反射,經過望遠鏡,進入觀測者的眼中。

我們將光線假想為粒子,第一個粒子在經過稜鏡1號面反射後,我們令稜鏡以較小的轉速轉動。當該粒子經過遠處的反射鏡反射回來時,3號面已經不再與光線成45度角。此時該粒子無法進入觀察者眼睛,因此觀察不到光源的像。

旋轉稜鏡法 來源 | 《對旋轉稜鏡法和旋

若緩慢提高稜鏡轉速,當光線反射回稜鏡時,稜鏡剛好轉過1/8轉,即2號面轉至原3號面所在位置,則光線又可以進入觀察者眼睛,使觀察者重新看到光源的像。這樣,稜鏡轉過1/8的時間,就是粒子從1號面經過反射,回到3號面的時間。

光線可以理解為源源不斷的粒子束,當我們將稜鏡調整到合適的轉速時,便能看見不斷閃爍的像。由於視覺暫留效應,我們能看見持續的像,這一點對於觀測也有一定影響。

總之,在旋轉稜鏡法中,根據八稜鏡轉過1/8所用的時間和兩個山峰之間的距離,就可以算出光速。麥可遜經過矯正之後,在1926年測出的光速是299796000 m/s,離真實數據已經非常接近了。

上述方法基本都停留在光學測量的層次,在麥克斯韋方程組出現後,人們意識到光也是屬於電磁波的一種。既然屬於電磁波,那麼通過測量光的頻率和波長,根據c=λf,其中f是頻率{Hz(也就是1/s)},λ是波長(m),自然就能得出光速了。

04光速不變

光速是測出來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既然光速是有限的,根據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速度都是相對的,以不同的參考物測出的速度是不同的。並且速度是可以疊加的。例如:假設人相對於地面的速度是5 m/s,高鐵相對於地面的速度是83m/s,那麼人在高鐵上與高鐵同向行進時,相對於地面的速度就是88m/s。

那麼,你在地面上用手電筒射出的光線和你在高鐵上用手電筒射出的光線速度呢?難道二者速度也會不同嗎?

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們很久,直到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出現以及「光速是不變的」這個結論的得出——也就是光速不變原理,即光速相對於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不變的。

麥克斯韋方程組

如圖,利用大學物理知識以及微積分知識,可以得到光速的表達式。

式中,真空磁導率是一個常數:

真空電容率也是一個常數:

代入光速的表達式,我們可以直接計算出光速的大小。

利用以上公式我們成功得到了光速的值,並且從理論上證明了光速是一個常數,並且它相對於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

來源 | 新浪

1905年,愛因斯坦總結了麥克斯韋等人的經驗,發表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中的一個基本公設就是光速不變原理。

1950年,艾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微波通過空腔時它的頻率為某一值時發生共振。根據空腔的長度可以求出共振腔的波長,再把共振腔的波長換算成光在真空中的波長,就可以計算出光速。

1972年,埃文森得到了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數值:299792457.4±0.1 m/s。

既然光速是一個常數,於是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重新制定了米的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

為什麼宇宙會將信息傳遞的最大速度限制在光速?

這個問題目前還無人能夠回答。能夠在1秒內繞地球轉七圈半,光速已經非常快了,但這一速度對於廣袤的宇宙來說,卻是如此之慢。

除太陽之外,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叫比鄰星,距離我們達4.22光年。就是說即使我們以光速旅行,到達比鄰星也要4年多的時間;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銀盤直徑約為100000光年;根據現有的宇宙模型計算,目前我們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更是高達930億光年,並且還在不停地膨脹中。

在描述宇宙之時,我們用光年來作為長度單位,但哪怕是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太陽神2號,達到的速度也不過是0.000234倍光速

