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機在我求自由」——程大利的筆墨文心

2020-12-23 騰訊網

展廳現場

10月16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館、北京畫院主辦的「筆譚——程大利水墨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啟幕。展覽共展出40餘件作品,系程大利先生自2015年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問墨》展之後的新作。展覽通過師傳統、法自然、融匯東西三方面,集中體現近年來藝術家涵精執要的思考及其筆墨實踐的探索。展覽將持續至10月26日。

縱觀展廳中程大利40件不同時期作品,尤其是近兩年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在原有的筆墨基礎上更加豐富了色彩的運用,形成了外象與心相的際化,生發了質變,創作出屬於藝術家自己的筆墨色彩。前來觀展的美術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無論是內在的氣息,還是外象的意境,以及具體的筆墨形式、詩意內涵,皆與程大利的心性、人格、學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說,詩情畫意的作品是好的,那麼更好的作品則是傳遞自然與生命信息的融為一體,而程大利的筆痕墨跡所追求與表達的正是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含蓄內美是程大利對藝術深層次的思考與追求。

藝術家自述

程大利在長期的畫論研究和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對傳統有著深入消化。意會古人是他的學養,沈周的粗重雄壯、董其昌的平淡從容、新安畫派的疏朗簡遠,皆為其藝術的沃土。他說,「沈周筆力扛鼎、彈無虛發,用點極好」,「用點如中醫針灸,皆在穴位處」。一語中的,生動明了。而對於董其昌的「留白」藝術,他更是醉心。在心像的營造和虛白的處理上,了無痕跡地消化著董氏匠心。靜觀《新安諸家入夢來》,只覺滿紙古意,程邃筆下的乾裂秋風,梅清畫間的奇險盤曲,皆撲面而來。鬆弛中得見功力,零亂中亦求整秩。值得留意的是,程大利對先賢的研究並不囿於作品與畫論,詩歌中的奇崛雄偉、流動迴旋、曲筆隱約的諸般魅力,都成為他營造畫面的手法。

新安諸家入夢來(國畫)2018年 程大利

觀霞(國畫)2019年 程大利

除了師古人,尋找造化神韻的手段,亦是程大利提高修養,領悟自然的法門。寫生,是採擷造化生機,尋找造化神韻的手段,亦是提高識見,領悟自然的法門。每當畫家在大山深處展開冊頁,昂首白雲、俯瞰流泉,無不感嘆與造化相契合。於是在丘壑雲霄間,凝神默想、物與心會,取造化之魂魄,聚於腕間,流於筆端,一揮而就,氣韻自生。他說,「獨出煙塵之外者,唯心懷大自由矣」。的確,山川的魂並不在形,而是大象蘊含。脫出造化,尋得「心畫」,方能獨得玄門。因此讀程大利的畫,斷不能以形束縛了眼界。匠心之外,是畫家對詩境、自然和自由意志的闡發,是對生命主體的叩問。《聽泉》即是如此,泉水自山澗湍流而出,宛如明快的樂音。畫家以曲筆寫水流,全乃書法筆意。同時,他又在山石的力量和泉水的節奏中,努力尋找輕重、徐疾、疏密流轉的生機,於千錘百鍊後見「神來之筆」。

程大利曾言,「化機在我求自由」。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當代在他眼中絕非壁壘,而是可以自由取捨、參而化之的養分。他常年赴域外旅行、寫生,於歐洲的博物館中遍覽名作,尤喜塞尚、梵谷、波洛克的筆法與結構,以及賈科梅蒂雕塑中的空間感與質地。他還將黃賓虹晚年的用筆與塞尚相比較,悟出中西趣味雖異,但實驗精神相通的道理。他於傳統中得深義,於西學間得新知。正如《都靈的黃昏》,筆墨寫出的線條,融合在彩色的斑斑點點之間,朦朧的晚霞籠罩天際,一氣呵成,寫出了畫家彼時的心境。

坐聽隔山鍾(國畫)2020年 程大利

聽泉(國畫)2020年 程大利

學而無痕,無問東西,藝術何為?暢神而已。中國畫講究「人」「文」雙修,這點在程大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精研畫史論著,通讀古典哲學,素日裡讀書、作畫、行旅、覓句,頗得古人風範。他又是一個開眼看世界的當代知識分子,一個引領藝術風尚的編輯出版家,徜徉於中西之間,遊弋於古今之外,將自己的見識、文心、修為傾注於筆墨之中。因此觀其畫,故覺雅致、平和、深有奧義。

