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行情關乎民生,關係到人們的一日三餐,每個人都會特別在意,一旦主糧價格上漲,那人們的日常開支負擔就會加劇。在過去幾年,糧價總體來看十分低迷,價格一年比一年低,老農們的栽種積極性降低,不少人外出打工。不過2020年糧價卻「大變臉」,從4月初價格就在持續上漲,小麥、稻穀持續反彈,緊接著玉米、大豆價格直線上漲,一直到今天還沒「熄火」。
一、此次的糧價上漲,主要是受3個因素影響:
1、災害比較多
今年6-7月份,南方地區持續長時間的洪災,以至於糧食的生長受影響。而東北此時卻出現乾旱天氣,玉米、水稻生長也受影響。到了9月份,東北3場颱風的出現,對稻穀、玉米影響比較大,倒伏現象多,產量也為此減少。而10月份突然大降溫,南北方的水稻生長受阻,收穫期推遲,品質也受影響。儘管今年總產量增加,但品質不盡人意,優質糧食賣出更高的價格。
2、國際糧價上漲
受特殊事件的影響,今年國際糧價也在持續上漲,不少國家限制了出口,這讓糧價的波動很是明顯,那些出口國趁機抬高價格,比如說玉米進口成本已高達1.1-1.2元,已沒有價格優勢;大豆進口成本也在上漲,不少企業紛紛取消訂單。而國際糧價的提升,也推動了我國的糧價。
3、惜售
如今的生產成本一直在上漲中,特別是農藥、化肥、種子,成本一直在持續反彈上漲。很多農民都期待價格提升,這樣才能有利可圖。今年官方也有意給糧食漲漲價,並美其名曰「恢復性漲價」,伴隨著糧價的持續上升,農民普遍有了惜售的想法,企業、貿易商、中儲糧也在積極搶糧,進一步帶動價格上漲。
二、4大主糧行情分析
1、水稻
3月下旬稻米行情就瘋狂上漲,但很快市場就熄火。到了10月份中晚秈稻上市後,稻穀價格再次迎來了大漲,不少地方的稻穀突破1.5元一斤,但緊接著11月6日,官方開啟了臨儲拍賣,目前一周投放的稻穀量高達160萬噸,從而讓稻穀降溫。
今年水稻產量預計為21180萬噸,同比多出了219萬噸,但市場總體出現了「稻強米弱」的局面,大米的需求比較弱,米企開機率不高,市場呈現出弱勢運轉狀態,儘管如今已是傳統的「消費旺季」,但大米需求並沒有迎來反彈,稻穀行情想要繼續上漲難度比較大。
此外,東北的稻穀質量不高,米企庫存比較充足,這些都讓稻穀行情難以繼續上漲。不過如今稻穀價格依舊比2019年高,特別是南方稻穀價格,主流保持在1.35-1.45元之間,未來預計還會穩定下去。
2、小麥
今年上半年,小麥行情處在青黃不接中,因此行情很是瘋狂,價格一漲再漲,山東、河北多地突破1.3元大關。不過從11月份開始,隨著玉米的降溫,小麥行情也在持續下滑,11月整體下跌了0.02-0.03元,山東地區已穩定在1.23-1.25元左右。
此次的小麥行情企穩,還因官方的臨儲投放量比較大,截止12月5日,臨儲小麥庫存量為7921萬噸,同比19年跌了1382萬噸,可見今年的臨儲拍賣多瘋狂,也正因如此,總體的麥價行情保持穩定。
不過伴隨年前的消費旺季趕來,貿易商對小麥也有了挺價心態,預計元旦後小麥行情還會迎來一波上漲。
3、玉米
今年的玉米行情可謂是十分瘋狂,如今東北地區還在上漲,四平天成一天大漲100元每噸,行情突破了1.3元大關,其價格也突破玉米新高。至於東北玉米之所以有這麼高的底氣,和12月7日的臨儲拍賣也有很大關係,中儲糧拍出了2950元每噸的高價,貿易商對未來市場的信心十足。
而目前多地乙醇汽油項目被叫停,足以可見玉米的供應偏緊,今年東北地區玉米受颱風影響,產量有所減產,品質也不是太好,因此地方企業也在積極收購。而5-9月份的臨儲拍賣中,成交了5680萬噸玉米,這也意味著明年玉米沒有臨儲調控,糧價必然會再受刺激而上漲。
不過如今不利於玉米的因素多了起來,首先就是進口量突破歷史,一旦這些糧食持續進入國內,玉米行情自然會受影響,同時南北方價格倒掛嚴重,東北玉米很難再大漲,預計要不了多久玉米就會下跌,大家要把握好收糧時間。
4、大豆
去年一斤大豆1.6-1.7元,今年黑龍江不少地方卻突破了2.6元,大豆價格也突破了18年來新高,此次的豆價瘋狂,說到底是受進口成本加大的影響,國外大豆優勢不再,很多企業紛紛調頭去東北收購大豆,從而帶動豆價的上漲。
今年大豆價格相比19年同期高出了1800-2000元每噸,儘管這幾天上漲勢頭有所「熄火」,但這個價格已經足以讓豆農比去年多賺300元/畝左右。
伴隨著進口的到來,預計接下來大豆難以繼續反彈上漲。
三、未來一年:糧價「鑽石期」
糧價漲漲漲的鑽石期還有多久呢?從一些因素來看,未來1年,糧價都會保持很好的行情。
1、進口太瘋狂
從海關總署的數據來看,1-11月份我國進口了12920.2萬噸糧食,同比多出了2948.4萬噸,比去年一年的進口還要多,光是11月份進口的糧食就高達1406.1萬噸,其中11月份的大豆進口為959萬噸,前11月進口了9280.3萬噸,同比增加了17.5%,進口均價為2722.9元每噸。
我國所進口的糧食中,大豆、玉米佔比高達80%,主要是用於飼用方面,反而稻穀、小麥的進口不多,主糧的安全依舊得到保證。
不過今年的進口成本相比往年高了不少,這也是促成國內價格瘋抬的主因,想要糧價下滑,還需要看國際糧價的臉色才行。
2、養豬業復甦
今年的飼用需求高,主因還是養殖業的持續恢復,截止10月底,生豬產能恢復到3.87億頭,為正常年份的88%,母豬存欄量也在持續恢復。正因如此,玉米、豆粕的消費需求增加,官方只能加大進口力度,以滿足飼用需求。
預計2021年年中生豬產能恢復100%,再加上5個月的養殖期,這一期間內對玉米、豆粕的需求還會上漲。
如此來看,糧價「鑽石期」最少還有1年,但從小道消息來看,明年進口的玉米、大豆數量更多,這將加速糧價恢復到去年水平。那麼具體的糧價「黃金期」還有幾年呢?下期給大家揭曉,你有什麼問題,請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