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武漢日常的作者們 三明治
沒有鮮花的情人節
作者:影青
坐標:上海
職業:客戶運營、花藝師、導遊
這是一個沒有鮮花的情人節,花藝群裡的花藝師們大多數都放棄了這個情人節,有能力的紛紛改變身份做起了花藝主播教課。沒有鮮花相伴,至少還有志同道合的花藝師們聚在群裡聊聊天。
一個花藝師說她冒著風險接受了今天和明天的單子。「可是只能做盒裝槍炮玫瑰了,平時的情人節我才不會接這種單子。」 她在群裡邊抱怨邊炫耀的給大家看打好刺的玫瑰。引發群裡羨慕聲一片,大概是手癢的不行想上班想的要瘋,從來沒發現自己如此熱愛工作。
今年的情人節,本來也是答應去做個花藝的項目,每個人有差不多100束的花可以包。借著情人節兩天時間賺個幾千塊也不算太難的事情。而如今推掉了所有的邀約,關在家裡哪兒不敢去,年前親手做好準備帶回家給大家的老鼠玩偶禮物,此刻只能躺在收拾好的行李箱,希望等到五一的時候可以帶他們回家。
今年最火的花束,不是往年的各種抱抱桶花盒,零食公仔花束,而是一束由口罩、酒精棉、一次性手套包成的「保護你」花束,收到這束花的女生一定特別心酸加感動,這是最樸實而真誠的表白,一定是很愛很愛,才會捨得在這全世界都買不到口罩的時期送你這束特殊的禮物。看見群裡有個段子,一個母親收到了初戀給的一箱口罩,給了女兒半箱,女兒又給了自己的死黨一盒,告訴她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談幾次戀愛,他日飛黃騰達說不定還能在這關鍵時期支援你一箱口罩。這大概就是真愛。
2020年的情人節,可能會是情侶們最真誠不做作的情人節,愛或者不愛都會在這個赤裸裸的疫情前無所隱藏,不知道未來是如何的感情會得到最誠實的反饋,那些之前無法說出口的表白可以儘快說出口,不然可能這輩子就沒有機會。還有那些無法進行下去的情感也是時候做個了結,時日可能無多何苦還彼此折磨,不如放手各自相忘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雖然今年可能無法收到鮮花了,但是收到一盒口罩的姑娘們,可以不用再猶豫考慮就嫁了。
2020年這個特殊的情人節,希望真正的有情人能成眷屬,獲得幸福,此生長長久久。
這些微博上盛傳的各類口罩花盒花束,獨屬於2020年唯一的愛。春天它也許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
圖片來自微博
一天辦了620多份出入證明,作者:陳拯
坐標:武漢 漢口
職業:社區工作者
武漢10號令出臺,2月12日是實施小區全面封閉管理的第一天,同時湖北省也宣布全省跟進此項措施。考慮到今天是艱難的一天,所以早就有思想準備了吧。到了社區,放下行囊,看看時間,才是八點二十分,在微信群裡報到了,向社區、物業去了解最新規定的落實細則。社區工作人員和我們確定兩個標準,一是每戶人家一個出入證明,三天只能出入一次,每次一個人,二是因抗疫需要而工作的居民,由單位出具證明,紙質或電子蓋章版本均可,登記一份放行,以後查驗證明。小區門由社區黨員志願者暫時關閉了,聽到辦證的居民迅速聚集,排起來長龍。
排隊的時候,有人抱怨排隊密集了,有交叉感染的風險,有人吐槽籤字筆也不乾淨,還有人以出去買菜,買藥、拿東西、買酒等各種理由想出去,還有人要出去遛狗,因為在小區裡被人嫌棄,狗還覺得不夠撒歡。一遍遍地說明、解釋和說明,顧不上考慮裡面是否疑似病例了,喝令住沒戴好口罩的,驅逐抽菸聊天的,不停地彼此用酒精噴霧噴著雙手、筆和手機,防護服上上下下。下午清點一下,全天辦了620多份出入證明,一天裡和700-800人接觸,也是沒誰了。
晚上,打開盒飯準備吃的時候,看到了一則消息,心裡五味雜陳。明白那些在輿論重壓之下尋短見的明星們了,因為你不站在那個位置,體會不到那種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滋味。
長這麼大,第一次和我爸視頻作者:小滿
