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小康一直是百姓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嚮往。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西藏的脫貧對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極其重大。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近年來,在北京援藏工作的精準發力下,一項項民生工程、一批批產業項目、一個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或開工建設,或建成投用。拉薩市各族群眾真實地感受到北京援藏項目帶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脫貧攻堅結碩果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是《桃花源記》中最有名的一段對世外桃源的描寫,讓無數人神往。在北京援藏幹部的努力下,這樣的美景在尼木縣即將成為現實。
在卡如鄉,來自北京平谷的1萬株桃樹在高原的陽光下茁壯成長,這是來自北京平谷區援藏幹部趙金祥和同事們的手筆。2017年清明節前後,趙金祥從北京平谷引入的精品大桃8個品種共計1萬株,在卡如鄉全部栽植完畢。
與雪域高原本地產的桃相比,這片桃林還擔負著帶動當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重任。
卡如村2組村民明久今年45歲,家裡4口人只有1.5畝土地,通過在桃園工作,每年各種收入加一起可以達到3萬元。
北京平谷大桃在卡如鄉落地生根是尼木縣「溝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北京援藏幹部的努力下,尼木縣長達40公裡的溝域經濟產業帶逐漸興起。
目前,尼木縣已基本建成以大桃、櫻桃、葡萄等特色果品及蔬菜、藏雞標準化養殖為主的現代農業和以卡如溝·核鄉尋憶民俗體驗村、藏香產業園為主體集民俗旅遊、二產加工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體系。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脫貧攻堅又一年。這是爬坡過坎的一年,這是集中攻堅的一年,這也是碩果纍纍的一年。
2018年,北京市緊貼拉薩市脫貧攻堅的工作目標,結合實際,集中力量,聚焦重點,精準發力,有力助推了拉薩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成就。
截至2018年9月底,北京市對口支援的城關區、堆龍德慶區、尼木縣、當雄縣已經先後全部通過國務院扶貧辦考核驗收,實現脫貧摘帽。
拉薩市率先在西藏實現整體脫貧,成為北京市對口支援地區中第一個整體脫貧的地區,成為全國第一個整體脫貧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地級市。
脫貧攻堅安排資金21898萬元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地區不同,扶貧對象不一樣,工作方法也不一樣。
在堆龍德慶區羊達鄉一個不起眼的魚塘裡,住著一批「北京客人」。北京特色水產品種——熱水魚羅非魚、冷水魚鱘魚被引入拉薩雪域高原。羊達鄉專門建起了一方北京魚塘,幫助拉薩養殖戶創產增收、脫貧致富。
看著水裡密密麻麻的氣泡,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幹部、拉薩淨土商貿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宏亮很開心,「這說明『北京魚』很健康,沒有水土不服!」100%的成活率,讓京藏兩地的水產養殖專家都非常驚喜。這無疑為兩地漁業合作,開了個好頭。同時,拉薩本地的高原冷水性魚也計劃走入北京市場。
在近幾年的消費扶貧項目中,西藏的特色產品一直很受北京消費者歡迎。
犛牛製品、羊絨製品、高原奶製品、高原水系列……目前,供應北京市場的特色產品多達百餘種。北京援藏指揮部綜合了超市直營、社區零售、組織展銷、線上銷售、大宗採購等多種渠道推進特色產品進京銷售。
2018年度北京市計劃安排對口支援資金26039.25萬元,其中扶貧脫貧項目投入資金21898萬元,佔比84.1%,年度計劃安排58個項目,其中扶貧脫貧項目45個,佔比77.6%,新增資金10000萬元全部為扶貧脫貧項目資金,安排項目21個。
在北京市的支援幫助和拉薩市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產業扶貧、教育醫療扶貧、社會力量扶貧等全方位多項措施,進一步推進交流交往交融、攜手奔小康、注重「志智雙扶」,為強化脫貧攻堅工作成果打好基礎。
援藏項目 向基層傾斜
北京市在對口支援拉薩市工作中堅持將80%以上對口支援資金用於基層(區、縣、村),堅持市級對口支援資金與北京各區資金和社會力量資金相結合,共投入資金128786餘萬元,用於北京攜手奔小康兩區兩縣。
京拉兩地對口幫扶區縣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對接協作,建立了區縣之間、鄉街之間、村居之間、企鄉之間、企村之間的多層次結對幫扶關係,實現了從「主動脈」相連到打通「毛細血管」的微循環,形成了立體式、寬領域、多層次的援藏扶貧新格局。
