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那一天,很多大連人都不約而同地記起了薩馬蘭奇夫婦12年前來大連參加第10屆服裝節開幕式的故事。 22日,當年負責接待薩馬蘭奇的大連市外事辦公室工作人員追憶了薩翁在大連的14個小時。
「中國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人就是大連人劉長春。大連是中國著名的足球城,也出了許多世界著名的田徑運動員和遊泳運動員。今天,我參加了大連市奧林匹克廣場的奠基儀式,對大連市政府這一舉動我十分讚賞。在發展體育運動方面,中國體育界特別是大連體育界人士堪稱全力以赴。」
——1998年,薩馬蘭奇在奧林匹克廣場奠基儀式上的致詞中說
第1站 機場
「破格」迎接 機場走紅毯
1998年9月12日下午5時,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乘坐的飛機降落在大連機場。當薩翁走下舷梯時,早已守候在機場的大連市領導們、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伍紹祖、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中國香港奧委會主席霍震霆以及薩馬蘭奇最喜歡的運動員鄧亞萍等人疾步走上前去,緊緊握住薩翁的手。現場鼓樂齊鳴,迎送兒童送上鮮花。
大連市外辦工作人員知道,此時薩翁已經非常勞累了。他剛剛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的飛行。而這十幾個小時和接下來的14個小時,是他從眾多活動中最大限度擠出來的時間。他的隨員告訴給薩馬蘭奇做法語翻譯的時任大連禮賓處處長的韓強:「薩翁工作的時間不是以日來計算的,而是以小時來計算的。 」看到薩翁有些疲憊的身影,韓強萬分不忍地告訴他:「接下來的時間,6點要參加奧林匹克廣場奠基儀式、之後要參加會見晚宴,8點要參加服裝節開幕式,您恐怕沒有時間休息了。」按常規,外賓來到大連,應該到駐地短暫地休息一下,西方人的習慣要更衣、洗漱。但薩翁非常理解工作人員,他放棄了繁瑣的禮儀,儘管他剛剛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儘管他已經是78歲高齡,他還是非常爽快地答應馬上去奧林匹克廣場。
如今回憶起那次迎接,韓強說:「紅毯、禮賓、鼓樂、迎送兒童……這個規格是接外國政要才有的,薩馬蘭奇作為國際組織領導享受到這個待遇,足見他的國際威望有多高,他在大連人民心目中有多重要。」
第2站 奧林匹克廣場
揮鍬奠基 承諾贈送雕像
大約下午6時,薩翁一行到達奧林匹克廣場,那裡有幾百人正等候著他剪彩。其中包括王軍霞、徐永久等大連體育明星。
大連市外辦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王曉槐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萬千,「薩翁的隨員講,薩翁還是第一次出席以奧林匹克命名的廣場奠基儀式。應該說大連得到了薩馬蘭奇得天獨厚的厚愛。 」隨後薩馬蘭奇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詞:「中國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人就是大連人劉長春。大連是中國著名的足球城,也出了許多世界著名的田徑運動員和遊泳運動員。今天,我參加了大連市奧林匹克廣場的奠基儀式,對大連市政府這一舉動我十分讚賞。在發展體育運動方面,中國體育界特別是大連體育界人士堪稱全力以赴。 」
在體育場工作20多年的會計王義平至今還保留著薩翁籤過名的紀念封,隔三岔五就會拿出來向同事朋友們展示一番。王義平回憶說:「薩馬蘭奇滿頭的銀髮,個子不高,但始終能牢牢吸引住人們的目光。 」薩翁在奧林匹克只停留了20幾分鐘,有不少人要求籤名、照相,他都沒有拒絕,一直態度和藹,甚至謙恭,其中透露出來的真誠很難不打動人。
2000年,薩翁按他的承諾,為奧林匹克廣場贈送了一座雕像。 9年過去了,薩翁贈送的雕像就矗立在奧林匹克廣場東北角。每當看到這座雕像,那些接觸過薩翁的人就會回想起當年,仿佛這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就在眼前。
第3站 晚宴酒店
與鄧亞萍交談10分鐘
奠基儀式之後,薩馬蘭奇馬不停蹄地趕往富麗華酒店,參加晚上的招待酒會。在晚宴大廳有若干領導人等在那裡,但薩馬蘭奇並沒有跟他們客套,他徑直走向鄧亞萍,擁抱、親吻,然後用右手習慣性地摸摸鄧亞萍的臉。二人進行了10分鐘的單獨交談,後來鄧亞萍在一次接受採訪時透露了當時二人的談話內容,一個是關於北京申奧的,另一個就是關於鄧亞萍個人的,關於她到底是留英讀博還是進國際奧委會成為成員的問題。
趁這個時間,王曉槐讓薩翁為他籤了兩個首日封,而韓強則讓薩翁在個人傳記上簽了名。 12年過去了,韓強經常拿出那本傳記來看看,並琢磨透了薩馬蘭奇的籤字特點:「名字之後有個CIO,是法文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的縮寫。 」韓強得意地說。