來源 | 新浪

隨著科技發展,或許在遙遠的未來,星際航行將不再是幻想,讓我們也能有機會體驗一把「接近光速」的感覺。

相關焦點

  • 科技| 光速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光速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光速的測量大家都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非常快的,一秒鐘可以跑30萬千米,可以繞地球七圈半。那麼快的速度,人類是如何測量出來的?1. 亞里斯多德在古希臘時代,對於光速到底是什麼,人們並不是很清楚,因此一些科學家——比如亞里斯多德等人,就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
  • 愛因斯坦說光速最快,若有人在光速飛船中跑步,他是否超越了光速
    筆者-小文光速是宇宙中的最快速度,為每秒30萬千米,而光速也是被認為是最為渴望達到的速度,因為一旦達到光速,人類不僅可以縮短飛行所用的時間,而且還有機會星際旅行。而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一個物體一旦達到光速,它的時間就會變慢,就外界看來,這樣物體的時間就如同靜止了一般,這就意味著人類有可能實現穿越,回到過去或者未來。雖然,人類距離光速飛行還有很長遠的一段路要走,但科學家發現,除了光速本身以外,還有一種名為時空曲率引擎的物質將在未來取代光速。
  • 還以為光速是最快的?科學家:這4種現象跟光速比,堪稱「瞬移」
    很多人都有探索太空的想法,但是受限於我們人類飛船的速度太慢,而至今都只能徘徊在太陽系內,人類一直都致力於提高飛船速度,甚至達到或超過光速,來實現遨遊太空的夢想。一直以來,很多的科學家都表示,在人類所認知的宇宙中,任何物質幾乎都無法超越光速,換句話說,即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是無法超越光速的。小夥伴們可能已經開始質疑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真如科學家們所認為的那樣,人類已知的質量粒子都無法超越光速嗎?
  • 光速最快?不,已知的三種現象完虐光速,如何解釋?
    任何沒有質量的粒子(光子、膠子)它們生下來就以光速運動,而任何有質量的粒子它們的運動速度只能無限的接近光速,不能達到更不能超越光速。    這是因為有質量的物體在無限接近光速的時候,它所包含的能量(質量)也將趨於無限大,因此整個宇宙中將有沒有足夠的能量可以將這個質量粒子加速到光速。所以說光速不可超越。
  • 人類無法超越光速,被什麼東西限制了?科學家說出根源!
    人類無法超越光速,被什麼東西限制了?科學家說出根源!說到宇宙的極限速度,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光速,它被公認為最快的速度,任何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即便速度再快的物體,也只能無限制的接近。曾有人提出,如果人類在未來能夠超越光速,或許能夠實現穿越,超越光速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它比我們想像中的難多了。以人類現有的能力,根本無法抵達。在20世紀初,愛因斯坦意識到一個問題,無論觀察的人處在什麼運動狀態,看到的光速都是恆定值,當時很多人聽到這一說法,感到非常離奇。
  • 光速是人類已知最快的速度,那麼請問世界上有最慢的速度嗎?
    在物理學中,速度是一種相對的概念,速度多快取決於參照系的選擇。例如,我們通常會說房子是靜止的,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以地面作為靜止參照系。 如果以太陽作為靜止參照系,那麼,房子繞太陽的運動速度可達30公裡/秒。
  • 人類可以超越光速——時間膨脹
    假如未來有一個人可以以光速飛行,那麼在他的感覺中自己飛過10萬光年根本沒有耗費任何時間,而他本身也沒有衰老10萬年,準確的說他連一秒都沒有衰老,這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時間膨脹效應。
  • 如果人類的奔跑速度超過光速,能夠改變過去嗎?答案出乎意料
    在一些科幻電影裡面,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很多家鄉情況的出現,這些情況大多是人類目前還沒有掌握的科技或者是突破的科學領域,處於一個探索和攻克的階段,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突破光速。光速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快的速度了,不過在宇宙中論最快,它可能還算不上,電影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人類以光速或者是超過光速的速度奔跑,好像能夠為所欲為,不過如果人類真的達到了光速奔跑,那麼他能夠改變過去嗎?科學家這樣說。
  • 掌握光速就能遨遊宇宙?科學家對光速感到絕望,宇宙實在太大了
    審核:小文光速,是物理學家目前在宇宙中所發現的最快的速度,而且只有類似於光這種沒有靜質量的物質才能達到這個速度,其他任何含有靜質量物質的速度都不可能達到光速,按照這種說法,那我們人類要是想探索整個宇宙,那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人類製造出來的探測儀器的速度是無法超越光速的,而且整個宇宙又那麼寬廣