在當雄納木錯聖水廠,建檔立卡貧困戶強巴旦增像往常一樣忙碌著。裝箱、打包……雖然工作有些累,但強巴旦增心裡很踏實。強巴旦增一家有5口人,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他一個人身上,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自從北京援建的納木錯聖水廠項目開工後,強巴旦增一下變身產業工人,走上流水線,不再靠天吃飯;一家的生活悄然發生著改變,家裡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
在拉薩,像強巴旦增這樣通過北京援藏項目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老百姓還有很多。
集中力量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各族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讓拉薩市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富裕和幸福,就是北京援藏幹部們最大的心願。
為了進一步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北京市各區縣還積極廣泛動員企業參與結對幫扶工作,2018年北京對口區縣共有42家企業幫扶拉薩34個貧困村。
結對幫扶進一步推動了拉薩扶貧項目建設,拓寬了群眾脫貧路徑,帶動了貧困戶就業增收。
產業先行促增收
「我一口氣承包了9個大棚種蔬菜,不僅還清了家裡蓋房子欠下的錢,還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提到承包大棚種菜的成就,堆龍德慶區羊達村村民娘嘎聲調一下子提高了,臉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娘嘎承包的大棚位於北京援藏投資建成的羊達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裡。園區內數百個大棚,種植有常見蔬菜、食用菌、花卉、水果、藥材等40多種經濟作物。
「2018年,園區直接帶動160多戶群眾增收。」園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李鵬輝說,「園區建設時流轉了附近村民的土地,土地流轉費用逐漸遞增。附近群眾來打零工,每天也有一百多元收入。」
為進一步提升承包大棚的經濟效益,北京援藏幹部聘請專家為群眾傳授種植技術,摸索出的草莓、藏紅花、藏靈芝標準化種植技術,在多個鄉鎮推廣。
2018年北京投入支援資金6745萬元用於強化產業發展,計劃內實施13個項目,涉及農業、加工、旅遊等領域。
安排對口支援資金4300萬元,實施尼木縣高效溫室大棚建設及附屬、尼木縣扶貧搬遷戶種植標準化就業基地建設項目、尼木縣藏雞原種保護基地項目二期建設項目、當雄縣高原現代化畜牧業產業化示範園建設項目、堆龍德慶區羊達生態農業產業扶貧幫扶項目、城關區納金鄉嘎巴扶貧生態牧場擠奶大廳設備購置項目等6個農牧業項目,發展特色養殖業、現代設施農業,幫助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近就業、直接脫貧,帶動貧困人口4682人增收。
安排對口支援資金1100萬元,實施西藏納木錯聖水廠產業扶貧建設項目、城關區乳製品加工廠扶貧建設項目兩個加工類項目,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000餘人就業增收。安排對口支援資金1200萬元,實施尼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陳列設施項目、當雄縣遊客服務集散中心建設項目、堆龍德慶區波瑪村德吉藏家易地搬遷扶貧開發項目等3個旅遊項目,通過發展特色旅遊業,為村民提供就業增收機會。
在堆龍德慶區波瑪村易地搬遷組,北京援藏投入資金將部分房屋改造成民宿,引入旅遊公司統一管理,第一個月就有80%的入住率。「客源直接到家,群眾足不出戶就可通過售賣農特產品,提供餐飲服務等方式增收,年終還有分紅。旅遊公司借地打造民宿遊,政府增添了產業,可謂『一箭三雕』。」北京援藏幹部、堆龍德慶區委常務副書記張勇說。
有志而來,有為而歸。北京援藏幹部的付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掛職尼木縣縣委常務副書記趙金祥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首農供應鏈公司憑藉「北京市受援地區消費扶貧產業雙創中心」項目榮獲「組織創新獎」……
漫漫艱辛路,濃濃援藏情。
3年來,無論是廣闊的草原還是雅魯藏布江河畔,一大批北京援藏優勢項目紛紛落戶, 一棟棟樓房圓了困難群眾的安居夢;一個個產業基地的建立讓農牧民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一樁樁好事、實事如汩汩清泉,滋潤了貧困群眾的心田;一個個北京援藏幹部與各族群眾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感人故事口口相傳……
他們,從北京滿腔熱情而來,帶著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誼,滿載而歸!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