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絕大部分漢服同袍都有穿過齊胸襦裙的經歷。多年來,時常都會聽到同袍吐槽齊胸襦裙勒胸難受,又愛又恨。任何延續到今天的文明都是進步的,幾千年來華夏先民創造的輝煌文化是不斷進步發展的結果。曾經流行了幾百年的齊胸襦裙讓華夏先民勒胸顯然是不可能的。好奇心一直促使我深究這個問題,發現原來齊胸襦裙是吊帶裙。
漢服文化復興多年來,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總在進行無意義沒有根據的爭辯。其實很多事情的答案就在博物館裡。

細心的同袍不難發現,這兩款裙子的群頭上都有細細的肩帶連接。並且這種裙子的穿法是在胸前合圍,所以裙角才會向外翻卷。

而且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並不是孤例。這個唐代女俑的背面細節描寫就更加明顯了。
除了陶俑,很多古畫也有細節描繪吊帶裙

實際上,唐代吊帶裙一直有實物出土。

從這件出土實物來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在這件文物介紹中明確寫到,間色橫紋是在胸下位置,並且此類吊帶裙的出土並非孤例。
在吊帶裙裡還有很多寬肩帶的款式,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現代齊胸襦裙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漢服喜歡的人雖然多,深入考究的人卻極少。過去並沒有齊胸襦裙一說,齊胸襦裙這種叫法與說法也是近些年漢服復興推崇者創造的,這種說法並不嚴謹,容易造成認識上的誤區。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進行了欠缺考證的臆造。我們經常將名畫《簪花仕女圖》作為齊胸襦裙的典型。實際上,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穿的並非我們所謂的齊胸襦裙。

在《簪花仕女圖》中,裙子並非系在胸上,系帶實際上在胸下,胸上部分是唐代女士內衣訶子。不穿上襦,直接披上透明的我們現在所謂的大袖衫。這是唐代女性貴族的典型穿搭。
我不是一個古墓派,幾千年來漢服的傳承一直在發展,但是不應當做沒有根據的臆造,更不應當為缺少依據的事情做無意義的爭辯。漢服的款式,形制等問題,應該由更專業的人與更專注的人去研究,同袍則更多的專注漢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上。隨著2003年開始提倡漢服復興以來,漢服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很多名詞,也曲解了很多名詞,人總是喜歡去給事物命名找成就感。但漢服文化發展到今天,文化復興應當做更實際的事情,不要不負責任的在文化復興的道路上去做不嚴謹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