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u君小米6系列測試的第一篇,我們今天主要來看它搭配的這款驍龍835處理器的性能。
大家也許都還對當年的驍龍810過熱導致降頻嚴重的問題記憶猶新,那麼經過了驍龍820,驍龍821的歷練之後,驍龍835解決了這個問題嗎?這也將是我們今天測試的重點。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驍龍835的配置:
而這樣的參數到底代表著怎樣的性能表現呢?
下面就讓我們來實測看一看驍龍835的表現!
這次u君直奔主題,直接測負載比較重的NBA 2K系列遊戲,從最新版的NBA 2K17最高特效開始!
讓遊戲不間斷運行半個小時,先監測整個過程中的遊戲幀率:
在整個30幾分鐘的測試過程中,幀率從最開始的接近60幀到後期的下降到最低50幀左右再到最後10分鐘雖然仍有下降但是仍能保持最低40幀左右的幀率。說實在的,剛看到這個結果的時候,u君不禁眼前一亮。
要知道,之前我們測試驍龍821的時候,NBA 2K17長時間下的穩定性能也只有這裡的一半:
還有之前測試的麒麟960,Mate9,NBA 2K17長時間運行下的穩定性能也是只有驍龍835的一半:
看到這裡朋友們肯定會問了,這樣長時間高負載運行,機子的發熱情況怎麼樣呢?
先說機身的溫度,基本上在背面攝像頭的部位是最熱點,達到了39度左右:
當然,這只是機身上最熱的點,整個機身基本在36度左右,握在手上熱乎乎的感覺(室溫25度)。
再來看我們監測的整個測試過程中處理器內部的最高溫度:
可以看到,在整個30幾分鐘的測試過程中,處理器最高溫度被穩定的控制在了50度上下。這個溫度控制對比我們之前的測試來看屬於並不激進的溫度限制。
那麼,在這樣的溫度控制下,處理器內部的CPU和GPU頻率又是怎樣調節的呢?u君也全程做了監測,來看下:
首先,CPU大核的頻率變化和幀率的變化比較一致:從最開始在2.2G到2.35G之間跳動,到之後的2.05G到2.35G之間跳動,再到最後的1.95G到2.35G之間跳動,雖然CPU頻率是隨著測試時間的延長而下降的,但是降低的幅度很小,已經沒有之前驍龍810那麼誇張的大幅降頻,甚至是直接關閉大核的問題了!
而GPU的頻率則相對穩定,在300M上下跳動。
測完了NBA 2K17,我們再來看看u君之前測的比較多的NBA 2K16,也是同樣的長時間運行監測狀態:
首先,幀率表現仍然出色,即使長時間(超過半個小時)運行也能保持最低接近50幀的平均幀率。
處理器溫度則仍然是控制在50度左右。
再來看CPU和GPU的頻率變化:
也是和測試NBA 2K17的時候類似,CPU大核即使長時間高負載運行也能維持在最低2G左右的頻率。
再和我們之前測試的驍龍821做個NBA 2K16的對比:
可以看到,仍然和NBA 2K17的對比類似,驍龍835的最低穩定幀率基本是驍龍821的兩倍。
最後,為了給驍龍835再增加點難度,u君還特意把小米6的渲染解析度改成了2K(1440x2560),讓我們來看看驍龍835在2K渲染解析度下長時間運行NBA 2K17(全最高特效)的性能表現:
先運行20分鐘:
幀率仍然能保持在最低接近50幀的高幀率。
不停止,再繼續運行15分鐘:
這時候,幀率雖有些下降,但仍能保持在最低40幀左右的幀率。
而整個測試過程中處理器溫度也是被穩定的限制在了50度。
最後我們來看看驍龍835在2K解析度下長時間測試後的處理器CPU和GPU的頻率:
可以說和1080P解析度下差別不大,最後CPU大核的頻率仍然能保持在1.95G左右的高頻率。
好了,今天的驍龍835性能測試就到這裡,可以說這款處理器還是讓u君眼前一亮,它不但完全擺脫了之前驍龍810發熱降頻關大核的陰影,甚至還大幅領先於自己的上一代驍龍821以及華為的上一代麒麟960。
剛好,華為今天也剛剛發布了麒麟系列的最新款,麒麟970:
同樣是10nm工藝,同樣是大幅升級了CPU和GPU的配置。
尤其是GPU,配置了12核的ARM最新款GPU : Mali G72。
當然,參數再靚麗在u君這裡也是只看實測。等Mate10上市的時候,u君一定會第一時間買來測試,來一場驍龍835與麒麟970的巔峰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