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花生說
我有一發小兒,從小到大十幾年了。但是她最近讓我很困擾。很多時候,總覺得她一定要貶低我,在我身上找到優越感才能滿足。比如她是周杰倫的粉絲,而我喜歡王力宏,她總喜歡在我面前踩低王力宏,吹捧周杰倫;比如我每次換了新造型買
還有上大學之後,我有了新的圈子新的朋友,她會時刻關注我的動向,強行捲入我的大學生活,要知道我交了什麼新朋友,認識哪些新男生。而且變本加厲,感覺這十幾年的感情就快被她折騰沒了。我該怎麼辦,我該結束這段友情嗎?
花生的髮小,我們暫且叫她小M。在花生的吐槽中,我們可以看到小M身上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傷害他人來尋求滿足感,二是侵犯了朋友的心理邊界,這兩點足以使昔日友情瀕臨破碎。
其實小M身上的這兩個問題,你我可能都有,並且這些做法對一段關係的打擊很多時候是致命的,只是我們自己不易察覺罷了。轉念想想,我們是不是常常稀裡糊塗地就失去了那個重要的人?
今天,小key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隱藏在我們潛意識裡的「感情殺手」。
「要不比我糟糕,要不和我差不多,反正就是不許比我好」。
你穿著新買的裙子去上班,大伙兒紛紛誇讚好看,而她看到了笑著說:「我昨天逛街也看到這款了,打對摺呢吧,去年的款,就沒想買」。你是不是轉手就想甩她一巴掌?
你生病一周沒回學校,班裡同學都來問候你,而他說:我當年生病臥床不起三個月,醫生建議我休學一年,不過我還是堅持把書讀下來了。(潛臺詞:你這點小病矯情什麼?)你是不是想對他豎起兩個中指說:「XXX此處已打碼」。
為什麼有人喜歡通過踩低別人來自我滿足呢?
其實,無論我們承認不承認,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常常會「有意」去傷害別人,尤其是語言上的攻擊更是隨處可見,親密的人之間的相互傷害也屢屢發生。
那為什麼我們常常樂此不疲的「中傷」其他人呢?
為了揭開我們內心這塊「小陰暗」的真相,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了解人與人之間相互「中傷」的原因。
積極區分(positive distinctiveness)
積極區分指的是,個體為了滿足自尊,就需要在群體中突出自己的某方面特長。於是,個體的自我激勵的動機會使TA想要表現得比其他成員更為出色。也就是說,我們希望通過與其他人相比,在積極優越的方面感受到自己的獨特性,把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
積極區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心理需求。所以,我們不自覺地踩低別人來突顯自己的優勢是為了維護自尊,維持良好的自我感受。
同時,積極區分的這種需求會延伸到我們所在的群體。我們會更為消極地看待自己所屬群體之外的人。尤其是當兩個群體之間有競爭關係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群體的認同感遭受了挑戰而攻擊對方。
所以,在花生的案例裡,作為周杰倫粉絲的小M動不動就貶低花生所迷的王力宏也是這個道理。
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認為,人類天生就喜歡和別人作比較。這些比較的結果可能讓我們自我感覺更良好,也可能讓我們對自己感覺很糟糕。為了獲得良好的感受,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做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以貶低其他人來快速獲取滿足感。
「你看她臉那麼大還敢扎馬尾辮!」
「腿粗不要緊,要是像她那樣的羅圈腿就完了。」
「知道嗎,他就在那個職員位置上混了10年。」
另外,向下比較還是一種不需要實質性提高自己就能獲得優越感的捷徑,獲得暫時性的心理滿足。網絡上有個紅段子:「看英劇的鄙視看美劇的,看美劇的鄙視看日劇的,看日劇的鄙視看韓劇的」。英劇迷提到韓劇迷或國產偶像劇迷,伸出兩個中指,直接扣上「腦殘」,「沒思想沒內涵」的帽子。
然而很可能,一個韓劇迷在現實中的成就甩一個英劇迷十八條街。這種不需要實質性提高自己就能獲取優越感的捷徑,常常被屢試不爽。
經典投射(classical projection)
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曾認為,人們處理對自己的消極看法的方法之一, 就是去消極的看待別人。現代心理學研究後來支持了這一理論。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相信自己具有一種負面質時,他更可能覺得其他人也具有這項負面品質,稱為經典投射。
比如,大劉時常被老婆說是小氣鬼,鐵公雞。這讓大劉覺得很不舒服。為了合理化自己小氣的特點,大劉會下意識地把其他人的合理行為解讀為小氣,摳門兒。轉而,在證明其他人也是小氣鬼的時候,大劉會減少對自己小氣這個特點的愧疚感,「嘿嘿,大家都一樣,誰也不比誰高尚」。這麼一想,心裡就舒坦了。
簡言之,通過否定他人的某種品質,可以讓人對自己的這種品質感覺更良好。
自尊的威脅(ego - threat)
在社會比較理論的基礎上,一些研究支持了以下的觀點。當一個人感覺自己被瞧不起或者被侮辱的時候,TA的自尊受到了威脅,這會使TA渴望去貶低其他人。因為這樣做可以讓TA重新建立自尊,重獲自信等良好的感受。
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實驗讓A組被試認為他們看起來平庸無奇,毫無魅力;又讓B組的被試覺得他們看上去簡直魅力四射。之後再讓A,B兩組被試給對方組的人從外貌,智力和友好程度上打分。研究結果顯示,A組,也就是被告知毫無魅力的被試們,不僅給其他人外貌打出了更低的分數,連對對方的智力和友好程度的評價也很低。
研究者們還發現,當自尊受到威脅的時候,人們會變得更加具有攻擊性。比如,當一個人被看不起或受到侮辱的時候,TA會更多表現出不友好的,甚至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
