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07到克格勃 「最後的冷戰鼴鼠」 英俄雙面間諜逝世,普京:為大國...

2021-01-08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冷戰時期著名英俄雙面間諜喬治·布萊克(George Blake)12月26日去世,享年98歲。

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致電布萊克的家人。他稱讚,通過多年來艱苦、繁重的工作,喬治·布萊克為實現大國戰略平衡和實現世界和平做出了寶貴貢獻,這個傳奇人物的光輝記憶將永遠留在世人心中。

被譽為"最後的冷戰鼴鼠",布萊克曾擔任英國間諜,後被起訴為蘇聯刺探軍情而被判入獄42年。1966年他從倫敦越獄,之後一直生活在莫斯科。

布萊克1922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原名喬治·比哈爾(George Behar),其母親為荷蘭人,父親為猶太人。他的父親出生於伊斯坦堡,由於在一戰中為英軍而戰取得成績,從而獲得了英國國籍。

青年時期,布萊克在埃及生活並接觸共產主義。二戰中,他曾為荷蘭抵抗軍的成員,之後逃離了納粹統治,於1943年抵達倫敦。隨後,他被派往英國軍情六處的荷蘭部門工作。

1948年開始,布萊克開始在韓國首爾工作,收集蘇聯遠東等地的情報。韓戰開始後,布萊克作為戰方代表被軟禁並被送往集中營。

被俘期間,布萊克親眼目睹了美軍對平民的殘酷轟炸,逐漸改變信仰。"我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站在正確的一方。"他請求朝鮮方面安排他與蘇聯情報人員見面。

1951年春,他通過朝鮮軍官向蘇聯大使館轉交了一張寫著請求安排與對外情報局代表見面的紙條。布萊克提出,自己要與蘇聯情報局合作,並告知蘇聯關於英國情報部門的重要信息。

兩年後,布萊克回到倫敦並在英國軍情六處總部工作,獲取了英國戰事部情報概述以及英美掌握的蘇聯軍事秘密。

期間,布萊克向蘇聯披露"柏林隧道"秘密,並揭露數百名英美在蘇聯間諜的身份,給英美情報機構造成巨大損失。

布萊克在1990年接受BBC採訪時表示,他估計自己背叛了500多名西方特工,但他否認其中42人因他而喪生的說法。

1959年波蘭情報官員戈列涅夫斯基叛逃美國,並向美國中央情報局揭發了布萊克。1961年布萊克從黎巴嫩被召回倫敦接受審訊。在此期間,布萊克表示,自己出於共產主義信仰向蘇聯情報部門提供情報。此後,他被判42年監禁。

入獄5年後,布萊克利用一個繩梯,在3名獄友幫助下,成功越獄,借道東德穿過"鐵幕",抵達莫斯科,在那裡受到英雄般的迎接。

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特別法令,他被授予蘇聯公民資格。此外,他被情報機構授予了上校軍銜,並參與情報機構的人員培訓工作。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開始,布萊克在莫斯科"進步"出版社工作,從事將列寧著作翻譯成荷蘭語的工作。1974年以來,他以喬治·伊萬諾維奇的名字就職於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主要研究中東問題。

多年以來,布萊克一直是《裁軍與安全》年鑑的作者和英文編輯,也是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武器、裁軍與國際安全》年鑑的俄文版編輯。

他被視為俄羅斯英雄,2007年,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為喬治授勳,慶祝這名雙重間諜85歲壽辰。多年來,他還獲得了列寧勳章、紅旗勳章、愛國一等勳章和個人勇氣勳章。

"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也是最和平的日子,在西方工作時,我總是有被暴露的風險。在這裡,我感到自由。"2012年,喬治在90周歲生日接受採訪時說。

然而,那時喬治的視力已經衰竭,"幾乎成為盲人"。但他沒有對自己的過去表示遺憾,"回顧我的生活,一切似乎都是合乎邏輯的和自然的,無論我在哪裡都努力適應,即使在監獄時也是如此,我總是試圖找到一些積極的東西。"

