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降柚
《三十而已》大結局已經塵埃落定,不得不說編劇真的是一副好牌打到最後稀碎。
人設最後沒有幾個沒崩的,顧佳最終離婚,和兒子父親一起守在茶園;
王漫妮要出國留學,最後也沒有交代清楚感情線;只有鍾曉芹最後是事業愛情雙豐收,失去的孩子最終又回到了他們身邊。
一、二人當初離婚就是因為沒有良好溝通
離婚的導火索表面上是失去的孩子,但其實細枝末節早就隱藏在了陳嶼和鍾曉芹平日裡的溝通上了。仔細看過的觀眾對他們兩個人的離婚都不會感到意外。
鍾曉芹因為基本上沒離開過父母,所以她不會去操心平日生活。
家中的門鎖她說了很多次,陳嶼沒有換;失去了孩子,她自然是最傷心的那個,但陳嶼根本看不出來什麼情緒;她需要休養,但陳嶼沒有遵守承諾休班陪她。鍾曉芹覺得這就是不愛她的表現,一步一步對陳嶼失望。
這一切表面上來看,陳嶼簡直就是個不折不扣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主義者,可其實完全不是。
失去孩子後,陳嶼的工作也是最難的階段,被人排擠穿小鞋。陳嶼也是因為家庭原因,獨立自主。
家裡的拖鞋擺放,從來都是陳嶼默默跟在她身後放回原處;她失去孩子後情緒失控,需要人安慰的時候,陳嶼選擇了以她的身體為重,先做手術後再談其他。
可陳嶼不說,鍾曉芹不會去主動了解。這就是他們一步一步因為沒有正經溝通過而走向最壞結局的婚姻。
張愛玲說過,「結婚是愛情的墳墓,但是如果不結婚,愛情就死無葬身之地。」
二、追妻火葬場是他們復婚的關鍵
反倒是離婚後二人更甜蜜了一些。陳嶼從一開始的笨拙到後期的浪漫技能滿格,著實是做了很多功課的。
因為向弟弟大倒苦水,導致了他第一次真實的吐露了自己的想法。
「從一開始,我就認定她鍾曉芹是我的媳婦了。」
也是因為弟弟,陳嶼第一次起了小心思。他知道要讓鍾曉芹需要自己,離不開自己才行。可惜一開始勁兒用錯了地方,鍾曉芹並不喜歡投機取巧的「喝紅酒畫畫」方式,所以最後失敗告終。
也就是這段劇情讓大家覺得莫名其妙,陳嶼不應該是這樣的人,還好後來陳嶼就意識到了,這種浪漫略帶「強迫」的方式絕對不會奏效。
於是他換了方式,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將鍾曉芹難住,以尋求他的幫助。因為他們平時就是這種相處方式,任何人之間相處都是需要找到對的相處之道,不然會產生逆反效果。
鍾曉芹這才意識到,她需要陳嶼,因為她已經習慣於依賴陳嶼了。陳嶼也意識到了,他們是一家人,而不是同事或者搭夥過日子的人。其實愛情中也不需要事事計較,畢竟末野說過:
「愛情是不需要理智的,太理智的人是遇不見愛情的。」
三、懂得彼此包容,不會再重蹈覆轍
鍾曉芹和鍾曉陽在一起的這段時間內,我們也看到了陳嶼對自己的反思。當然大部分都是他的弟弟陳旭在幫他反思,不然就憑陳嶼的死腦筋可能很久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他對待鍾曉芹也終於像對待喜歡的人一樣了,會有面對她時的害羞,怕她不高興時的緊張,看見她高興時的開心。
這一段給人感覺像是讓陳嶼和鍾曉芹重新來過一樣。
就像鍾曉芹說的一樣,二十歲沒有過的浪漫就讓現在重來一次吧。
陳嶼會追鍾曉芹到鄉下,在門口做菜,不敢進去打擾她。直到這時,我才感覺到陳嶼對鍾曉芹濃烈的愛。
人表達愛的方式都各不相同,陳嶼恰巧就是只知道悶頭對你好的那種方式。
從前他們結婚活的太累,斤斤計較,連鍾曉芹說一句怕他弄壞衣服陳嶼都會記在心上,後來就真的不洗了。
愛情不需要太過於計較,畢竟是愛情,而不是搭夥。
就像伯特蘭·羅素說過的這句話一樣:
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於死地。
總結
生活中浪漫是必需,但是包容和理解更重要。浪漫是維持生活和愛情的調和劑,但只有包容和理解才能夠讓兩個人更加長長久久的走下去。
莎士比亞就曾經說過,「愛情裡面要是摻雜了和它本身無關的算計,那就不是真的愛情。」
鍾曉芹說過,一個人得先把自己活明白了,才知道要找怎樣的另一半。
還好,她最後找到了陳嶼,兜兜轉轉還是你。失去的孩子也最終回歸到了身邊,至此,沒有什麼遺憾和惋惜。
--end--
五月的晴天:專注於兩性情感觀點,書評影評,成長勵志類文章創作,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所有人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