晚晴(國畫)2020年 程大利

都靈的黃昏(國畫)2019年 程大利

開幕式之後,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學術報告廳舉辦了「筆譚——程大利水墨作品展座談會」,來自美術界、學術界、評論界的專家學者,對程大利藝術成就給與了很高的讚譽,對他就中國畫的認識及個人「修養」給與了充分肯定。

王明明(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原北京畫院院長)

程大利身上體現了一種中國畫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積澱。他的筆墨,一直在追求中國畫大的境界和意味。畫面中寫生的味道越來越少,沉浸思考的部分越來越多,而且筆墨語言完全融入到他所要表達的意境中去。所以我們看他的畫,會感受到古已有之的文人氣。

楊曉陽(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陽)

在程大利身上,我看到了四個字,那就是「守正創新」。他的筆墨出自傳統,精神卻是開闊融合的,視野很寬,古今中外兼收並蓄。同時,他很好地解決了寫生和創作的關係,可以說他是把創作轉移到戶外、轉移到山水造化中去了。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中華文明是源流有序的,不能夠把創新建立在對傳統的割裂上。程大利師法古人,對歷代名家畫論有著深入研究,他在講傳承的同時又著意去表現時代精神,能夠將古人的筆墨精神移為我用,作品中筆與墨相互滲透,非常耐看。

李小可(北京畫院藝委會顧問)

程大利能夠將最傳統的筆墨表現痕跡與結構做到渾然一體。他既有對客觀世界感受的表達,同時又強化了筆墨內在表現力的豐富性;能夠用筆墨的點、線、皴、染來構成形式美,又能傳達出物象之美。

孫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程大利對黃賓虹的筆墨有著很深的體會。同樣,他也極為注重畫家的內在精神和修為。黃賓虹曾說「章法屢改,筆墨不移」。時代面貌雖不相同,但筆墨的精神是要延續的,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點在他身上體現地很明確。

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

我想用八個字來形容程大利先生。第一是格局,格局是胸懷的體現,程先生是有大格局之人。第二是格調,格調是人格、人品、學養的綜合體現,程先生是有高格調之人。第三是豐厚,這是縱向來講,即從古到今,程先生是文脈傳承有序之人。第四是豐富,這是橫向來說,程先生涉足廣泛,而這些修養均能從他的作品中映射出來。

高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從哲學上講,藝術的本質是要回到本真的。無論什麼手法,色彩也好水墨也好,傳統的文脈一定要守住。《江蘇畫刊》推動了一大批人才,我想說程大利在當今起到了陳師曾的作用。一是對傳統文化有著明確的個人判斷,二是能夠發現和鼓勵人才。

靳衛紅(原《江蘇畫刊》主編)

程大利先生讓我感受到文人對自我形象的塑造。他為當代藝術提了一個問題,即什麼是傳統。同時,他也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在面對自然造化和內在心源時的重合時,他重新闡釋了用筆萬古不變,而氣息需要個性與時代的道理。

