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1點多,在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即ICU病房)裡忙碌了一上午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這家醫院目前收治了兩百多例經綏芬河口岸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2月中旬,管向東就曾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身份馳援武漢,坐鎮指導救治工作60多天。在武漢,管向東和其他七位醫生收穫了「重症八仙」的稱號。4月11日,返粵休整不到四天的他再次出現在了新的防疫重點——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繼續戰鬥在抗疫一線。
據管向東介紹,綏芬河的住院病例目前全部收治在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與武漢相比,這裡的輸入病例發病年齡偏低,平均年齡在40到45歲之間,60歲以上病例很少,病例的基礎疾病也較少。重症病例佔比約10%,病情大多較穩定。「即便如此,我們也要慎終如始。」管向東說。
連續三個多月的一線作戰讓管向東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傳播力、致病力以及生命力都比SARS病毒更強。同SARS、流感病毒一樣,新冠病毒沒有特效藥。治癒新冠肺炎,最終依靠的是在病程中病人自身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在抗體作用下,病毒才會慢慢消失。「新冠肺炎的病程一般為兩到三周,對於重症、危重症病人,重症醫生要做的就是『託住病人的命』,幫助他們熬過整個病程,儘可能減少醫源性損害。」管向東告訴記者。
早期治療關口前移和進行及時的有創氣管插管,是管向東和專家組在救治重症病人過程中總結出的兩條經驗。在發病初期,病人越早得到充分休息與氧療,配合相應藥物治療,向重症、危重症轉化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外,病毒對肺部的損害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臨床醫生需儘早掌握對肺部損害的病程,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對出現呼吸衰竭、需要生命支持的病人應及時插管。
在管向東看來,與病人溝通交流也是治病救人的重要一環。「病人的心態、情緒對病情治療非常重要。我們要在解釋清事實的基礎上,幫助病人建立信心。」管向東認為,醫生需要讓病人轉變觀念,入院治療很重要,但不等於進入保險箱,對付新冠病毒沒有靈丹妙藥,病人積極配合醫生,雙方齊心協力,才能戰勝病毒。
目前,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更新至第七版。但在管向東眼中,這個新型病毒及其帶來的系列問題,依然有太多未知。「現代醫學對人體的了解遠遠不夠。」管向東說,新冠病毒今後如何變異,生產出的疫苗能否對變異的病毒有效,仍是未知數,很多規律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令他欣慰的是,此次疫情,讓社會各界更直接、深刻地感受到重症醫學的力量。在42600多名援鄂醫護人員中,約有19000名來自ICU的醫生和護士。「重症醫學的發展給我國現代醫學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特別是出現地震、災害、瘟疫、戰爭等重大災難時,重症醫學一定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這是此次疫情中,管向東感受頗深的一點。
中國的重症醫學起步晚,但發展快。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重症醫學逐漸建立。90年代前後,國家衛生部將ICU作為評定等級醫院的必要條件,全國ICU迎來大建設、大發展。2000年左右,中國的ICU建設已初具規模。此後,非典、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災難事件讓社會公眾更加意識到重症醫學的價值。2008年7月4日,國務院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重症醫學為二級學科。2017年,重症醫學科成為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四個重點支持方向之一。
作為中華醫學會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管向東認為,重症醫學有更加綜合的救治手段,並且具備24小時連續作戰的專業化救治理念與實戰經驗的隊伍。在器官功能支持、對併發症處理等方面的優勢,都使它成為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重症醫學不僅成為突發重大災難事件救治的首選專業,也是現代化醫院的展示窗口。」管向東表示,從長遠來看,進一步加強重症醫學專業發展非常必要,未來應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使重症醫學專業在我國健康發展,不斷適應大眾需求、社會需求、戰略需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侯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