坐標:武漢徐東
職業:新媒體
從上周五爸爸去單位值班,已經第八天了,日子一天天過得飛快。每天我們仨的小群裡的聊天信息大概有三類內容:
1. 早起問好和報告體溫
2. 中餐或晚餐的照片
3. 關於疫情的防護知識和最新消息
我們仨裡,要說就是爸爸最讓人不放心,之前每天早上去上班,就經常忘帶手機,頻率幾乎每周一次。剛和我們說完「我去上班了」,前腳剛走,我去廚房準備早餐就發現他忘在煮蛋器旁正在充電以及播放新聞的手機亮著,心想「我滴乖乖,又忘帶了」。
除經常忘記帶手機,他的包也是拉鏈全敞著的狀態,就是拉不好拉鏈,找東西還總找不到。這次知道他要去值班,我便給他準備了一小瓶消毒噴霧,還有口罩和免洗洗手液。結果,口罩他也放還到盒子裡,消毒噴霧也沒拿,最後就給我拍了個免洗洗手液的照片。我真是快要氣死了……簡直太不讓人省心了。所以每天我和我媽都在群裡各種提醒他。
今天晚上,我爸竟然給我撥了視頻通話。
哈哈哈哈哈,第一次和我爸視頻通話,他一看到我,就笑個不停,我問他笑什麼,他也不說話,就舉著手機不停笑,我今天才洗了頭啊。
然後給我看了他自己設置的一小塊隔離區,外套衣物、鞋子都掛在一起,「嗯,還不錯嘛」。接著便看到他得意地笑了。然後他仿佛嚮導一般帶我看了下「外面的世界」——隔著窗玻璃看漢口的江灘,問我「你看得到武漢關和長江一橋麼?」說實話,手機視頻的畫質我只能看到一橋的燈亮了。「你看,綠地606中間那也亮起燈了!」「嗯嗯」,「你看江邊的路,都沒什麼人,只有一兩輛車在跑……」(白天都沒什麼人,大晚上的肯定更沒人了)
「導覽」 結束,我便喊他早點休息,別一直看手機,遇到什麼事情不要急,做好防護措施再行動。他讓我照顧好媽媽,我點了點頭。回頭想想,這還真是長這麼大,第一次和我爸視頻。
疫情蔓延時,我不再挑食作者:黃貝貝
坐標:武漢 漢口
職業:教師
我是80後的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不能說很優越,但起碼沒為吃飯發過愁。前兩天和朋友說起,從小到大,算是到了這次疫情,才懂得了「珍惜糧食」這四個字的意思。之前「鋤禾日當午」念的再多,也就是學到了一些漂亮話、一些應當的道理而已。雖然平時也很節約,但僅限於買東西比比價,太貴的東西掂量掂量,說白了,是省錢,並不是珍惜糧食。老公從小是農村長大的,每次超市買的菜但凡壞了需要丟的時候,總是痛心疾首,我還不理解,覺得不就幾塊錢的事,小題大做。哎,其實只是沒到那個環境。
疫情一來,養成了每天查存量、鑽到各個團購群裡採買的習慣,考慮的第一要素也不再是性價比了,主要是有沒有準確到達的時間、量夠不夠大、方不方便提貨。大超市是一點不敢去,門口的小中百也不敢久呆,零食架乾乾淨淨,只剩下咖啡,匆匆扛袋米、買兩瓶調料就趕緊走。
我也不算很挑食的人了,但平時也總還是挑三揀四,在目前的環境底下,每天面對著桌上四道、三道、兩道菜,隨著菜的種類越來越少,竟然發現自己的食用範圍拓寬了很多,包括:
青椒(不吃是因為辣)
作為配菜的洋蔥、胡蘿蔔(因為經常沒炒熟)
白蘿蔔絲炒肉(燉湯的白蘿蔔我是可以接受的,炒菜的白蘿蔔絲,NO)
炒熟的大蒜
老公包的包子(跟外面的包子比,可能少了點膨鬆劑吧)
麵湯(平時麵條吃完總是把麵湯倒掉,現在一氣兒喝完)
兩根黏在一起的麵條(我覺得中間芯子沒有熟,在吃生面,很要命)
湯圓
平時不管家裡人怎麼勸,這些東西我是碰都不會碰的,我爸就說我矯情,總說餓我兩頓就好了,到底還是沒捨得餓。疫情來了之後,也沒人勸,這些東西自然而然的就吃了,真神奇。武漢人好像是在睡夢中就被投到了另一個時空,從一個老一輩人嘴裡「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時空投到了他們記憶中匱乏、恐慌但生活卻仍然要繼續的時空。年輕人更能體會到這兩者的差異,也更能理解了一點老一輩人年輕時的歲月。許多想法,原來只是飄悠著的想法而已,現在卻有了實在的體驗作為腳註。
只是這代價,未免太大了一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