(圖片由北京畫院提供)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文心蔚然——文蔚書畫展在深圳開展
    「文心蔚然——文蔚書畫展暨博雅藝術書店開業典禮」開幕式現場2014年11月28日,由深圳市安盛華實業集團、靜清文苑、深圳博雅藝術有限公司合辦的「文心蔚然」文蔚書畫展暨博雅藝術書店開業典禮在深圳博雅藝術公司深交所店舉行
  • 厚積薄發,從第一本書讀起——《文心》有感
    近幾年的紛擾太多,憂愁太多,將無奈與痛苦寫在紙上,看著紙張在煙火中燒成灰燼,才能使我得以片刻安寧。說來慚愧,由於痛苦的無處發洩,才讓我發現了寫作的這個好處,這也是我最初重拾筆墨的動力。我心裡知道,是我沒有「厚積」,因此無法「發」出來。所謂「厚積薄發」,「厚」從哪來,從讀書中來。我是從讀《文心》開始的。《文心》是葉聖陶和夏丏尊先生一起為中學生寫的「語文課」,「是一本嚴謹而專業的「語文教材」,同時也是一部講民國語文學習故事的白話小說」,講述的是關於語言的經驗與認知。
  • 禪意畫家劉子玉的畫具有濃厚的筆墨意趣與藝術感染力構圖新穎別致
    他的作品以自己獨特精彩的筆墨,抒寫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藝術人生。世事沉浮對煙霞,染雲裁逸探春芽。我看坐中名利客,能知真味是何家。四德鹹備五福昌,天賜遐齡壽自長一笑煩惱跑,二笑怨憎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樂逍遙。時常開口笑,壽與南山高。
  • 這本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我為什麼要推薦給你——《文心》
    看到《文心》這個書名,很多人就開始害怕,以為是非常高深的文學理論之類的書籍。沒有啦,我推薦給初級閱讀者的第一本書籍,怎麼可能這麼深!老實說高深的文學理論我也不感興趣啦,太枯燥了。如果你初中時偏科,不喜歡閱讀,現在就需要從頭開始,最開始的路一定要走對,以後才可以自由發展。如果你是閱讀小白,就更需要先讀這本書了。不然,你要麼冒冒失失去啃名著經典,因為太過深奧無法理解而畏難而退,要麼就被網絡小說的灌水文灌飽了肚子,入鮑魚之室不聞腥臭了。
  • 《葉楓筆墨風景》品賞會
    品賞會吸引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它的形式新穎與獨特也得到了高度肯定。那時,恰逢百花盛開,如今,正值綠意盎然。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在夏樹蒼翠時分,格桑花將再次舉行一場期待已久的品賞會——葉楓筆墨風景之品賞。   葉楓   又名田父,男,1966年1月生於寶應。師從著名書法篆刻家薑桂林先生。
  • 文心:傳統文學的本源探求及現代闡釋
    內容提要:在《文心雕龍》中,「為文之用心」除了指通常所說的「作家主觀之情思」,還指「文心」自身之妙用,即「天地之心」自身之運行和發生。「文心」不僅分別將「天文、地文、人文」隱喻化,而且將三者視為一個相互呼應生發的整體。這一表達體系的關鍵,即「文心」和「文體」的對舉結構。
  • 百度語義理解技術與平臺文心ERNIE:AI時代的文本智能化利器
    對此,在今年8月25日的百度大腦語言與知識技術峰會上,百度集團副總裁吳甜重磅發布語義理解技術與平臺文心(ERNIE),為企業提供了一種革新性的應用範式,集先進的預訓練模型、全面的NLP算法集、端到端開發套件和平臺化服務於一體,提供一站式NLP開發與服務,讓企業用戶更簡單、高效地定製企業級文本模型。
  • 筆墨雄厚 意境迷離:畫家曹鑫山水作品賞析
    造化者,天地為大,入我胸者鑄我跡,坐看白雲起,心逐團絮輕;池靜明月甜,波柔心境空,心隨物化,天人合一者也。故筆墨者,氣象高古絕疏狂;心思縝密免瑣屑;趣味衝淡不偏枯;操守嚴明遠激烈。寓靜於動,得幽泉喧石之異趣,雲定水中,見鳶飛魚躍之殊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之風光,化齊之妙,心物融化者也,反之,墨燥筆喧,心神混淆故耳。
  • 【每日一花】文心蘭
    種:文心蘭花期:10月文心蘭屬復莖性氣生蘭類,具有卵形、紡錘形、圓形或扁圓形假球莖。假鱗莖是養分儲存及供給器官,隨營養生長而增大,隨生殖發育而縮小。文心蘭花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花朵顏色有純黃、洋紅、粉紅,或具茶褐色花紋、斑點,花序更是變化多端,有豎立開一兩朵、十朵、數百朵,不一而足。
  • 植物筆記- 帶來一縷清風的迷你文心蘭
    反而這幾年悄悄流行的迷你文心蘭,細碎的小花,帶著迷人的香味,身姿清雅迷人,忍不住買上幾盆,放在窗前案頭,看著每天心情都美美的。迷你文心蘭有的文心蘭花極大,也有的極小,有的只開一兩朵,有的種類卻可以開數百朵。
  • 美術研究|一幅中國畫的筆墨之氣,在於總體格局方面的有無變化!
