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寶貝,有你好看的,有你想要的!
學會不該說話時不說,不懂說時少說,是一種能力。隨著年齡漸長,這種體會越來越深。
1.說話過程中要保持兩個基本原則
觀點對錯不判斷
我們在說話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自己在心裡判斷對方的觀點。
其實每個人的觀點,只是對事物不同的看法,很難做出誰對誰錯的判斷。
充分的尊重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人對事物的觀點方法也是不同的,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去與人交流,這是產生尊重的基礎。
尊重能保持你在交流中的良好姿態;尊重能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誠可敬;尊重能讓人向你展示到心靈最深層。
2.儘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詞語
心理學家調查發現,在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的詞語,會比使用否定性的詞語效果更好。
因為使用否定詞語會讓人產生一種命令或批評的感覺,雖然明確地說明了你的觀點,但更不易於接受。
如:「我不同意」這句話,可以換一種說法;「我希望你重新考慮一下」。
3.換一個角度表達更易接受
漢語是世界最複雜的語言之一,這種複雜性,也說明了它的豐富多彩,同樣的一種觀點就會有多種表達的方法。
我們在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不妨深思三秒鐘,也許會生成更精彩、讓人喜歡的語言。
4.運用好你的肢體語言
有研究表明,交流時文字、語調、肢體動作等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佔7%,語調佔38%,肢體動作(語言)佔55%,所以適當運用肢體語言,會為你的談吐增加魅力!
5.給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語言能給人以歧視、不尊重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削弱人的積極性,有時還會讓人反感,自然會對結果產生不良的影響。
6.一語概全最傷人
說話就事論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時候人們說話時,就會把意思擴大化、深層化。
孩子在倒水時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長有時就會說:「你天生就是一個敗家子。」
如果換一種說法:「沒關係,以後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說明你在成長,我們很高興。」孩子的情緒就大不一樣,達到的效果也大不一樣。
事情是變化的,人也是在變化,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積極的因素,就事論事,決不概全。
7.情緒不穩少說話
人在情緒不穩或激動、憤怒時,智力是相當低的,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高度的情緒不穩定時,智力只有6歲。
在情緒不穩定時,常常表達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話也講不明,更不能做決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謊言。生活、工作中,一句反目成仇,甚至鬧出命案的例子舉不勝舉。
8.說話時以愛為根基
愛是一股無窮的力量,從關愛的角度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會讓人產生力量,而這種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9.說話要注意謙讓
誰也不會喜歡一個搶功勞的人,人們往往更希望得到鼓勵。懂得謙讓,讓出成績也是鼓勵,這主要是指智慧上的成績。
如,我們在探討某某難題的解決方案時,有時是在自己的提示下,別人想到了辦法,這時就需要說:「你這個方法很有創意,可以一試。」而不是說:「我的想法啟發了你」。
說話能讓人喜歡,不只是一個表達技巧的問題,還要我們養成學習、觀察的好習慣,不斷的約束與修煉自己,要常反思,悟出來的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
良言一句三冬曖,惡語傷人六月寒,會說話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魅力!
訊寶貝,有你好看的,有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