相關焦點

  • 冷戰傳奇間諜布萊克去世
    冷戰傳奇間諜布萊克去世胡若愚俄羅斯對外情報局新聞處處長謝爾蓋·伊萬諾夫26日說,冷戰期間為蘇聯效力的原英國對外情報局、即軍情六處特工喬治·布萊克當天去世,終年98歲。韓戰期間目睹美國軍隊轟炸朝鮮平民百姓,促使布萊克轉換陣營。
  • 冷戰傳奇間諜布萊克在俄去世 普京表示「深切哀悼」
    參考消息網12月27日報導外媒稱,據俄羅斯媒體12月26日報導,冷戰時期潛伏在英國情報機構中的著名間諜喬治·布萊克去世,享年98歲。他20世紀50年代為蘇聯克格勃工作。曾是克格勃特工的俄羅斯總統普京26日也向布萊克的家人和朋友表示「深切哀悼」。根據克裡姆林宮網站的消息,普京表示,布萊克對確保戰略平衡、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對這位傳奇人物的記憶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另據俄羅斯衛星社莫斯科12月26日報導,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稱,傳奇的蘇聯情報人員、英國前情報人員喬治·布萊克去世,終年98歲。
  • 冷戰雙面間諜布萊克為何背負巨大爭議
    ■本報記者 楊 瑛 剛剛過去的2020年帶走了不少世界名人,其中包括英國軍情六處前特工、冷戰時期著名雙面間諜喬治·布萊克。2020年12月26日,他在莫斯科走完了傳奇的一生,享年98歲。此後,布萊克出賣了「柏林隧道」秘密,在這場冷戰時期美蘇情報大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給英美情報機構造成巨大損失。 1961年,布萊克雙面間諜的身份暴露,遭英方逮捕並被判處42年監禁。不過,僅在5年後,布萊克就在幾名獄友的幫助下,從倫敦的監獄用繩梯成功逃脫。之後,布萊克偷渡到東德,並前往蘇聯。他在莫斯科受到英雄般的歡迎,曾被授予蘇聯對外情報局上校稱號。 布萊克的晚年生活平靜了許多。
  • 發明元素周期表的門捷列夫,原來是一名間諜!俄情報局長親自證實
    在這個過程中,也湧現出了多位著名的情報人員,他特別列舉出了包括俄羅斯帝國歷史學會的首任主席彼得維亞澤姆斯基公爵,化學家德米特裡門捷列夫,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尼古拉普熱瓦利斯基,當然還有作家兼外交官亞歷山大格裡博耶多夫,這些聞名世界的大人物,其實均為俄羅斯間諜。
  • 蘇美冷戰時期,真實上演「碟中諜」劇情,事態反轉令人嘖嘖稱奇
    他是蘇聯克格勃駐倫敦的負責人,此人對蘇聯的內部體制極為熟悉,尤其對蘇聯的核戰略情報更是一清二楚,他是美國了解莫斯科動向的重要情報來源。還有潛伏在蘇聯的代號為「自願」「百萬」「重量」等十多名美國間諜,都遭到了克格勃的逮捕。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這些間諜全部被抓獲,這對美國中情局來說,衝擊力不亞於一場地震。那麼這些間諜究竟是如何被發現的?
  • 蘇聯光學奇蹟,從克格勃特工的間諜相機到風靡全球的LOMO攝影
    這些廠商為冷戰時期的蘇聯製造了大量的瞄準具、夜視儀等等。但是讓蘇聯人也始料未及的是,這些光學工業的遺產一直延續到了蘇聯解體後,而且是在民用光學領域。大到偵察機上的高解析度相機,直徑達到6米的天文望遠鏡,小到克格勃特工使用的微型照相機等,都是從這裡生產的。
  • 誰是「鼴鼠」?中情局的「肅鼠」行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聖誕節前夕,斯尼帕使用了中情局給他的應急電話號碼,並在電話中表示:克格勃已經盯上他了。中情局立即表示,西方世界願意接納他。於是,就在聖誕節當天,斯尼帕現出了真容。 這位波蘭間諜名叫米哈伊爾·戈列涅夫斯基,他帶著情婦按約定逃到了美國駐西柏林軍事代表團。
  • 《安娜》大開殺戒的美豔超模,成為雙面間諜,只為了自由之路
    昨晚蟹哥看了一部R級動作諜戰片《安娜》,本片的電影結構是根據女主的事件回憶為主線的,劇情上說的是一個被生活所迫的女孩成為雙面間諜的逃生之旅,影片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一是安娜成為特工、二是成為兩國雙面間諜、三是逃離組織奔向自由。
  • 約翰·勒卡雷的間諜世界:特工·柏林·冷戰
    對於電影觀眾而言,弗萊明創造了風流倜儻的「007」詹姆斯·邦德,肖恩·康納利、皮爾斯·布魯斯南和丹尼爾·克雷格等一眾形象鮮明的英國男星讓這個角色在大銀幕上常青五十載;而錢德勒筆下的私家偵探菲利普·馬洛,借好萊塢40年代的「硬漢」影星亨弗萊·鮑嘉和「反英雄」代表的羅伯特·米切姆還魂,成為了黑色電影類型永恆的經典。
  • 肖恩·康納利去世:風靡全球五十餘年,「007」電影背後究竟隱藏了...
    ——《007:諾博士》上個月底,蘇格蘭著名影視演員肖恩·康納利以90歲高齡逝世。「首任邦德飾演者離開」的新聞傳遍世界,讓很多資深影迷感到心痛。「007」是風靡全球的諜戰系列電影,這不僅是該系列電影的片名,也是影片主人公——英國軍情六處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號。
  • 俄羅斯修憲公投:普京成21世紀的彼得大帝?