相應的,我們會發現低自尊(low self-esteem)的人更喜歡貶低別人。低自尊的人自我認同感很低,他們會把一件事情的失敗歸因為自己能力的不足,容易進行自我攻擊和自我貶低。但是,人的自利機制又需要保持自我認同感,防止認知失調導致抑鬱,於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貶低別人來取得心理平衡。
低自尊的人還無法接受批評。他們原本就自我懷疑,容易把聽到的負面信息都聯繫到對自我價值的宣判上。為了保護自尊,他們對別人的不同意見很容易惱羞成怒。這種過激反應常常是因為低自尊者把別人當成對自我的威脅,以為「傷害」迫近,自己必須開啟防禦機制。
所以,當你貶低別人的時候,這往往體現不是你對別人的評價,而是你對自己的感受。我們心底的不安全感會讓我們的生存和社交環境變得殘酷。
無論出於何種目的,我們不恰當的語言對他人是有極大殺傷力的。花生的髮小M可能並不知道,她習以為常的說話方式和做法,已經深深地傷害了花生的自尊。
什麼是心理邊界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被稱為心理邊界。
心理邊界是就和國家之間設置國界線是為了捍衛國土一樣,我們的心裡邊界的存在,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你的感受、你的思想、你的選擇都被尊重,不受侵犯。簡單來說,建立明確的心理邊界要求我們清楚:
什麼是我的,什麼不是我的;
我該做什麼,我不該做什麼;
我應該對什麼負責,我不應該對什麼負責。
我們為什麼需要心理邊界
1.對內來說,建立健康的心理邊界能夠幫助你管理和平衡你的生活。
比如你的家庭生活和你的工作時間之間就應該有一條明確的邊界。如果你犧牲了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時間來投入工作,看起來似乎是取得了更多成就,可從長遠看,你的家庭,你的整個生活軌跡,你整體的幸福感都可能因為你沒有設立清晰的家庭/工作邊界而大打折扣。混淆工作和生活的邊界,意味著你的心理內部缺少心理邊界,你的個人生活可能因此一團亂麻。
2.對外而言,清晰的心理邊界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現實世界。
清晰的心理邊界意味著有能力區分內在現實和外在現實,也就是「我認為是這樣的」和「現實狀況是那樣的」之間的區別。我們每個人都獨立的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個性習慣大有不同。如何與周圍的環境最為和諧的相處,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冒犯,就需要我們對心理邊界充分重視。
這個世界並不會只以你個人期待或者習慣的方式運行。通過了解心理邊界,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與他人,以及這個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一個沒有心理邊界的人,不能尊重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不能理解差異的存在,也沒有能力換位思考,所以容易四處碰壁。這樣的人常常以為整個世界都在刁難他,殊不知是因為他缺失了一項重要的認知能力。
心裡邊界不可侵犯
心理邊界是保護我們私密性的院牆,也是我們與別人良好溝通的橋梁。
可不幸的是,我們的心理邊界常常容易被最親密的人踐踏。無論朋友、戀人還是父母,親密的人之間常常會以為自己取得了完全擁有對方的特權,從而忽視對對方的心理邊界的必要尊重。
就好像你只是打開大門邀TA來作客,TA便肆無忌憚地闖進你的世界,反客為主,試圖把你的房間都布置成TA喜歡的樣子。最後被掃地出門卻還會過頭來埋怨你的薄情寡義。
這裡給大伙兒講個故事。
王麻子和張小泉是好哥們兒,王麻子追女孩子一直是張小泉幫忙出招,結果旗開得勝,抱得美人歸。王麻子因此越發信任張小泉,連怎麼安排約會都問張小泉。張小泉也越發得意,並在規劃約會這件事兒上做出了快感,每次策劃都盡心盡力,花樣百出。而這時候,王麻子卻因此漸漸的感覺到了不舒服,也不再主動找張小泉幫忙出主意。有一天,按捺許久的B終於忍不住了,問王麻子:今天是她生日吧,你倆要怎麼過?王麻子瞟了張小泉一眼說:去吃個西餐,然後看電影。張小泉聽之竟然把桌子一拍,大聲道:你怎麼能想出個這麼爛的點子?沒我果然不行,我來.結局大家也能猜到,王麻子和張小泉從此陌路。
就像故事裡的張小泉一樣,我們常常一不小心就忽視對別人「心理邊界」的尊重。尤其是面對親近的人,我們更容易肆無忌憚往裡走。不能及時收手,一旦踩到地雷,釀成互相傷害的後果,一切都為時已晚。
而小M以"好朋友」的名義作為要挾,越過邊界,幹涉花生的交友自由,強暴了花生對獨立空間的需求。"好朋友」這個詞於花生而言已經成為了道德負擔,這段十多年的友情也就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有清晰的邊界才能讓一段關係健康持久地發展。如果你發現朋友對你的情感索取或者不合理期望讓你不堪重負,你必須要向他澄清你們之間友情邊界了。請明確地告訴他:請往回退一步,不要踩到我的邊界。
不過小key提醒大家,朋友之間漸行漸遠,導致「初心不在」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分析小M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代表小M就是這段友情破碎的罪魁禍首。
敬請關註明天的推送:朋友,我們為什麼漸行漸遠(下)——該不該和一段友情說再見。
-EN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Reference
Gibbons, F.X(1991). Downward comparisonand coping with threat. Social comparison: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 (pp. 317-345). Hillsdale, NJ, England: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xv, 431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