  • 科學家發現3種速度,人類若實現其一,有可能超越光速!
    科學家發現3種速度,人類若實現其一,有可能超越光速!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終於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成為地球上的主導者,在這期間,人類不僅要面臨自然的突變,還要面對其他物種的攻擊,得到的這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
  • 光速應該怎麼測量?教用你家的一臺家電,測得比牛頓還準
    哈嘍朋友們,【科學有道理】之光速測量欄目,不知不覺已經講到第三期了。從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光速無限,到科學大神伽利略測量失敗,再到牛頓時代測量的非常粗略的光速數據,最後到麥可孫精確測量光速,人類測量的方法不斷改進,對光速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近似值。
  • 《福布斯》科技文章:時空結構的擴展如何比光速還要快?
    在昨天的《福布斯》(Forbes)網站上發表有一篇理論天體物理學家、科技作家、伊森·西格爾(Ethan Siegel)題為:「時空結構的擴展如何比光速還要快?」的長篇科技文章,具有參考意義,擇要介紹如下(有點長,耐心看)。文章指出,空間結構的擴大意味著星系越遠,它似乎離開我們越快。
  • 光速為何被限定為30萬公裡每秒?一旦突破光速,文明或進入下階段
    銀河系直徑為10萬光年,光速穿越需要10萬年人類如果要想實現星際旅行,首先需要突破光速飛行,雖然實現了光速飛行也不一定可以實現星際旅行,但是突破光速是人類實現星際旅行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連光速都無法超越更不用談去實現星際旅行了,那麼超越光速到底有多快呢?
  • 它比光速快一萬倍,逆轉時間再非妄言!
    如果說「光速不可超越,是最快的」,那麼未免太過絕對,超光速的現象其實是很多的,比如說在水中,水的折射率是1.33,折射率的公式大家應該記得,真空速度除以介質速度,那麼光的傳播速度就等於0.75,而粒子只要超過0.75就實現了超越光速。比光速還快!愛因斯坦相對論也有一個論點提到,「真空中是不可能有物體的移動速度超光速的」。
  • 宇宙中移動速度最快的星球,速度媲美光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在大自然中,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動物,其中有的樣子很美麗,如孔雀,水母,也有的動物性格兇猛,如老虎、虎鯨和鱷魚,但說到大自然中奔跑最快的動物,相信誰都比不上獵豹,這種動物的速度可以達到120公裡每小時,除了天上的鳥類以外,相信這種動物在速度上是最強的。
  • 可以摧毀星球的光速,為何在人類觸碰之時,可以毫髮無傷呢?
    可以摧毀星球的光速,為何在人類觸碰之時,可以毫髮無傷呢?在很多的科普文章中,會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其傳播速度每秒高達30萬千米,這幾乎成了科學界一個不爭的事實。久而久之,光速成了一種標準。
  • 人類最快的飛船需要多久才能走完一光年?
    可見,速度對於人類文明前進的重要性,而在人類現在科學理論下,速度不是無限提升的,它有一個極限值,那就是光速。與光速相對應的則光年,可能有人會問了:一光年有多遠?人類最快的飛船需要多久才能走完一光年?在天文學的領域裡,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而不是速度單位。
  • 為什麼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超光速會有什麼後果?
    光速非常快,以至於人類曾經認為光速快到無限。但通過木衛一星蝕的天文現象,人類首次確認光速是有限的。此後,隨著實驗精度的不斷提高,人類測出的光速也變得越來越精確,大小將近每秒30萬公裡。最終,人類乾脆把光速定義為299792458米/秒。
  • 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光速究竟多少? 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光速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最基本常數,也是物體運動的速度上限,那麼科學家是如何來測量光速的呢? 實際上,科學家不測量光速(這裡總是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而是科學家知道光的速度是多少。
  • 如果速度達到光速,時間會停止嗎?
    根據狹義相對論的鐘慢效應,速度越快時間越慢,很多人就會認為,速度到達光速,時間就會停止。事實上,從光的角度來看,時間並沒有被凍結,因為光沒有角度。不存在光速參照系,可以使光處於靜止狀態。這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在過去的一百年裡,它已經被大量的實驗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