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仁燒餅店
李志傑
周家樓德仁燒餅店的燒餅,在郭村一帶頗有名氣。德仁在前幾年去世了,現在是他的二兒子與媳婦開燒餅店,標準的子承父業。
解放前,周家樓全村最多時有十多家燒餅店。燒餅分炭爐烘製與草爐烘製兩種。周家樓燒餅的手藝主要來源邗江杭集鎮,由於與泰州僅一河之隔,所以也融入泰州吊爐燒餅的鬆軟適口及黃橋燒餅香酥而不膩等特點,形成揚泰合成的獨特風味,品種有揉糖燒餅、插酥燒餅、蔥油燒餅等。
解放後,只有位於揚泰老公路邊上的周家樓飯店做燒餅,周家樓飯店隸屬塘頭供銷社。1968年前後328國道通車,周家樓飯店也移址到新公路的邊上。德仁早年在周家樓飯店做燒餅,飯店離我家不遠。飯店賣飯菜餃面,也賣包子與炭爐燒餅。一位姓蔡的廚師做包子。蔡廚師憨憨厚厚,常常發不好面,包子皮吃到嘴裡像麵疙瘩。飯店的燒餅卻做得不錯,聲名遠播。
那時做燒餅的除了德仁,還有一位年歲較大的師傅叫勝德。十多年前,我與一位在北京打拼的髮小一起吃飯,發小遠離故鄉多年,念念不忘周家樓飯店的燒餅。發小上學時與勝德的孫子同桌,每天早上第二節課下課時,勝德都送燒餅給他的孫子吃。發小說,他常常撿同桌吃完燒餅掉在桌上的芝麻吃,細細地咀嚼,真香!是的,那種炭爐燒餅特有的香味也引得我作饞。兒時,父親常常抱著我去飯店,我手裡緊緊抓住一隻搪瓷碗,碗裡只有淺淺的一點米。那時沒錢買燒餅,只能用家裡所剩不多的大米換。
上世紀九十年代,私營飯店興起,周家樓飯店關掉了,德仁在老飯店原址面朝西面對老菜場的門面房裡,租了一間狹小的小屋。裡面黑漆漆的,由於傳承了老飯店的手藝,燒餅做得好,生意格外繁忙。那時我家開了糧油店,德仁每天晚上都到我家取一袋麵粉,有時肩扛,有時用自行車馱。麵粉一直用泰州九裡溝生產的一級精製麵粉。
那時還是德仁一個人打理燒餅店。我喜愛吃燒餅,也喜愛看德仁做燒餅。德仁繫著白圍裙,袖子捋得老高。做燒餅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陶盆裡放著頭一天晚上燙好的麵團,早上起來已經鼓鼓的,德仁扒開蓬蓬鬆鬆的麵團,一分為二,挪到案板上,扳鹼,揉面。案板的前面一溜放著稀釋的白糖、油酥面、切細的香蔥、切碎的豬板油。揉面、插酥、搓麵條、摘面劑、包餡、擀麵餅、刷糖、撒芝麻、貼餅、起爐,德仁的動作直看得人眼花繚亂。我等得急了,會湊到黑乎乎的爐口瞧,呵,一陣陣熱氣撲面而來,再看那一個個圓圓的燒餅,眾星拱月般,圍著那一團紅紅的炭火,安靜而穩妥地吸收熱量,變得飽滿金黃,散發出誘人的香味。火光也映紅德仁的臉膛和手臂,慈祥溫和如聖人一般。
德仁後來在328國道沿街租了兩間門面房,這已有年頭了。德仁的二兒子和媳婦也加盟進來,這時燒餅店的名氣更大了。農村砌房造屋或插秧收稻有吃早茶的習慣,對燒餅的需求量很大,要一早提前預定。零買則要排隊等候,經常看到載客的汽車停到燒餅店的路邊,多半是駕駛員特地停車買燒餅。我買燒餅時,曾經碰到來自郭村的一家老少開著小車來到燒餅店,喝著茶,有滋有味地吃著熱乎乎的燒餅。
德仁有個孫女學習刻苦,不用大人操心,節假日還常常來燒餅店幫忙打下手。前幾年,德仁的孫女考取了蘇州大學,接到錄取通知書時,還在燒餅店滿頭大汗地揉面。一個小小的燒餅店,傳承的不僅僅是百年老手藝,還有勤勞儉樸、吃苦耐勞的優良品德。
(刊於2015年12月16日《江都日報》)
(圖片來源於網絡,謝謝!)
歡迎關注「李志傑的小院」公眾號,李志傑的文學世界與您分享!
長按二維碼識別,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