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全韓國人都有印象的「華城連環殺人懸案」,經過33年後終於水落石出,為何早已公訴期失效的案件,仍持續至今偵辦呢?
在距離韓國首都31公裡外,充滿農田風情的華城,看似純樸且風平浪靜,卻在1986年發生了震驚社會的「華城連環殺人案」,創下韓國第一起連環殺人事件,全韓國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屢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該案雖已距今33年,早已過了當時的15年公訴期,但2日仍在警方偵辦下宣告破案,為何該案影響力為何延續至今?兇手又是如何被找到的呢?
短時間內10名女性喪生手段殘忍震驚社會
1986年9月至1991年4月期間,華城的鄉間小路陸續有夜歸女子相繼遭到姦殺棄屍,且年齡從13歲到71歲都有,被害者都是被兇手雙手雙腳反綁,致命武器皆是利用女性身上的絲襪、衣物所致,且下體遭到兇手放置異物。幾乎每年都有兩到三起殺人事件,震驚當時社會,但首先當時警方經驗與相關查證技術,始終無法逮到兇手,總共10名女子受害身亡。
動員205萬軍警查不到兇手影視改編引起討論
在華城連環殺人案前,南韓社會未有連環殺人的事件經驗,直到第五位受害人出現後,警方才朝此方向偵辦,利用現場的毛髮、精液、菸蒂等證物,動員超過動員205萬次的軍警調查,抽絲剝繭超過2萬名嫌犯,570組DNA、180根毛髮、40116枚指紋,但都未能抓到兇手,讓南韓社會人心惶惶,後來該懸案也被翻拍成影視作品,由影帝宋康昊主演的電影《殺人回憶》、影集《信號》、《隧道》讓該事件再次受到關注。
技術受限血型驗錯遲來正義揪出兇手「李春宰」
雖當時南韓警方動用大批資源抓兇手,但受限相關技術不發達,判定犯案者血型為B,錯放了當時的兇手,但該案件本身的特殊性,還有影視作品加乘效應,讓「殺人兇手可能在你我身旁」的想法一直存在南韓社會,促使華城連環殺人案過了公訴期,警方仍不敢銷毀相關文件,直到7日京畿道警官公布有一嫌疑犯的DNA跟華城連環殺人事件的三起事件相同。
李春宰因「終身監禁」 坦承犯案23起14人遭殺害
被警方列為重大嫌疑人現年57歲的李春宰,在1994年就因為姦殺妻子的妹妹,被判終身監禁,被警方找上門後,坦承犯下「華城連環殺人案」,並且聲稱其中一起被警方認為是「模仿效應」的案件,也遭李春宰承認犯案,讓該案件被判入獄的尹姓男子蹲了二十年冤獄。不僅華城案,李春宰還承認另外5起姦殺、30起強姦或強姦未遂,讓過去24年獄中表現良好堪稱「模範獄囚」的他,再也沒機會假釋出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