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地利狹長的極不規則的版圖上,匯集著無數光輝的音樂歷史:它是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世界,也是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樂園,還是布魯克納和馬勒的煉獄。在《音符上的奧地利》中,知名音樂評論家劉雪楓帶領我們行走奧地利,共享音樂盛宴。
從前,一直有樂迷分不清古爾達與古爾德,加拿大鋼琴怪咖古爾德以顛覆性重塑巴赫的世界聞名於世,而奧地利的古爾達的巴赫同樣屬於大神級別,特別是全部的《鋼琴平均律曲集》足可與古爾德的名版各擅勝場甚至分庭抗禮。當然,除了聽巴赫,再聽聽兩位的貝多芬或者莫扎特,即便糊塗到家的人也不會「德」「達」不分。在我看來,古爾德的「怪」或者不如說是「另類」到這裡就完全不靈了,好像他的才華遇到能量場更強的貝多芬和莫扎特,就顯得底氣不足乃至失去方寸。而此刻的古爾達簡直像被「加持」一般,突然身形暴長,在音樂的意境上呈現出兩極的無涯擴展。這兩極我理解為天上與塵世,就像我們在古爾達辭世之後對他的認知——古典與爵士都「玩」到了超卓的境界,似乎這世上只有他一人才能做到如此「神人同體」的極致。
如果說古爾達的貝多芬協奏曲和奏鳴曲是我們時代「全集錄音」中最完美、最均衡的唱片瑰寶,那麼他呈現的莫扎特便屬於天上的音樂,他在Philips的K.331所呈現的高潔和孤獨,正是作曲家夢中的場景,可以與之媲美的也只有1982年和1999年在阿特湖畔維森巴赫他家中的「磁帶」錄音,它們一起構成莫扎特生命密碼解讀的「三重門」,也是古爾達最終為自己生命旅程刻印的標記,他令人不可思議地於2000年莫扎特生日這天溘然長逝,K.331成為他的天鵝絕唱,那和著貝森朵夫琴音的吟唱與古爾德晚年「戈德堡」吟唱竟發生奇特的生命交匯。
劉雪楓,知名音樂評論家,古典音樂推廣者。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著有《貼近浪漫時代》《德國音樂地圖》《朝聖:華格納的拜羅伊特》《交響樂欣賞十八講》《和劉雪楓一起聽音樂》《給孩子的音樂》等。