    上面兩節分別探討了無形之氣空白和有形之氣筆墨這兩大體系,這一節我們要探討一下兩大氣的體系相互交會作用的情況。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了「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宋代韓拙在《山水純全集》將筆的四勢改為「筋、骨、皮、肉」,我以為這種改動比荊浩原來的提法更符合對用筆形態的形容。
  • 《文心》:一部誨教誨學的民族教育經典
    (葉至善《重印後記》)在我看來,這部著作不僅告訴青年學生如何讀和寫,也告訴我們語文教師如何教,具體地體現了兩位教育前輩深邃的語文教育思想。如果我們用今天新課改的許多教育理念來比照,卻又有許多精神十分吻合,是一部本土化的喻學、喻教的教育經典。本書裡的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的教學藝術,體現的就是夏老和葉老的教育思想。王先生的教學「不但認真,而且親切。他那慈祥和藹的態度,教學生不由得勤奮起來,彼此親親熱熱地討論著,沒有一些浮囂之氣。」
  • 柳華榮,一個行走在筆墨深處的女人
    湖北省文聯主席熊召政參觀柳華榮作品展筆墨是有層次的,表層輕浮,中間層匠氣,深層才有筆墨的厚重,走到筆墨深處,才見筆墨精神,才有靈魂的華滋。筆墨深度的深層判斷,就是看筆墨能否傳達人的生命意識,能否將筆墨與自我的生命相貫通。在柳華榮作品裡,筆墨觀念超過了一般寫意理念,突出了筆墨的精神力度。中國大寫意花鳥畫就是寫精神,寫靈魂的景致。精確的繪畫不等於藝術。中國大寫意畫家都有一種感知能力,能表現內心所想的事物,畫自己內心感受到的,而不畫自己眼睛看到的。
  • 龔鵬程|《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對佛教的貢獻
    介紹完了,底下我要略做些討論:首先,劉勰常為僧人志碑立傳。這不但可以做為《文心雕龍史傳篇》的參照,而且整件事應該看成是漢傳佛教文學化的第一步。〈史傳篇〉曾遭紀昀看輕,其實劉勰對寫傳紀是頗有經驗心得的。漢傳佛教有很多的特點,其中之一是吃素,不吃肉。
  • 鎮江市圖書館「文心好書榜」12月新書推薦發布
    金山網訊「文心好書榜」12月新書推薦發布。「文心好書榜」由鎮江市圖書館傾心打造。「文心好書榜」12月新書榜包括《後疫情時代》、《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簡讀中國史2》、《中國歷代腐敗背後的權力與財政》、《錢鍾書選唐詩(上下冊)》、《郵輪碎片》、《藝術家們 》、《斑斕志》、《伊卡狛格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累
  • 《文心雕龍》是什麼意思,原來其中包含典故
    還有一小部分典籍的名稱理解起來就有些費解了,比如《文心雕龍》。很多人都搞不懂,文心和雕龍有什麼關心?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詞組合成書名,到底應該如何翻譯這個書名呢?其實《文心雕龍》這個書名中包含了典故,理解了典故也就理解了書名的意思。先說一下「文心」二字,劉勰說過,「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這句話很好理解,文心就是寫文章時付出的心血勞力。
  • 筆墨造句和解釋_筆墨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聞一多《關於儒、道、土匪》:「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指寫字,畫畫,作文章。[曹靖華《懷周恩來同志》:「(我)三天在家,從事筆墨工作。」]筆墨參考例句:1、勘正文字和製造筆墨刻不容緩。2、天地以生氣成之,畫以筆墨取之。3、誠實不需假於筆墨,美麗不需假於粉黛。
  • 《文心》不僅是給兒女的結婚禮物,更是一堂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
    《文心》是葉聖陶、夏眄尊這兩位成為兒女親家的先生寫給他們的兒女預備作結婚禮物的書籍,當然,也是極好的語文學科內容講學和知識浸潤、方法傳授的佳品。文心,即文字是心的表現;國文,即語文,即生活。書中不僅給予讀者文學知識,還充沛了學生以及非學生的生活觀的眼界。
  • 《文心》:回顧民國語文課,讓你重新喜歡語文課
    最近發掘了一本比較有教育意義的書,那就是《文心》,它最初登載在《中學生雜誌》,後在1934年開明書店出版單行本。作者是夏丏尊和葉聖陶,夏丏尊原本我是不認識的,經過一番查詢我才知道,他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還是我國語文教學的耕耘者,在文學道路上的貢獻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