    這次俄羅斯修憲,除了修改總統任期方面的內容,還有205項憲法修正內容,其中包括明確規定婚姻為異性結合,另外還有建立相關指數對養老金和其他社會福利做出保障。突破任期的執政者外部媒體報導的焦點都集中在普京掌權20年後,新憲法又讓他能夠再任兩期總統。這就意味著普京還可能執政16年,一直擔任俄羅斯總統到83歲。
  • 英國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辭世
    勒卡雷本人曾多年在英國情報部門工作,最後成為英國文學大師2020年末,英國間諜小說一代宗師約翰·勒·卡雷因患肺炎去世,享年89歲。他的文化遺產繼續引發人們熱議。勒卡雷的職業生涯是由他曾經身處的那個隱密世界塑造的,而他自己的小說卻塑造了世界上許多人看待英國情報部門的方式,甚至包括英國間諜談論自己的方式。勒卡雷小說中前所未見的一些詞,成為後來人們談論間諜時的常用詞,比如「鼴鼠」,用來形容潛伏到敵方內部的特工。
  • 冷戰時期波蘭特務與007同名同姓
    自1962年首部「007」系列電影《007之諾博士》(Dr. No)面世後,特務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就成為家傳戶曉的電影人物,至今007電影已發展到第25部,長拍長有。第一代007由肖恩康納利飾演。
  • 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逝世,曾寫出「有史以來最偉大間諜小說」
    愛爾蘭犯罪小說家阿德裡安·麥金蒂(Adrian McKinty)也將勒卡雷的代表作品《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視作「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間諜小說」。勒卡雷出生於1931年10月19日,原名為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
  • 普京的「孩子們」⑦|世界鑽石大王:謝·謝·伊萬諾夫
    消費者只需點一個按鈕,就可以追蹤到鑽石從產地到自己手裡的完整路徑。阿爾羅薩公司鑽石分部經理巴維爾·維尼辛指出:「我們期望與中國最普及社交媒體平臺的聯合項目能夠刺激產品的銷售。」背靠大樹小伊萬諾夫能夠平步青雲,迅速崛起為世界鑽石大王,當然離不開其父老伊萬諾夫的蔭澤。
  • 《007》電影的原型找到了,是一名英國特工,名字也叫詹姆斯·邦德
    歷代邦德扮演者提起間諜特工,就不由得讓人想到曾經火遍全球的《007》系列電影中,風流倜儻的詹姆斯·邦德。影片中任職在英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的特工詹姆斯·邦德,在全球各地執行任務,冷酷瀟灑,身手不凡還憑藉各種黑科技與機警勇敢的特工直覺,時常於絕境之中化險為夷,力挽狂瀾,而且總是能邂逅一段和「邦女郎」的浪漫愛情,這種頗具藝術色彩的人物架構,使得詹姆斯·邦德這個角色至今還是「紳士特工」的代名詞。
  • 連發洲際飛彈,大搞核演習,普京為何給拜登這樣的「見面禮」?
    15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終於等到了俄羅斯總統普京姍姍來遲的祝賀電報,不過作為全球最後向拜登發出賀電的領導人之一,普京近日接連下令高調發射飛彈,舉行大規模戰略核力量演習,西方媒體驚呼,俄羅斯「炫耀核力量」,目標正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
  • 摺疊摩託車長度才1米:中央情報局間諜工具揭秘(圖)
    一個是H·K·梅爾頓個人展品集,他是一個私人收藏家,專門搜集間諜文物的,還曾經寫過一本叫做《終極間諜》的書。另一個是CIA的歷史回顧展,展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冷戰期間的都有。那時CIA還不叫CIA,叫做戰略軍事機構辦公室(OSS)。  展覽館館長託尼說:「我們這個機構已經有50年了,享譽全球呀。但是新來工作的一些毛頭小夥子和其他的年輕人一樣,對咱們這裡的歷史還鬧不太清楚。
  • 紅色十月最後一天死去!肖恩康納利逝世,當年拍片艇長徽章中國造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在十月最後一天,我們聽到了一名喜愛的老演員的逝世! 他就是肖恩·康納利爵士(Sean Connery),也是第一代007的扮演者,而對於軍迷來說,他曾經主演的湯姆·克蘭西影片《獵殺紅十月》則是潛艇戰影片裡面經典中的經典!
  •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原著作者、著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
    首席記者 張磊世界著名的英國間諜小說作家大衛·康威爾(其創作筆名為約翰·勒卡雷)上周六去世,享年89歲。其中,中國也引進發行了大量其作品,包括了他的自傳體作品《鴿子隧道》,最新的一本是今年發布的,由世紀文景出版的《間諜的遺產》,這也是其生前最後幾本小說。其作品也大量被翻牌為影視作品,最近一部最有名的作品是由加裡·奧德曼、科林·費爾斯、「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