第4站 服裝節開幕式
堅持看完三個半小時表演
晚上8點,薩翁準時出現在服裝節開幕式,他要代表外賓講話。薩馬蘭奇會多國語言,其中法文講得與母語西班牙語不相上下,英文不是非常好,在開幕式上到底是講法文還是英文,老人經過了好一番思量,最終考慮到英語的受眾多,於是決定在開幕式上用英文講話。本來給薩翁安排的是法文翻譯,這時臨時抽調了大連市外辦副主任張建威擔任翻譯,這個安排讓張建威有些受寵若驚,張建威現在回憶起來說:「當時唯一的感覺就是這是個極大的殊榮,薩翁是當代德高望重的名人。中國人管外國人叫『XX翁』的沒有幾個,這個稱呼蘊含著中國人民對薩馬蘭奇由衷的尊重。 」
兩年後,薩馬蘭奇夫人在西班牙逝世,張建威奉命起草了一封唁電,張建威說:「當時我是飽含深情地寫那封唁電的,把薩馬蘭奇與夫人1998年來大連的事情從頭回顧了一下,把大連人民對薩翁夫婦的尊重之情全部蘊含到文字裡了,同時期望薩翁能夠再來大連做客。 」
服裝節演出將近三個半小時,工作人員多次提醒薩翁可以退席休息了,但薩翁一直沒有離開,他精神飽滿而投入地看完了整個開幕式,最大限度地表達了他對大會的尊重。王曉槐說:「薩翁給我們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親切、和藹、慈詳。無論是記者、攝影師還是翻譯,就連給他開車的司機都感慨:『這老爺子太好了,是我見過的最尊重工作人員的名人』。 」
第5站 棒棰島駐地
史無前例的午夜採訪
按組委會原計劃,薩翁提前從服裝節開幕式退席,在23:00左右到達棒棰島,在23:30接受一個採訪,但薩翁一直堅持到開幕式結束。從體育場出發時已經是23:30,回到棒棰島時已經接近零時。當時王曉槐組織20多位記者提前從體育場趕到棒棰島等候,大家都非常勞累,有的年輕記者都累得一屁股坐到地上了。可想而知薩馬蘭奇這位78歲的老人有多麼辛苦。
當薩翁一進棒棰島五號樓大門,立刻有記者衝上去表示要採訪,薩翁有些驚訝,因為他的日程表裡沒有標明採訪這一項。他完全可以拒絕這次採訪,一直陪同薩翁的韓強也告訴王曉槐:「恐怕不行,薩翁實在太累了,年輕人這麼折騰也受不了啊。 」王曉槐與眾記者們心裡都沒底,但誰都沒走。沒想到等來了好消息,韓強隨後通知大家,薩翁的秘書說薩翁可以接受採訪,但得等15分鐘之後。由於記者太多,原來安排的小會客室容不下,王曉槐臨時在大廳裡擺了三把椅子,等待這次特殊的「午夜採訪」。
不到10分鐘,薩翁就出來了,衣服沒換,領帶也沒換,略帶倦容,卻依然是笑容滿面。對於記者的提問,薩翁都進行了非常認真而詳盡地解答。原計劃採訪進行30分鐘,結果持續了40分鐘,其中對於最敏感的「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問題,薩翁非常巧妙地避過,既沒有否定也沒有肯定。不過當時人們都知道,薩翁是支持北京的。他希望中國13億人口能夠進入奧林匹克大家庭,希望北京能夠申奧成功。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採訪,王曉槐感慨地說:「幹了這麼長時間外辦工作,那是唯一一次有外賓半夜接受採訪的。 」
第6站 餐廳
特殊的工作早餐「醉翁之意不在酒」
1998年9月13日的早餐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王曉槐說:「一般的早餐,東道主要出面陪同,但那一次大連方面沒有一人在現場。裡面陪同的全是國家體委的人,連翻譯都是他們帶來的。外面還有國家體委的人把守著大門,不準任何人進去,說談『重要問題』。 」現在看來,所謂「重要問題」非申奧問題莫屬了。北京申不申請2008年奧運會,徵求薩馬蘭奇的意見非常重要。
原定30分鐘的早餐時間,「吃」了40分鐘。具體談的什麼,大連方面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大家都看得清楚,就是從餐廳裡出來後,所有人都面露喜色,一看就是大家談得很開心。薩翁一走出餐廳,一本製作精美的相冊就呈現在他面前,薩翁翻開一看,非常驚喜,原來他頭一天晚上的所有活動照片已經被製成了相冊送到他手裡。那是王曉槐等人到圖片社通宵趕製出來的,這樣的效率,不由得薩翁不驚訝。帶著這本相冊,薩馬蘭奇匆匆地趕往機場,坐早晨7點的飛機趕往下一個目的地。
對於薩馬蘭奇在大連的短短14個小時,王曉槐這樣總結:「大連人民通過薩馬蘭奇主席的來訪認識了這位國際奧委會的老人,薩馬蘭奇此行為大連做了最好的宣傳,薩馬蘭奇此行為北京申奧做了最好的註解。 」
2006年,大連外辦出了一本畫冊《外國政要在大連》,裡面用了兩頁記錄薩馬蘭奇在大連的活動,而其他外賓都只有一頁,足見薩馬蘭奇此行的重要性與他在大連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記者韋伯寧本版圖片由王曉槐提供 攝影記者孫振芳翻拍
(半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