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經常會有粉絲朋友們私信開心爸爸一些的問題,是關於孩子表達的。
典型的問題有「不知道為什麼,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沒什麼邏輯,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根本聽不懂要說些什麼」,這是涉及到說話邏輯性的;或者是「說話時廢話太多,不知道想說什麼」,這是涉及到說話要有一個中心的。
其實不光是孩子,就算是我們身邊的成年人,不少也是這樣的。
看上去好像很會說話,旁徵博引引經據典能說不少內容,但說的內容之間卻無比分散,對話者往往聽不懂他在說什麼,自然也就起不到交流溝通的作用了。
而且,這種問題的改善,可不是說看看《如何說話》、《如何把話說到別人心裡去》之類的書就能解決的。很多書只是告訴我們什麼樣的話更好,如何說話更顯的我們有高情商,至於如何才能把正確的話用在正確的地方,就真的是乏善可陳了。
其實說話的問題,本質上是思維的問題
對於孩子來說,說話沒有邏輯或者沒有中心,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是生理或者說是經驗方面的問題。
孩子畢竟生活經歷比較少,而且他們的語言能力也不是說多麼的成熟,這就導致他們在表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會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從大腦中搜索可以形容自己想法的詞語。這種並行的思維方式對他們來說,要求是很高的,他們其實是很難做到很好的。
所以就會出現說了半天不知道在說什麼的現象。
如果是這個方面的問題,可以隨著孩子的長大,表達能力變得純熟,生活經驗更加豐富之後得到很大緩解的。作為爸爸媽媽呢,需要做的就是多給孩子進行詞彙量的儲備,各種情形下的表達方式,以及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時間長了效果就會比較明顯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思維的問題了。
這個實際上才是本質問題,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代表了他的思考程度,也代表了他邏輯思維的廣度和寬度以及深度。思維越深入,越完善,思考的就越全面,能夠表達出來的東西就越有邏輯,中心就越突出。
而說話沒邏輯,中心不突出,就代表著他們思維發展不足。
這個方面問題的解決,就需要爸爸媽媽們幫助孩子建立起幾個思維的關鍵方法了。
在《寫作即思考》這本書中,就給出了很詳細的解釋。
常見重要的思維方式,主要有3種,分別是批判性思維、反思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說對面別人的看法都習慣性的批判,而是在遇到任何事實、概念或者理論的時候,可以不是那麼著急的去附和或者是反對,而是靜下心來嘗試去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說,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得出這個結論等,這種思維呢,可以讓我們不拘泥於眼下的結論,而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探索根本原因是什麼,這就促進著我們遇到事情不斷的思考。
反思性思維呢,通常發生在事後。
當我們對某件事情形成了看法,對某些問題給出了意見之後,可以根據吉布斯的反思循環圖來進行。比如可以問問自己有什麼想法,這個選擇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如果再有一次類似機會的話我們如何做出更好的決定,以及給出日後的行為準則或者是選擇的依據。這種反思呢,可以更好的完善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豐富我們的決策形式。
最後就是創造性思維了,創造性思維顧名思義就是產生出一些創新性的,以及原創性的想法。這是對我們思維方式的更高級的要求,是在前面兩種思維方式的基礎下進階的思維方式。當然,創造性思維也不是說坐在那裡毫無目的的胡思亂想,而是要通過一些科學的方式,比如頭腦風暴啊,隨機聯想等方式,釐清事物的本質,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一些思維方式,而思考的方式完善了,說話的問題自然就可以得到很大改善了。
思維的問題,最好是通過寫作來改善
那麼,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該如何培養孩子的,上面3種思維方式呢?
其實在《寫作即思考》這本書內也給出了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那就是寫作。
眾所周知,寫作的過程大致來說是這樣的:
1、確定寫作的具體主題。
2、選擇適當的寫作結構。
3、為結構選擇適當的案例。
4、實踐自己的想法。
而這四個步驟呢,都有著上面3種思維方式的影子。
比如在確定寫作主題這個步驟,就是一個典型的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我們需要在不斷的問為什麼,以及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找到寫作的實際主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批判性思維的具體化。而我們最終找到了寫作主題後,也正是批判性思維找到了具體對象的過程。
再比如選擇適當的寫作結構,其實就屬於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每一個主題的論證,在不同的結構下效果是不一樣的,如何用創造性的思維,找到最適合論證的結構,其實本質上就是在創造性思維。
所以,作者才會毫不猶豫的表示,寫作的本質就是思考。
而對於孩子呢,雖然說不能完成這麼具體的寫作,但也可以朝著這個目標去發展。
比如和孩子一起讀完一本繪本,爸爸媽媽就可以引導他們,對繪本中的故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小動物會這樣選擇,為什麼小動物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等等,這其實就是最初級的批判性思維,起源於繪本本身,但又不拘泥於繪本,能夠從眾人皆知的道理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這種看法並不成熟;接著就可以和孩子對剛才批判性思維得出的結論,進行反思,我們的結論和繪本上的結論有什麼區別,哪種結論更加適合現在的我們呢,以後遇上類似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思考呢?這一系列的反思,其實就是對批判性思維的復盤,從而找到更加完善的思考方式,以及更加科學的決策形式;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就繪本本身進行發散性思維,如果是我們的話,會怎麼樣做,做了會有什麼後果,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等等。
思考完了,就是鼓勵孩子把剛才思考的內容寫下來的過程了。如果說思考的時候,是五花八門各種想法都有的,但落在紙上的時候,只能有一種,而這種想法,就是我們最希望孩子能夠擁有的。
一個能寫出來的孩子,說出來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當然,孩子因為年齡不一樣,在寫的過程中也是會有很多困難的。
常見的有不會表達啊,寫起來顛三倒四啊,不會寫字只能用拼音替代啊等等,這都是正常現象。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孩子,寫作就有不同的形式,甚至小一些的孩子,用畫畫來代替也是可以的。其實寫作不一定非要是寫成文字,只要孩子真的去思考了,去釐清自己的思維了,這其實就夠了。所謂的寫作,只是對自己思維的一種具象化方式而已。
作為爸爸媽媽們,更多的應該是鼓勵孩子去做,而不是說用比較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孩子的寫作能力其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隨著他們的長大,而不斷成熟的。
開心爸爸有話說
其實《寫作即思考》這本書講的內容很多,如何得出觀點,如何尋找支持觀點的證據,如何評估他人的觀點等等,對於被說話問題困擾的成年人以及孩子來說,都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
作為爸爸媽媽呢,陪著孩子一起寫作的過程,不僅僅是幫助孩子形成科學的良好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也是幫助自己回省教育方式思維方式的一個機會。
對自己,對孩子都是大有裨益的。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